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10-18 21:12:42
每經編輯|段煉
據參考消息援引美媒報道稱,美國有關不明飛行物的紀錄片《揭露時代》近日發布預告片,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在片中稱,有不明飛行物出現在美國核設施上空。即便是美國總統特朗普也知之甚少,“情況開始失控”。
據悉,該紀錄片匯集了來自美國政府、軍方及情報界的34位知名人士的證言與觀點,旨在揭露一個被掩蓋80年之久的秘密。3段相關視頻已解密,并將在《揭露時代》中被公開。這部紀錄片將于11月21日正式發布,其預告片播放量已超過2600萬次。
在發布的預告片中,美國國務卿魯比奧承認了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并表示有關不明飛行物(UFO)的這些報告讓他夜不能寐,“有報告稱,(美國)核設施上空有某種東西飛過,而且不是美國制造的。”
△魯比奧與特朗普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資料圖)
美國政府不明空中現象特別工作組的前負責人杰伊·斯特拉頓則在預告片中表示:“我親眼見過非人類的飛行器和非人類生物。”
紀錄片導演丹·法拉表示:“像世界上無數人一樣,我一直對這個問題著迷:人類是否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以及(美國)政府是否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卻一直向公眾隱瞞。”
“我不得不秘密地制作這部電影,期間面臨了許多困難,因為有些人更希望這部電影不存在。”法拉表示,“這是美國政府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虛假信息宣傳活動,而我采訪的每一位高級別受訪者都認為(隱瞞UFO信息)是不對的。”
▲紀錄片《揭露時代》宣傳海報
根據美國國防情報局公布的文件顯示,在過去幾十年里,美國國防部會定期資助對不明空中現象的調查研究。
據悉,該片發布正值不明飛行物事件成為美國國會聽證會的焦點之時。美國國會參議院少數黨領袖查克·舒默最近表示:“幾十年以來,美國政府收集了大量關于UFO的信息,但卻一直拒絕公開。公眾有權了解未知來源的技術、非人類智能以及無法解釋的現象。”
就在上個月,美國國會就曾就UFO相關事項舉行了聽證會。
據海客新聞報道,當地時間9月9日,美國國會就“不明異常現象”舉行聽證會,期間首次公開一段攝于2024年10月的視頻。視頻內容顯示,美軍一架MQ-9無人機在也門海岸附近發射“地獄火”導彈,擊中了一個發光的不明飛行物(UFO)。
視頻來源:新京報
現場人員描述稱:“一枚‘地獄火’導彈擊中了UFO,卻被彈開——該物體仍在繼續飛行。即便鏡頭拉遠,依然可以清楚看到它還在移動。我不作過多解釋,大家親眼就能看得出。”
從視頻畫面可見,導彈確實發生了撞擊,但該不明飛行物并未受到影響,仍保持原有軌跡繼續飛行。
長期報道軍方UFO事件的調查記者喬治·納普在聽證會上表示:“這些畫面本該讓公眾看到,至于為什么不允許,我也不知道。”他在現場說道:“那就是‘地獄火’導彈擊中那個不明飛行物的瞬間,但導彈就這樣被彈開了,而且該不明飛行物還在繼續飛行。這到底是什么東西?”
據悉,視頻拍攝時間為也門近海處于胡塞武裝活躍時期。美國海軍艦艇和飛機當時正在保護商業航道,防御也門胡塞武裝向商船發射的導彈和無人機。美軍艦艇經常攔截并擊落這些武器,以防其威脅美軍或商船。
美國國防部官員在被要求證實視頻真實性和拍攝時間時表示,沒有任何信息可提供。美國國防部全域異常解決辦公室將持續調查軍方人員提交的UFO報告。
美國防部曾發布關于UFO報告:
大多數目擊事件
都是被錯誤識別的普通物體和現象
去年3月,美國國防部曾發布一份關于不明飛行物(UFO)的報告,稱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在政府調查中沒有發現表明存在外星技術的證據,并得出結論,大多數目擊事件都是被錯誤識別的普通物體和現象。
五角大樓還表示,美國軍方正在開發一種便攜式不明飛行物探測工具,以收集更準確的目擊報告數據。據報道,正在開發的便攜式探測工具由一系列傳感器組成,目前正在得克薩斯州進行測試。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這份報告是由2022年成立的國防部全域異常解決辦公室(AARO)發布的,該辦公室旨在向公眾通報UFO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而最新報告稱,分析了幾十年積累的數據,沒有發現任何證據表明外星人訪問過地球或在這里墜毀。AARO代理主任蒂姆·菲利普斯表示,他的團隊獲得了相當大的權限,對政府最敏感的項目進行了接觸,政府中沒有人影響報告中的調查結果。
自1945年以來,美國政府一直在資助調查,以確定UFO是飛行安全風險、競爭國家的技術飛躍,或者是高智能外星技術。
幾十年來,世界都在盛傳美國政府內部的一個秘密組織已經發現了幾艘“外星飛船和外星生物遺骸”,并對這些發現展開了“逆向工程”項目。
AARO指出,許多人都相信這些傳言,甚至成為了流行文化,但工作人員使用了嚴格的分析和科學的方法,調查了過去的UAP(不明空中現象)報告,結果可能會讓人們失望,沒有發現任何證據表明美國政府和私營公司一直在對外星技術進行逆向工程。
編輯|段煉 易啟江
校對|陳星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參考消息、紅星新聞、海客新聞、新京報、央視新聞、澎湃新聞、財聯社、公開資料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