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11-27 20:13:34
每經編輯|何小桃
11月27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目前,香港新界大埔宏福苑起火的7棟大廈火勢已經全部受控?;馂囊呀浽斐?5人死亡,76人受傷,消防員已成功拯救了55人。特區政府將提供1800多個床位為受影響的市民使用。
此外,李家超宣布,今晚即時向災民派發每戶1萬港元應急補助金,投入3億港元成立大埔宏福苑援助基金。

@大灣區之聲11月27日消息,香港廉政公署向大埔宏福苑火災遇難者致以深切哀悼,并向遇難者家屬、傷者及受災者表示慰問。由于事件涉及重大公眾利益,廉署今日(27日)成立專案小組,就大埔宏福苑大維修工程可能涉及貪污展開全面調查。

香港警方和消防部門在11月27日凌晨召開記者會宣布,警方已拘捕3名涉嫌誤殺的男子。香港警方展開調查,發現建筑物外墻有保護網、防水帆布、塑料布,疑未符合防火標準,另有一座未波及的大廈每層電梯大堂窗外都有發泡膠包封,易燃且可能加速火勢蔓延,不排除發泡膠是火情迅速蔓延的原因。


維修費每戶超16萬港元
施工方前股東曾卷入賄賂案
此次火災發生時,宏福苑各樓棟正在進行大維修,維修工程從2024年下半年開始,預計2026年上半年拆棚完工。
而中標這項生意的就是宏業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據澎湃新聞報道,大埔宏福苑的業主立案法團于2024年1月通過3.3億港元方案進行屋苑大維修,要求8座共1984戶,每兩個月、分6期繳16萬港元至18萬港元的維修費。
根據宏福苑業主立案法團公布信息,截至11月10日,大維修工程已支付工程費用約1.8億港元。根據宏福苑2026年度財政預算,消防及保養預算21000港元,消防設備維修66000港元。
據可查詢的資料顯示,宏業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6月9日,現任董事為侯華健及何建業,侯華健為公司唯一股東,而且其另外持有七家在注冊的公司。
據港媒報道稱,宏業建筑在香港當地曾中標承包多項大廈的維修工程。而在香港勞工處公開定罪檔案中,宏業建筑業也“榜上有名“,在2018年、2019年都有裁罰記錄,違例行徑包括在樓宇維修工程中沒有確保工人在監督下進行架設、更改或拆卸棚架工作,以及沒有確保在工作地方提供維修安全進出口,最終依《工廠及工業經營條例》制訂的建筑地盤(安全)規例分別被罰款3000港元及4000港元。
此外,該公司過去曾卷入一宗香港房協賄賂案。
大公報在2009年的一則報道中稱,宏業建筑公司的一名前股東曹德光Chao Tak Kwong曾在2008年和維港建筑董事鄺超橋賄賂香港房屋協會人員朱家恒和應占鳴,2009年被控三項“串謀向公職人員提供利益罪名”,涉事業務正是住宅樓宇的翻新工程。

使用竹棚架遭質疑
專家:有三大原因
據紅星新聞報道,記者聯系到一位長期致力于勘察設計和消防監管的專家,這位專家曾長期在消防部門和住建部門工作,曾多次帶隊參與高層滅火。
該專家表示,從這個現場視頻和相關資料中可以看到,起火的居民樓有很多凹型的凹槽結構,這種結構會形成“煙囪效應”助長火勢蔓延。這種凹槽式的豎向結構,會使火勢不是在一個平面的樓層蔓延。加之,發生火災時,居民樓正在施工,搭建的腳手架和防護網會使火勢向四周發展。這兩個因素共同作用,就形成了多維度立體燃燒的狀態。

專家解釋,腳手架、防護網與樓體之間組成的狹窄空間,會形成通風廊道,這會讓火勢向四周蔓延,同時強化“煙囪效應”。腳手架和防護網燃燒的熱輻射也會助燃火勢,使得建筑物短時間內被大火吞噬。
這位專家表示,這種大面積施工尤其要注意防火分區。高層建筑有嚴格的防火間距。多棟建筑同時搭建腳手架和防護網使得防火間距縮小。這些材料不具有阻燃性。發生火災以后,很容易在多棟樓宇中形成部分的“立體燃燒庫”。
“同時防護網和竹制腳手架燃燒以后,很可能形成熔融滴落物,這會引燃下方材料。此外,高層建筑風速大,大風會持續向火場提供氧氣,將火星和燃燒碎片吹到百米之外。熔融滴落物和燃燒物被強風拋射到臨近建筑,就會形成新的起火點。”這位專家表示。
本次火災將香港建筑施工中長期以來使用的竹棚架問題,推向了輿論的焦點。
上述專家提到,竹制腳手架在內地已經被禁止使用。
香港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周思杰表示,昨晚他第一時間趕赴了現場?!拔铱吹絻H用了十多二十秒的時間,火苗就從低層竄燒至大樓頂層,速度非常快?!敝芩冀苤赋觯?/span>竹棚架的外面還有綠色的圍網,主要引發洶涌火勢的是這個圍網,“初步看來,這個圍網應該是不符合規定的,所以其燃燒速度才會這么快?!?/span>
周思杰進一步表示,一般按照政府的規定,必須使用不容易著火的圍網,“符合規定的圍網遇火也不會產生明火的。”
至于這次受到極高關注的香港建筑施工時使用竹棚架的問題,周思杰稱:“據我了解,目前香港和澳門是全球唯二仍在使用竹棚架的地方,其他地方都已經使用金屬腳手架替代?!?/span>
周思杰分析,香港使用竹棚架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其一,香港和澳門都屬于空間狹窄地勢起伏的地方,且各種建筑物鱗次櫛比,造成很多不規整的棱角,竹棚架在搭建時,其靈活性和兼容性高于金屬腳手架;其二,香港竹棚架相關行業從業員大概有三四千人,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其三,也是周思杰認為最重要的一點,使用竹棚架的費用更低,和使用金屬腳手架相比,竹棚架的費用要低一半。
周思杰認為,以上三個原因,造成了現代化程度極高的香港,卻仍在使用傳統的竹棚架的局面。
11月27日,因香港大埔宏福苑火災,英皇娛樂宣布延期三場本將于本周末舉行的演唱會。
公告中提到,鑒于大埔宏福苑遭遇嚴重火災,主辦方棋人香港,Sunny Idea和藝人方英皇娛樂共同決定,原定于11月28日舉行的《Lunatique - ?Arvin.T》、11月29日舉行的《許靖韻 Glowing巡回音樂會香港站》以及11月30日舉行的《洪卓立探索者巡回音樂會香港站》將會延期舉行。
據悉,容祖兒等明星原本安排于27日傍晚出席香港迪士尼樂園《瘋狂動物城2》首映禮,主辦單位決定取消;許冠杰以“大浦街坊”自稱,發文為受影響居民打氣,表示“作為大埔街坊,我感同身受,希望各界全力集中協助消防處救援。天佑香港。”

