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10-15 00:27:33
每經記者|陳晴 每經編輯|金冥羽 陳星
聞泰科技(SH600745,股價37.65元,市值468.60億元)核心子公司——安世半導體遭遇荷蘭當地政府干預事件持續升級。
10月13日,外交部發言人在例行記者會上就此回應;10月14日,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官微發布聲明聲援聞泰科技;10月14日,安世半導體官網發布聲明稱,4日,中國商務部發布出口管制通知,禁止公司及其分包商出口在中國制造的特定成品和組件。
去年底以來,聞泰科技持續推進出售集成業務資產,并全面聚焦半導體業務。而在今年七八月份,公司管理層剛剛經歷了一輪“換血”,來自安世半導體的多名管理層進入聞泰科技決策層,其中包括現任董事長楊沐。
頗具戲劇性的是,早在2022年11月,聞泰科技實控人張學政還曾與安世半導體多位外籍高管共同闡述發展戰略。而如今,其中一位當時參與的外籍高管,卻成為此次“發難”的當事人之一。
截至10月14日收盤,聞泰科技股價連續兩日跌停,市值蒸發超百億元。
合作伙伴時隔三年反目
此次風波的核心正是安世半導體。2019年,聞泰科技先取得對安世半導體的控制權;至2020年,進一步完成剩余股權的收購,最終實現對安世半導體100%控股。
隨后,聞泰科技逐步介入安世半導體的治理架構。2020年3月,安世半導體公布,公司首席執行官Frans Scheper已決定提前退休,并將在3月25日卸任首席執行官兼董事會成員。
張學政隨即接任。據2022年11月聞泰科技官方微信發布的一篇文章,“我(張學政)自2020年以來擔任安世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今年4月以來,開始在安世參與線下辦公。”
同一篇文章中,安世半導體首席財務官Stefan Tilger(CFO,德國籍)也介紹了安世半導體的發展情況,強調“過去五年間,安世發展出了行業領先的制造能力,完全符合汽車領域的最高標準,也形成了十分全面的產品組合”。不過,文章中Stefan Tilger并未談及與聞泰科技整合相關的情況。
三年后,Stefan Tilger的角色發生轉變。根據聞泰科技公告,2025年10月1日,安世半導體首席法務官Ruben Lichtenberg(荷蘭籍)在獲得Stefan Tilger與首席運營官Achim Kempe(德國籍)的支持下,向荷蘭企業法庭提交緊急請求,要求啟動對公司的調查并采取臨時措施。此舉直接導致聞泰科技方面所持安世半導體全部股份(僅保留一股)被強制托管,公司對安世的控制權也暫時受限。
Stefan Tilger等外籍高管態度的變化,市場普遍認為與地緣政治因素有關。10月14日,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官方聲明中明確聲援聞泰科技稱,反對濫用“國家安全”概念、對中國企業海外分支機構實施選擇性和歧視性限制的做法。
同日,上海明倫律師事務所王智斌律師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微信采訪時分析稱,我國對高通的反壟斷調查啟動于2025年10月初,時間線與本次事件接近,雖然目前公開文件未顯示兩起事件存在直接關聯,但荷蘭政府此時對安世半導體下達凍結令,顯然帶有明確指向。
不過,市場也存有對聞泰與安世半導體整合成效的質疑。在今年4月舉行的第28屆哈佛大學中國論壇上,張學政曾回顧整合歷程。他介紹,雙方整合初期,恰逢全球旅行限制趨嚴,公司通過線上協作保證穩定運營。2022年情況緩和后,迅速啟動全球實地辦公,強化歐洲、美洲、亞洲多地的高效聯動。
針對“并購后,是否用東方文化取代歐洲文化”的疑問,張學政表示:“管理企業不能依靠單一文化,而是要用科學的管理模型、股份制公司制度、上市公司規則來管理公司。”
上市公司管理層剛換血即“遭劫”
對于聞泰科技而言,安世半導體不僅是其核心資產,更是公司戰略轉型的支柱。去年底,受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實體清單影響,聞泰科技宣布出售產品集成業務資產,全面聚焦半導體業務發展。
從業績來看,安世半導體近幾年持續向好。聞泰科技在10月13日的聲明中指出,自完成對安世的全面收購以來,公司在財務表現、技術資產積累、運營韌性與市場地位等方面均實現顯著提升,經營質量全面躍升。
具體來看,安世半導體營收在2022年達到23.6億歐元的歷史峰值,毛利率也從2020年的25%大幅提升至2022年的42.4%。截至2024年10月,安世已償還全部前期債務,進入零負債運行階段。
在管理層方面,聞泰科技也在加速向半導體業務傾斜資源。今年7月中旬,公司公告稱,董事長兼總裁張秋紅等4名高管辭職,3名具備安世半導體背景的管理層隨后進入公司決策層。
其中,35歲的楊沐成為公司新任董事長。據7月公告信息,其2019年即加入聞泰科技,現任安世半導體戰略高級總監,2021年至2024年在無錫聯泰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任職。
就在具備安世背景的管理層進入上市公司決策核心、準備大展拳腳之際,聞泰科技卻遭遇此次危機。后續事件將如何演變?
王智斌表示,在法律程序上,聞泰科技目前仍保留經濟收益權,可繼續收取分紅,但在荷蘭法院撤銷臨時托管前,公司將無法行使治理權。聞泰科技可通過法定程序提起抗辯,但如無其他因素介入,案件審理周期可能較長,公司或將長期面臨無法實際控制該境外公司的局面。
此次事件的影響已超越公司層面,對半導體行業具有重要信號意義。王智斌認為,一旦“荷蘭模式”被復制,歐洲可能形成“先凍結、再審查、后強制托管”的連鎖路徑,顯著增加中資在歐半導體資產的不確定性。短期內能否阻斷這一“多米諾效應”,取決于本案的司法結果以及中歐能否就技術安全審查達成透明規則。
王智斌強調,在任何法律體系中,外資安全審查都應集中在交易完成前完成。若允許“事后凍結”,監管邊界將無限延伸,跨境并購的契約穩定性將受到嚴重沖擊——短期內損害的是外資股東的投資權益,長期損害的則是荷蘭的法律信譽與歐盟的營商環境。
10月14日,香頌資本董事沈萌在接受記者微信采訪時指出,荷蘭政府和法院不太可能無故干預企業經營。并購本應是交易雙方共贏、甚至惠及當地社區的多贏結果。上市公司若能正常合理經營,并盡可能兼顧各方利益訴求,并不意味著必然失去對子公司的控制與權益。
就此次安世半導體遭遇荷蘭當地政府干預事件,10月14日,聞泰科技方面通過微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回應稱,若有進一步消息將及時披露。
(聲明:文章內容 和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記者|陳晴
編輯|金冥羽 陳星 杜恒峰
校對|許紹航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每日經濟新聞 nbd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