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9-16 17:46:20
每經記者|任鋼 每經編輯|師安鵬
?標準集團與陜鼓集團的合并,似乎早在2019年末就埋下了伏筆。
那時,陜鼓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宏安突然空降標準集團,兼任該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一時引起多方猜測。
其中,最主流的猜測當然是如秦川機床劃入法士特集團這般重組,因為近兩年陜西國企合并的動作著實頻繁。
果不其然,9月11日傳來消息,標準集團無償劃轉至陜鼓集團。
圖片來源〡每經記者 任鋼 攝
明面上,陜鼓集團將擁有兩家A股上市公司,深層次,這也是西安國資交給陜鼓集團的一項重任——“將陜鼓模式的先進理念帶到標準集團,促進標準集團高質量發展”。
可為什么一定是陜鼓集團擔此重任?陜西國資領域合并重組背后的邏輯又是什么?更關鍵的,標準集團或者說標準股份能否迎來轉機?
1968年,陜鼓集團的老廠在陜西臨潼的一個荒灘上建成。
那時,為了讓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重大裝備,擁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國家布局規劃了一大批支持國民經濟發展的三線企業。
同一年,上海惠工縫紉機廠全遷陜西,也在臨潼建起一座工廠,定名陜西縫紉機廠。
從此,兩家西安制造業的領軍企業,做起了鄰居。
1981年,以陜西縫紉機廠為龍頭,中國標準縫紉機(集團)公司成立,公司旗下有成員企業50多家,分布在全國20個省市。
攤子不斷鋪大,公司沖出國門。1988年,西安標準縫紉機進出口公司成立,標準牌縫紉機開始大量銷往東南亞、中東、西歐、北美市場。
進入上世紀90年代,我國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開放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但對于當時的陜鼓來說,卻正在為“保吃飯”發愁。
1998年建廠30周年〡陜鼓集團官網
國外先進裝備企業搶灘登陸中國,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繼續走傳統拼體力、拼設備的制造業老路,只能成為國際企業的廉價加工車間。
陜鼓決策層意識到要擺脫同質化競爭,必須找到一條符合自身情況的差異化發展道路。
2005年,陜鼓集團開始探索戰略轉型,從單一產品制造商向系統解決方案商和系統服務商轉變,從產品經營向品牌經營轉變。
另一邊,標準集團旗下標準股份(600302,SH)率先上市,標準集團相繼托管西安臺板廠、西安造紙廠、西安標準件總廠,以及國營第一鐘表機械廠,還收購了西安恒泰機械廠,買下中國唱片總公司西安磁帶廠,標準縫紉機也改成了標準工業。
但2008年金融風暴席卷全球,縫制機械行業的黃金時代結束,標準集團陷入困境。
而陜鼓則先后弱化了常規加工制造、設備維修、鑄造等29種非核心業務環節,并圍繞市場需求,新增并強化了工程總包、工業服務等52種服務端、運營端核心業務,推動企業重心向服務型制造轉變。
2010年,陜鼓集團旗下陜鼓動力(601369,SH)上市。
兩家企業走出了完全不同的路徑。
反映在兩家集團旗下上市公司的業績上,會有直觀的體現。
從標準股份上市最初的十年看,業績穩中有升,2003年凈利潤首次破億,2007年凈利潤一度達到1.31億。
但轉變即刻發生,2008年金融危機之下,公司業績大幅下滑,此后便輝煌不再,2012-2019年,公司扣非凈利潤連續8年為負。
反觀陜鼓動力,上市后業績雖有起伏,但近幾年走出了“微笑曲線”,2019年凈利同比大增72.18%,收獲6.03億。
反映在市值上,以9月15日收盤價計算,陜鼓動力總市值109.91億元,而標準股份只有16.64億。
同樣代表著西安機械制造的水平,同樣有著超過50年的建廠史,同樣是臨潼走出的老國企,又同屬西安工業投資集團,將兩者聯系起來似乎順理成章。
