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农村av,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精品久久www,精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国产精品一区在线免费观看,超碰色偷偷

每日經濟新聞
頭條

每經網首頁 > 頭條 > 正文

浦發“應付薪酬”銳減13億四季度人均發錢7.65萬?

2009-04-16 03:31:09

昨日記者在查閱浦發年報時發現,浦發的“金融肥貓”現象并非只限于管理層,或有更多“金融小肥貓”。

每經記者  胡俊華  發自上海

        應付薪酬減少一般有兩種可能:一是該部分資金確實已經發放給員工,二是企業調低了應付薪酬的規模。由于企業已經事前計提“應付薪酬”,該部分資金的具體使用由企業自主決定。

        本報此前報道  《高管薪酬退不退?浦發稱還要研究》,指浦發銀行(下稱浦發)董秘高薪事件已經成為中國版“金融肥貓”,對于浦發高管薪酬究竟如何處理,記者昨天仍未從財政部和上海有關主管方面獲得回應。

        不過,昨日記者在查閱浦發年報時發現,浦發的“金融肥貓”現象并非只限于管理層,或有更多“金融小肥貓”。公開資料顯示,截至去年第四季度,浦發“應付薪酬”一欄較第三季度減少了13.54億元,以去年底浦發員工數17695人計算,相當于人均7.65萬元。另外,浦發繼續保留了廣受爭議的“員工住房周轉金”福利,去年額度為23.57億。

        如果浦發減少這些支出,只需幾年,就完全可以不經增發等融資手段自我補充核心資本金。

數據:應付薪酬13.54億神秘消失疑問:四季度人均發了7.65萬?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08年9月30日,浦發“應付薪酬”82.78億元,較2007年12月31日的62.91億元增加19.87億元,浦發在三季報中表示,應付薪酬增加較多,是因為“董事會決議計提的當期獎金增加”。

        據2008年報披露,到了2008年12月31日,該行“應付薪酬”已經從當年三季度的82.78億元,減少至69.24億元,環比減少了13.54億元。這部分減少的“應付薪酬”是否在去年第四季度發放給銀行員工?如果已經發放給員工,以去年底浦發員工數17695人計算,相當于浦發員工在去年第四季度每人分到7.65萬元。

        光大證券銀行業分析師金麟表示,“當年實際發放的薪酬的現金流出=利潤表中的職工薪酬+應付薪酬的減少。”金麟同時表示,對應付薪酬減少的另一個解釋,是“員工該發的工資,(銀行)反悔不發了。”數據顯示,去年浦發員工費用人均為45.62萬元。

        普華永道金融機構服務部合伙人林同文表示,應付薪酬減少一般有兩種可能,一是該部分資金確實已經發放給員工;二是企業方面調低了應付薪酬的規模,該部分資金并未發放給員工。由于企業已經事前計提“應付薪酬”,該部分資金的具體使用將由企業自主決定。

        這13.54億元是已經發放到員工手上,還是留存銀行作為凈利潤?昨日,浦發總行辦公室公共關系總經理高峽對記者表示,涉及公司年報的問題,由該公司董秘沈思回答較為合適。但截至昨日發稿,記者撥打浦發董秘的手機,一直處于無人接聽狀態。

數據:住房周轉金仍有23.57億疑問:明令取消  浦發涉嫌違規?

        除了員工費用人均較高外,浦發另一個非議較多話題是“員工住房周轉金”。資料顯示,國家財政部于2000年9月6日發布了  《關于企業住房制度改革中有關財務處理問題的通知》,后來又發布了《企業住房制度改革中有關會計處理問題的規定》。根據這兩個文件,財政部取消了住房周轉金管理制度,企業現有“住房周轉金”余額作調整期初未分配利潤處理。但浦發“員工住房周轉金”仍從2001年的不足3億元,升至2007年年末的32.07億元。

        年報顯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浦發“其他資產”項下“員工住房周轉金”23.57億元,同比減少8.5億元。按照戶均購房貸款100萬元來計算,去年  “員工住房周轉金”將使得該行2357位員工享受到低息購房利率。

        昨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中行、工行、建行、深發展等銀行的年報,并未查找到關于“員工住房周轉金”的內容。

        一業內人士表示,員工住房周轉金好處很多,比如可以吸引人才。銀行因借出住房款而不支付薪酬,員工可以少繳個稅。同時,銀行對利潤的操作空間也會更大。

        普華永道金融機構服務部合伙人林同文表示,財政部已經取消“住房周轉金”,再使用該科目記賬不太合適。

        上海市恒泰律師事務所律師何玉平表示,“如果銀行用自有資金補貼職工借款利息應該沒什么問題,可以認為是銀行對員工的一種福利。”但在財政部明文規定禁止住房周轉金的背景下,銀行在會計處理上還繼續使用,應該涉嫌違規。銀行可以換一種方式,比如以住房補貼作為員工福利可能會更妥當。



媒體轉載、摘編本報所刊作品時,請注明來源于《每日經濟新聞》及作者姓名。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65072776  上海:021-61213899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