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2-25 18:53:59
每經記者|高苗 每經編輯|畢華章
疫情的持續發展,不僅令“久在樊籠”的社會個體焦灼,也對城市公共管理提出諸多挑戰。
此前,5000萬網友“在線監工”,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火速“搶建”,引發全國多地效仿。
西安也不例外。西安市公共衛生中心項目,2月1日開工,9天建成移交。
該項目的落成,除了應對此次疫情需要,對今后西安面對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應急能力的提升,也意義重大。
日前,陜西建工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陜建集團”)董事長張義光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專訪時表示,“我們有信心打贏這場防疫狙擊戰。”
圍繞該中心的建設細節、疫情沖擊下建筑行業面臨的困局,以及集團相關應對策略,張義光亦給出解釋回應。
相似的場景可以追溯到2003年。為有效控制“非典”疫情,北京7天建成小湯山定點醫院。在為期兩個月的時間里,收治了全國七分之一的“非典”患者,醫務人員也未發生一例院內感染。
彼時的“小湯山”醫院,既是隔離傳染源,提高收治率和搶救成功率的典型“標桿”,也在身處疫情的民眾心中有著別樣的象征意義。
也正是由于這樣的經歷,使得當下應急醫院的建立,愈發成為民心所向。
加之,近年來隨著西安國家中心城市的確立,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對城市基礎配套的增量升級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突如其來的疫情,無疑讓這些待解的問題變得更加急迫。
基于對疫情防控形勢的科學分析和系統摸排,西安市公共衛生中心的籌建工作迅速敲定——以平戰結合、長遠規劃的理念,按照國家一流水平“高標準”設計建設。
正如張義光所說,“公共衛生中心的建立,能夠有效提高西安市應急處置能力,在預防疾病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項目籌劃之初,陜建集團就主動請纓,爭取參與承建任務。“作為一家有著近70年歷史的國有企業,我們曾多次承擔急難險重任務,也完全有能力承擔本次工程建設任務。”
迎難而上少不了一番精心準備。
張義光介紹,在總結以往“非典”、“5.12”汶川地震等搶險項目施工經驗的基礎上,他們還針對北京“小湯山”醫院、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建設方案,安排專人重點鉆研。
多方學習后,1月26日成立了“陜建集團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聯防聯控建設項目搶戰領導小組”。下設方案設計勘察組、施工組織協調組、施工質安保障組、建筑材料保障組、綜合協調組等五個工作組。此外,還抽調500人組成三個施工突擊隊。
準備完畢后的第一時間,便主動向上級遞上“請戰書”。
60個小時完成基礎施工,90個小時著手活動房吊裝。之后的200個小時里,又相繼完成了綜合辦公樓、四棟醫護宿舍樓、停車場及室外總體的全面交工……
“由于前期工作扎實,才有了后來的陜建速度。”張義光頗為誠懇。“最讓我感動的還是集團職工們的付出,2400多名建設者舍小家為大家,24小時連續作戰,才讓我們第一個完成所有承建任務。”
面對嚴峻疫情,陜建集團全員投入疫情防控阻擊戰。除參建西安西安市公共衛生中心之外,旗下企業也多有動作。
其中,陜建九建集團用80小時,完成榆林市防疫應急醫院的改造裝修工程任務;其200余萬元工程造價款項,也捐獻給榆林市用于抗擊疫情。
陜建六建集團用6天完成西安市中心醫院塘坊街院區改造;陜建十二建用10天建成安康市第三人民醫院新建48間病房;陜建青海建設集團48小時完成西寧高鐵站監測通道建設。
而陜建機施集團,則向一線的醫護人員捐贈N95醫用防護口罩1000只,職工愛心捐款20多萬元……
向外幫扶的同時,陜建集團也在積極準備復工。
此前,集團專門召開了視頻會議,對今后一段時期的防疫工作進行再部署。例如制定防控預案,明確責任人及職責,建立應對疫情安全生產工作保障機制。
“目前,集團除春節重點工程正常施工外,也在有序推動在建項目復工。特別是西安火車站改建工程、安康機場、十四屆全運會場館等一批重大民生項目的建設。” 張義光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事實上,由于人員流動受限,很多農民工無法按期返程,一批工程項目的復工時間一拖再拖。而大多項目所在地政府均要求推遲復(開)工,也影響著項目整體進度。
建筑行業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產業鏈長、涉及面廣。疫情的發展打亂了工程行業的節奏,人員不能流動聚集,一些相關施工設備、建材供給、物流運輸受限。除應急醫院建設改造,行業供應鏈基本處于停滯狀態。
不容忽視的是,受風險因素影響,建筑施工所涉及的勞務、材料、機械等相關費用價格成本均存在上漲風險。另外,房地產、基建等投資短期基本停滯,對建企一季度的經營工作也造成巨大壓力。
因而,在此期間,部分建筑企業難免出現一定的經營停滯。企業承受風險能力的強弱、團隊面對挑戰的應變及自我完善能力等等,都會在未來幾個月里得到體現。
張義光坦言,疫情確實會對建筑行業造成沖擊,但對于后期市場來說,還是要抱有信心。“國家為保持經濟水平平穩增長,正出臺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項目投資等相關政策。固定資產投資,尤其是基建投資,在未來會有不錯的機遇,我們對行業發展有信心。”
封面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