圖表來源〡粉巷財經 制
2019年8月,西安市國資委到標準股份調研,調研組采取個別談話的方式,分別與公司領導班子成員、中層干部和職工代表進行了交流。
9月,陜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書記王浩調研標準股份時提到,“‘標準’品牌歷史悠久,要用好‘退城進園’的重要機遇,下決心‘走出去’,加快智能化改造和轉型升級。”
轉眼12月,西安市國資委召開會議宣布,李宏安兼任標準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
西安市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劉三民要求,“將陜鼓模式的先進理念帶到標準集團,促進標準集團高質量發展。”
李宏安的一句表態既道出了現狀,也表達了信心,“標準集團的困難一定會成為過去,一定會迎來新的輝煌。”
此前,陜西省國資方面一個大動作剛剛完成,法士特集團董事長嚴鑒鉑兼任秦川機床董事長,之后,陜西省國資委又將持有的秦川機床約1.1億股(占公司總股本的15.94%)無償劃轉至法士特集團。
陜鼓和標準未來的走向,多方猜測可能也會合并。
果然,今年9月11日,標準股份公告稱,市國資委決定將西安工業投資集團持有的標準集團100%股權無償劃轉至陜鼓集團。
理由是,優化國有資本布局結構。
所有六七十年代建立的國企,在市場化浪潮的沖擊下,或多或少都遭遇過困難,只不過有些被打趴下了,有些則扛過來了。
2005年,陜鼓開啟從單一產品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型之路。2016年,又開啟了戰略聚焦分布式能源的深化轉型之路。
李宏安將之概括為從“同心圓”模式到“1+7”模式:“陜鼓的發展就像一個同心圓,在持續轉型中,圓心也由原來的設備制造轉向了分布式能源系統解決方案圓心,并圍繞這個圓心向外延伸產業,發展和強化設備、工程總包、服務、運營、供應鏈、智能化、金融等業務。”
這種模式后來幫陜鼓實現了發展,走向了資本市場,還寫進了陜西省和西安市政府工作報告,寫到了赫爾曼•西蒙的《隱形冠軍》里。
粉巷財經(ID:nbdfxcj)曾聯系陜鼓集團,相關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只是股權變動,關于標準集團下一步的轉型發展,序幕剛剛開啟。”
圖片來源〡每日經濟新聞資料圖
其實,李宏安已經在標準集團履新半年多了,從他期間的幾次講話中,大概可以判斷標準集團的發展思路。
今年5月,陜西省政協相關領導調研標準集團時,李宏安匯報稱,標準集團正在推進兩個轉變,實現兩個目標。一是發展思路的轉變,二是從出售單一的縫制設備供應商向環境與服飾領域的系統解決方案商和系統服務商轉變,為用戶提供包括設備、工程、運營、服務、供應鏈、智能化、金融在內的七大核心業務,全方位滿足用戶需求。
從表述來看,與陜鼓模式非常相似。
7月的營銷大會上,李宏安提到,標準集團轉型的方向就是向服務轉型,轉型的市場空間巨大,前景廣闊。“我們正在推動扭轉持續虧損的車輪,使虧損走向結束,標準集團必將走向全面的勝利。”
上述陜鼓工作人員介紹,上半年標準集團已經扭虧,結束了持續多年的虧損狀態;截至7月底,標準集團已實現營業收入3.95億元,同比增長15.25%,集團主營業務持續盈利。
近兩年陜西國資方面動作不斷,陜旅重組陜體,延長重組陜西燃氣,陜建吸收延長化建……標準和陜鼓雖屬市國資委,但這次整合的動作與省國資的思路似乎一以貫之——競爭類企業戰略性重組,聚焦主業,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提升市場化水平。
未來的效果,不妨拭目以待。
?
本文為〡粉巷財經 nbdfxcj〡原創文章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加入社群請添加粉巷助手VX:Fyatto-007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