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0 21:08:49
11月20日,智源研究院院長王仲遠表示,具身智能面臨兩大痛點:一是高質量數據匱乏,幾十萬小時數據難稱海量,以視頻為主數據源或是最佳路徑;二是商業化有偽需求泡沫風險。當前硬件穩定性制約商業化,量產應由真實需求驅動。王仲遠認為未來兩三年機器人不會在家庭“滿街跑”,工業等場景機器人或更快落地,產業成熟需數據與商業化相互促進。
每經記者|可楊 每經編輯|張益銘
具身智能正被視為通往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關鍵拼圖。
從去年的蹣跚學步,到如今能夠完成連續翻跟斗、跳舞、打拳擊甚至拖動汽車等動作,具身智能的發展速度似乎正在超越人們的想象。然而,在這些炫目的演示背后,行業是否真的來到了爆發的前夜?
11月20日,智源研究院院長王仲遠在接受包括《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每經記者”)在內的媒體采訪時表示,當前具身智能面臨兩大核心痛點:高質量數據的極度匱乏,以及商業化落地中偽需求帶來的泡沫風險。在他看來,具身智能距離真正的“ChatGPT時刻”尚有距離,未來兩三年內,機器人不會在家庭場景中“滿街跑”。
過去七十年的人工智能發展史上,每一次重要躍遷都由數據、算力和模型規模三者疊加推動。具身智能也不例外。“數據,尤其是高質量的數據,決定模型能力的上限。”王仲遠對每經記者表示。
要讓機器人具備像人類一樣理解物理世界并進行決策的大腦,現有的數據路徑面臨巨大挑戰,具身智能的數據難題在于行業缺乏海量的真機采集數據。
針對行業熱議的真機數據與仿真數據,王仲遠認為,即便是擁有幾萬臺機器人日夜不停地采集數據,在現階段依然難以稱之為海量。他表示,如果某一天,全球有上億臺機器人每天在真實環境中產生動作、觸覺、決策等全模態數據,那將會是具身智能的“ChatGPT時刻”。但顯然,距離那一天還非常遙遠。
幾十萬小時的仿真數據,遠未達到引發智能涌現的量級。“即使是幾十萬小時的數據,依然不能叫海量數據,所以還遠沒有到具身ChatGPT的時刻。”
在此背景下,王仲遠認為,以視頻作為主數據源是最佳路徑。“視頻數據是最符合第一性原理、能夠規模化獲取的。”他解釋。相比真實機器人采集的動作數據,視頻天然包含時間、空間、因果、意圖、圖像、文本,甚至可以拓展到聲音、3D信息,是少數能夠在現階段做到大規模的數據類型。
通過學習海量的互聯網視頻數據,模型可以建立起對物理世界運行規律的基礎認知。“我們在Emu系列原生多模態大模型的研發中發現,視頻數據可以作為一個基座。模型不需要刻意為特定機器人本體訓練調優,因為它學到了通用的物理常識。”
“行業里普遍的共識是數據非常重要。更具體地來講,高質量且規模化的數據是非常重要的。”但王仲遠同時也表示,行業不能忽略數據是否真正能形成“飛輪”。他強調,數據必須最終回到模型與場景,而不是為了堆數據而堆數據。
對此,王仲遠給出的標準是,數據必須訓練出具備泛化能力的模型;模型必須能支持真正有商業價值的場景。
盡管具身智能還在繼續加速跑,但商業化落地的考驗已經來到眼前。
2025年被不少業內人士稱為人形機器人的量產元年,部分企業甚至宣稱出貨量已過萬臺。王仲遠表示,這顯然是一個好現象,萬臺的出貨量是硬件打磨的重要開端。
不過,面對這一熱潮,王仲遠直言,當前的硬件穩定性依然是制約商業化的重要因素。
“我們自己買了10臺某款機器人,在一兩個月內就壞了5臺。”王仲遠分享了一個真實的案例,在實驗室里,許多機械臂在長時間運行后會出現過熱保護,甚至需要在一旁架設電風扇降溫,仿佛需要找一個“保姆”來照顧機器人。
“這就意味著很多硬件還沒有到真正可用的階段。量產能夠在規模化的過程中不斷打磨,從而解決硬件使用的時長、穩定性、安全性等問題。所以我也希望有更多硬件能夠實現量產,企業規模能夠不斷擴大。”王仲遠表示。
與此同時,王仲遠提醒,行業需要分辨這種量產是由真實的商業需求驅動,還是僅僅由政策補貼和投資熱度催生的偽需求。
王仲遠認為,如果是由示范項目帶來的一次性小需求,可能撐不起持續的量產。一旦落地效果達不到預期,采購方會暫停購買,行業便可能進入低谷。但他也強調,從更長的周期看,他對具身智能依然樂觀。硬件一定要先達到可用,再到好用;量產一定要由真實需求驅動。這是產業走向成熟的唯一路徑。
基于對硬件現狀和市場邏輯的判斷,王仲遠給出了一個明確的預期:未來兩三年內,具身智能最大的確定性是“機器人不會進入家庭‘滿街跑’”。
他認為,家庭場景的復雜度、非結構化特征以及對成本的高度敏感,決定了它是最難攻克的高地。人形機器人要進入家庭,可能需要5到10年的技術沉淀。相比之下,工業場景中的專用機器人,或者具備一定泛化能力的特種機器人,將更快實現落地。
對于具身智能產業而言,數據與商業化落地仿佛已經互為掣肘。“如果有一天,機器人數量越來越多,產生了海量機器人與真實世界交互的數據,這些數據能夠被企業廣泛用來訓練,也許能催生真正意義上的具備強大泛化能力的通用具身基礎模型。”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1378353242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