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11-17 10:09:53
剛才提到了AI的兩個問題:一個是沒有大量級應用落地與轉化,所以做空的人會覺得商業模式沒跑通。因為商業模式沒跑通的情況下,2023年、2024年、2025年已經連續漲了三年,卻沒有基本面支撐,但這個問題其實也能說得過去。
第二個是有說法稱這些大廠通過把折舊攤低、攤得更長年限等方式來虛增利潤,這是目前我看到的空頭對美股AI泡沫的指責,我們認為這些問題可能都客觀存在,但這個事情還要從另外的角度來分析。
我們覺得第一個點是,現在人工智能是各個國家都認可的未來技術發展方向,中國也在非常積極地準備,你看我們的大廠在不斷發力,還有國家層面的支持力度都非常大,這幾年國家出臺的支持人工智能產業等方面的政策及優惠條件一直都在推進,所以能看出來大家都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未來技術風口。當然,還有一些專家認為它可能是新一代技術革命。要是達到這個高度,那它就更是兩個大國之間的必爭之地,所以從更高維度的意義上來說,大家大概率都不會放棄。
第二個點,目前已經投入了這么多,2023年、2024年、2025年已經持續投入,要是2026年說放棄就放棄,那之前的投入不就白費了?所以大家大概率會咬著牙堅持,怎么熬也得熬到柳暗花明的那一天,這是我們覺得大家還會繼續投下去的原因。
第三個點,這里要做一點小小的風險提示:我們傾向于認為2026年應該還能看到中美大廠的資本開支呈上升趨勢,但如果一旦資本開支開始往下走,那空頭的聲音肯定會站上上風,屆時資本市場一定會出現比較大的震蕩和調整。這個時候就建議大家要相對地做一些風險規避,可以通過減倉或者降低配置比例的方式,適當規避一些風險。
但我們認為,這是一條科技主線,所以它應該還是會持續投入,這是關于AI的判斷和看法——我們傾向于認為2026年這個行情還是能持續,它仍是科技主線的主引擎。不過它也不是全無隱憂,這個隱憂其實之前就存在:2022年、2023年、2024年投入時間短,大家覺得先投入是正常的;但到了2025年還在投入卻沒看到轉化,就會失去耐心,進而公開質疑商業模式的問題。但我們認為,既然它是科技主線,就一定是大國之間的兵家必爭之地,投入方向不會變,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還是看好;不過也提醒大家關注這些大廠的表態以及他們資本開支的情況,一旦有不對的跡象就要及時調整,科技板塊的特點就是漲得快,調整波動也大,這是我們對AI產業鏈的看法,非常重要的觀測指標就是大廠的資本開支情況。投資者可以關注通信ETF(515880)把握機會。
風險提示:
投資人應當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額投資和零存整取等儲蓄方式的區別。定期定額投資是引導投資人進行長期投資、平均投資成本的一種簡單易行的投資方式。但是定期定額投資并不能規避基金投資所固有的風險,不能保證投資人獲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儲蓄的等效理財方式。
無論是股票ETF/LOF基金,都是屬于較高預期風險和預期收益的證券投資基金品種,其預期收益及預期風險水平高于混合型基金、債券型基金和貨幣市場基金。
基金資產投資于科創板和創業板股票,會面臨因投資標的、市場制度以及交易規則等差異帶來的特有風險,提請投資者注意。
板塊/基金短期漲跌幅列示僅作為文章分析觀點之輔助材料,僅供參考,不構成對基金業績的保證。
文中提及個股短期業績僅供參考,不構成股票推薦,也不構成對基金業績的預測和保證。
以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或承諾。如需購買相關基金產品,請您關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相關規定、提前做好風險測評,并根據您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購買與之相匹配的風險等級的基金產品。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