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0 15:42:45
天壇生物旗下成都蓉生撤回投入2.66億元研發的血友病藥物上市申請,因需補充兒童臨床試驗數據。目前國內有兩款同類藥物獲批,但適應證均不包含12歲以下患者。業內人士認為,首款國產藥解決“有沒有”,第二款應解決“全不全”的問題。國內超九成罕見病兒童藥市場被外資占有,但國內企業正加快布局,部分罕見病藥物已實現“一藥多用”。
每經記者|林姿辰 每經編輯|陳俊杰
獲受理10個多月后,天壇生物旗下一款投入2.66億元研發的血友病藥物,被撤回了上市申請。
11月19日晚間,這家國內頭部血液制品公司發布公告,稱下屬企業成都蓉生藥業有限責任公司(簡稱“成都蓉生”)撤回了“注射用重組人凝血因子Ⅶa”的藥品注冊申請,原因是根據CDE(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的審評意見,需要補充兒童(<12歲)患者群體的臨床試驗相關數據。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目前國內共有2款同類藥物獲批,分別來自丹麥藥企諾和諾德和國內藥企正大天晴藥業集團南京順欣制藥有限公司(簡稱“正大天晴”),后者的藥物于今年7月獲批,適用于符合條件的成人及青少年(12歲以上)先天性血友病患者的出血治療。
問題來了:同類國產藥物的獲批適應證不包含12歲以下患者,成都蓉生為何需要補充兒童數據?被外資企業占有九成以上的罕見病兒童藥物市場,正在發生哪些變化?
要了解注射用重組人凝血因子Ⅶa這款藥物,首先要了解血友病。
這是一種罕見的X染色體連鎖隱性遺傳性疾病,國內的患病率約為2.73/10萬,患者終身具有輕微創傷后出血傾向,標準治療方案是通過靜脈輸注補充缺失的凝血因子,其中FVIII用于血友病A,FIX用于血友病B。
然而,部分患者在接受標準治療后,機體會形成抗FVIII/FⅨ同種中和抗體,導致原本有效的治療方案失效,這種并發癥被稱為“抑制物”。而重組人凝血因子Ⅶa,就是伴抑制物血友病患者急性出血時的首選藥物。
2002年,諾和諾德的原研藥Novoseven(中文商品名:諾其)進入中國,此后,超過20年沒有國產藥物獲批。直到今年7月,正大天晴的注射用重組人凝血因子Ⅶa N01(商品名:安啟新)用于凝血因子Ⅷ或Ⅸ抑制物>5個Bethesda(BU)單位的成人及青少年(12歲以上)先天性血友病患者的出血治療,成為國內首個獲批上市的國產重組人凝血因子Ⅶa類生物制品。不過,從適應證看,安啟新的適用范圍遠小于諾其。
天壇生物旗下的產品則更貼近諾其。去年12月31日,公司發布了注射用重組人凝血因子Ⅶa的Ⅲ期臨床試驗總結報告,其適應證為用于5種規定情形的成人及青少年(≥12歲)患者群體出血的治療,以及外科手術或有創操作出血的防治。
不過,在最新公告中,其適應證一欄未按年齡劃分患者群體,與進口原研藥基本一致。

公司關于下屬企業撤回藥品注冊申請的公告
11月20日,記者撥打天壇生物董秘辦公開電話,對方提供了內部對接媒體的電話,但多次撥打,截至發稿無人接聽。
據了解,正大天晴的安啟新參加了今年的國家醫保談判,具體結果將于12月上旬發布。
在相關資料中,正大天晴表示該藥物實現了本土化生產,打破進口依賴,解決進口rFⅦa供應短缺的現狀。具體來說,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團隊調查了全國22個城市的38家血友病診療中心,僅28家中心(73.7%)可以購買到凝血因子Ⅶa藥物;7家中心處于經濟不發達地區,僅2家可購買到凝血因子Ⅶa藥物。
11月20日,天津市友愛罕見病關愛服務中心主任王立新告訴記者,安啟新作為“國產首款”,填補空白的意義值得肯定。不過,作為一款重組人凝血因子Ⅶa類生物制品,這款藥物的適應證不包括先天性凝血因子VII(FVII)缺乏癥患者,側面說明公司開展臨床試驗的受試者范圍有限。
公開資料亦顯示,安啟新的獲批基于一項全國多中心的Ⅲ期臨床試驗,該研究納入60例伴有抑制物的血友病患者,共評估551次出血事件。
“實際上,凝血因子Ⅶa藥物,首先是治療先天性凝血因子VII(FVII)缺乏癥患者的,其次才是治療伴抑制物血友病患者,不過后者的患者數量比前者要多。”王立新表示。
-1763613725534_transcode.jpg)
諾其的適應證以及醫保報銷范圍 圖片來源:國家醫保局
而且,安啟新沒有解決12歲以下的兒童血友病患者的用藥問題,這部分病友目前只有諾其這一種選擇。值得一提的是,兒童期是血友病治療的關鍵時期。有數據顯示,由于規范化預防治療不足,中國血友病患者中14歲以下出現殘障的約占50%,18歲以上的達90%。
基于以上背景,王立新認為天壇生物的同類藥物被要求補充兒童患者群體的臨床試驗數據,背后是監管部門的深遠考量——如果第一款藥物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第二款藥就應該解決“全不全”的問題。
人民日報客戶端的文章顯示,我國每年新增罕見病患者20余萬人,其中約70%病發于兒童時期。既往國家已有許多投入與支持,但相關藥物仍然緊缺。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教授李秋指出,兒童罕見病藥物的生產企業很少,較知名的專業化兒童藥品企業僅10余家,且90%以上的市場份額被少數外資企業占有。
爭取這些市場,是國內藥企肩上的擔子,值得期待的是積極的改變正在發生。數據顯示,僅2025年上半年,國內已有21款罕見病藥物獲批,覆蓋多個長期缺藥、高風險的特殊人群領域。
其中,部分藥物實現了“一藥多用”的適應證覆蓋,打通了成人與兒童在用藥上的障礙。這一進展來源于近年來國家層面推出的“兒童藥物研發星光計劃”與“罕見病審批綠色通道”,在制度上給予支持,在操作上大幅簡化流程。
國內藥企布局罕見病藥物,對現有市場帶來的改變有多大?這點王立新感觸很深。他告訴記者,“注射用重組人凝血因子Ⅶa”是一種研發相對“冷門”的藥物,但自從國內藥企開始布局研發后,諾其就開始了連續降價,目前已經從7000多元降到4100元,大大提高了藥物的可及性。
而且,近年來外企還針對這款藥啟動了患者援助項目,最新的援助政策將藥價的20%作為援助上限,如果在醫保報銷完成后,患者的自付部分超過這一數值,補貼藥價的20%;如果沒有超過這一數值,患者可以“零自付”用藥。
“哪怕還沒有國產藥物上市,但當外企看到國內企業已經在密集布局了,對方也會提前調整定價策略。”據王立新感受,在罕見病兒童用藥領域,國內藥企正在加快步伐,雖然追趕原研藥廠商需要一個過程,但已經在積極地開展調研,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封面圖片來源: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1337405500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