相隔7年重返香港舉行的”2025 Mnet亞洲音樂頒獎禮“(MAMA)原定11月28日及29日舉行,主辦方昨日也舉行了緊急會議,提到節目組會盡力把中心修改成”對火災受害者的慰藉與哀悼”的方式,但沒有提到取消頒獎禮,目前,大會已通宵緊急開會修改內容,將火焰舞臺、大型特效等取消。

還有消息提到,明日繼續的MAMA頒獎禮將會取消紅毯環節,并在開場增設默哀儀式,頒獎禮將按計劃錄制,但延后播出。

而原定出席的楊紫瓊、周潤發等嘉賓將有可能不出席活動。

27日,歌手楊千嬅所屬經紀公司發文稱,原定于29日起于紅館舉行的一連六場《楊千嬅Live MY LIVE 2025演唱會》,經與團隊慎重商討后,因檔期制作限制無法調整,加上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歌迷已為此行安排機票住宿,演唱會將如期舉行。
經紀公司還宣布,將捐贈首場演唱會收益,以及六場演唱會周邊產品的全部盈利,支援火災救援及災后重建工作;呼吁圈中好友及歌迷,將原定用于購買花籃的款項捐贈作救災用途;取消演唱會原定的煙火特效,并對部分演出內容進行調整,以合適狀態與歌迷相聚。

高層火災如何逃生?
高層建筑火災荷載大,各類管道豎井多,從火災調查的實際情況看,往往3分鐘左右,煙氣就能充滿整個空間。
疏散逃生過程中,要用濕毛巾捂住口鼻,以免吸入煙霧,同時用濕棉被包住身體。如果已經有煙霧在蔓延,應當放低體位迅速移動。同時,根據位置判斷危險性:
■?樓上發生火災
這種情況危險最小,火在上面,人在下面,火勢和濃煙被樓板阻隔。只要從樓梯下樓即可,下樓時不要乘坐電梯。

■?同樓層發生火災
這種情況下,需通過看煙霧情況決定逃還是不逃。
我們可開一條門縫,如果門外沒有濃煙,就趕緊下樓;如果有煙就回到室內把入戶門關好,堵住門縫防煙,等待救援。
■?身邊發生火災
如果發現室內起火,且火勢控制不了,必須迅速逃離。
如果火勢把通向入戶門的路線封住了,應找一個有外窗的衛生間或房間,關門堵縫,做好防煙,等待救援。
■?樓下發生火災
這種情況極其危險,很多人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盲目逃生而不幸喪生。
逃與不逃,主要是開門看煙:
開一條門縫,如果有大量濃煙涌入,說明走廊和樓梯間充滿了濃煙,這時就要退回室內關門防煙等救援;
如果開門走廊里沒有煙,但是樓梯間里有煙,仍要退回室內關門等待救援;
如果開門走廊里沒有煙,樓梯間也沒有煙,可迅速逃離。
向上跑,還是向下跑?
自己家里著火:出了門,往下跑。
別人家著火:著火層在自家樓上,往下跑。著火層在自家樓下,樓梯間里面沒煙,或煙很小,向下跑;樓梯間里濃煙很大,那就立即回家,堵住房門,等待救援。
牢記八字口訣——“小火快跑,大火關門”
■?什么情況下“小火快跑”?
自己家里發生火災,且無法自己撲滅,這時如果火沒有擋住逃生路線,要迅速逃離。
別人家里起火,有可能燒到自己家里來,樓道里沒有煙霧,要擇機跑出去。最好是早點跑。
■?什么情況下“大火關門”不跑?
如果在自身未受到火或煙威脅,樓道也沒有可燃物,經過判斷火不會馬上燒進門,門外濃煙也進不了家門的前提下——
樓梯間里著火且濃煙不斷,這時樓梯間就是個大煙囪,通過樓梯間逃離會更危險,不跑。務必關上房門,用濕毛巾封堵門縫,迅速撥打119等待救援。

別人家著火,但經過分析肯定燒不到自己家里來,且毒氣也不可能過來,那就不跑,做好防護,等待救援。
在選擇躲避位置時,要盡量選擇建筑物外側靠近主要街道并且有可開啟外窗的房間,要盡快撥打119,提供盡量清晰具體的信息,可在窗邊發出聲響或燈光揮舞衣物求援。

火災自救
要視火災的情形而定
盡可能早發現火災
盡可能躲火避煙
最大限度地保證生命安全
編輯|何小桃 杜恒峰 杜波
校對|許紹航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紅星新聞、澎湃新聞、央視新聞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