2025-11-28 10:38:01
中長期大額存單正逐漸消失,六大行及多家股份行App已無5年期產品,3年期也“售罄”或“額度緊張”。業內稱,壓降高成本存單是銀行優化負債、穩定凈息差的手段。當前銀行凈息差處歷史低位,且利率或繼續下行。存款利率下調,助推理財規模走高,居民投資意愿增強,預計2026年銀行理財規模至少實現10%左右增長。
每經記者|李玉雯 每經編輯|董興生
曾被視為“攬儲利器”的中長期大額存單正在逐漸消失。《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目前六大國有銀行及多家股份行App上已無5年期大額存單。不僅如此,盡管3年期大額存單產品仍在,但部分銀行App顯示“售罄”或“額度緊張”。
在業內看來,壓降高成本的中長期大額存單是銀行優化負債結構、穩定凈息差的直接手段。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披露,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我國商業銀行凈息差為1.42%,環比持平,仍處于歷史低位。
記者查詢包括大行、股份行等多家大中型銀行App發現,5年期大額存單已不見蹤影。部分銀行尚存3年期大額存單產品,利率水平集中在1.5%~1.8%區間。
盡管利率普遍已在1字頭,但這樣的產品依舊非常搶手。農行App顯示,3年期大額存單“額度緊張”;工行及興業銀行App均顯示,3年期大額存單已“售罄”。
另有部分銀行App上3年期大額存單也一并“消失”,僅剩下2年期及更短期限產品。
某股份制銀行從業人士對記者表示,大額存單特別是中長期的產品,是銀行成本比較高的負債來源,現在息差不斷收窄,壓降高成本的中長期大額存單,是銀行優化負債結構、穩定凈息差的直接手段。
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A股銀行中除個別銀行外,多數凈息差呈現下行態勢,其中,國有大行凈息差普遍下降15個基點左右。在業內看來,當前銀行凈息差仍處于歷史低位,負債端成本管控需求持續存在。
“而且預計后續利率仍有下行空間,銀行主動減少中長期大額存單發行,可以避免在未來利率進一步走低時被長期高息存款鎖定成本。”上述股份制銀行人士稱。
記者注意到,類似調整中長期存款結構的情況同樣出現在不少地方性中小銀行。11月初,內蒙古土右旗蒙銀村鎮銀行宣布自今年11月5日起取消五年期定存產品。該行同步下調其他期限定存利率,1年期和2年期均下調5個基點,分別降至1.45%和1.55%;3年期下調幅度最大,達10個基點,降至1.85%。
這并非個例,四季度以來,浙江、云南、河南等多地村鎮銀行也都紛紛下調了人民幣存款利率。
自2022年4月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建立以來,以大行為首的存款掛牌利率下調已進行了7輪,最近一次是在今年5月,整存整取3個月、6個月、1年、2年的利率均下調15個基點,3年和5年利率均下調25個基點。
在前述股份制銀行人士看來,隨著利率下行,儲戶也需要建立理性預期,可以考慮多元化資產配置,比如關注國債、低風險等級理財產品、債基等穩健型投資產品,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尋求更高回報。
已有不少投資者將目光轉向銀行理財等其他投資渠道。央行發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對此也有印證。報告顯示,本季度傾向于“更多儲蓄”的居民占62.3%,比上季低1.5個百分點;傾向于“更多投資”的居民占18.5%,比上季高5.6個百分點。“銀行非保本理財”則是居民偏愛的前五位投資方式之首。
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季度報告(2025年三季度)》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存續規模32.13萬億元,同比增加9.42%。
中信建投近日發布的一份研報提及,展望2026年,理財規模增長的決定因素依然是存款持續“搬家”,流向各類資管產品,部分流向理財產品。預計2026年銀行理財規模至少實現10%左右的增長,如果2025年末理財規模達34萬億元,那么2026年規模預計將達到38萬億元左右。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1390665395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