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10-02 20:04:31
流量高潮退去,留下的是一座比以往更加從容的天水,以及一條逐漸清晰、更具韌性的文旅發展路徑。
每經記者|張靜 張文瑜 每經編輯|劉艷美
編者按:
十一首日迎來出行高峰,多地景區門票售罄……今年國慶中秋“超長版假期”,文旅市場復蘇趨勢仍在持續。
近年來,在文旅消費熱潮中,借助社交媒體和流量經濟,網紅城市層出不窮,一批中小城市也在流量紅利中被“重新發現”。
在流量沖刷下,“潑天流量”如何改變和重塑了曾經默默無聞的中小城市?潮水退去后,這些城市是回歸沉寂,還是找到了新的發展方向?從“網紅”到“長紅”的路徑與挑戰是什么?
城市的故事生生不息,一切紅利都源于發展的決心。近日,我們重訪過去幾年中成功出圈的現象級網紅城市,聚焦“后網紅時代”城市的生長軌跡,以期揭示流量經濟賦能城市發展的真相,探尋城市韌性生長的法則。
國慶期間的麥積山景區
一碗麻辣燙,讓天水在2024年春天突然站在流量中心,繼淄博、哈爾濱之后,成為又一座網紅城市。
不過,相比哈爾濱的省會地位、淄博的“魯C”底蘊,走紅前的天水,在公眾視野中幾乎是個“小透明”——偏居西北,GDP未破千億,人口不足300萬,是一座容易被“遺忘”的城市。
正因如此,那場突如其來的流量,為天水打開了久違的窗口。伏羲廟、麥積山等深藏于甘肅腹地的文化瑰寶,開始出現在各類旅游排行榜上;洋芋、辣椒、花椒等農產品,也借著這波熱度走出大山。
流量的潮水來來去去,如今一年多過去,天水是否已歸于沉寂?那些因麻辣燙而來的游客,是否只是曇花一現?
10月1日國慶當天,《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重訪天水,在曾經熱鬧的四合院,盡管大雨滂沱,網紅麻辣燙門店前依舊人頭攢動;麥積山與伏羲廟的游客絡繹不絕,文化底蘊正穩步接棒,成為天水旅游的持久吸引力。
流量高潮退去,留下的是一座比以往更加從容的天水,以及一條逐漸清晰、更具韌性的文旅發展路徑。
十月西北的清晨,空氣中透出陣陣清冽,但“哈海英麻辣燙”店里依舊熱氣氤氳,人聲鼎沸。
店主哈海英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今年國慶假期,她的店鋪從9月30日下午起就陸續迎來大批游客。
十月一日早上剛開門,就餐的座位就基本坐滿,等候隊伍延伸出二十多米。工作人員忙得腳不點地。“已經雇了幾個臨時工幫忙,日常采購也增加了相應備貨。”哈海英表示,“國慶前幾天,政府還幫我們把院子里的桌椅和棚子都換了一遍。”
下午兩點,《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雖然已過飯點,但前來“打卡”哈海英麻辣燙的游客依舊絡繹不絕,隊伍不斷拉長。這股熱度也蔓延至隔壁的“開元麻辣燙”和“伊甸園麻辣燙”,門前同樣排起長隊;對面的手搟粉店與飲品店也生意火爆。
這個看似普通的四合院,正是天水麻辣燙“意外走紅”的起點。
自麻辣燙爆火后,整個院子除飲品店外,其余店鋪紛紛轉行,做起了麻辣燙生意,引發了一波創業潮。目前,天水麻辣燙店鋪數量穩定在1400家左右,比走紅前增長五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天水走訪時注意到,不少游客堂食之后,會順手將幾包麻辣燙料包塞進行李。這碗原本只存在于街頭巷尾的天水麻辣燙,正悄然升級為一種具有地域標識的伴手禮。
以“馬玉林”“哈海英”為代表的頭部商家,也從去年開始布局預包裝麻辣燙產品。如今,線下門店、街邊超市、火車站……隨處可見標榜“天水麻辣燙”的預包裝產品。
天水麻辣燙體驗中心
不過,與楊國福、張亮等集中度高的全國性品牌相比,天水麻辣燙仍呈現“小、散、弱”的特點,家庭作坊式經營居多,消費者體驗參差不齊,且品牌意識薄弱、創新動力不足。
預包裝產品雖已起步,但天水本地缺乏標準化食品生產企業,頭部品牌不得不向外尋求產能支持。如馬玉林選擇與寶雞廠家合作,哈海英則依托重慶工廠代工,企業間尚未形成協同發展的合力,規模有限,制約了天水食品工業的提升。
面對這一現狀,天水主動出擊,申請將麻辣燙納入“中華名小吃”名錄,提升品牌價值,推動 “出海”,擴大國際影響力。并啟動“天水麻辣燙”集體商標注冊,強化品牌保護。
與此同時,天水市商務局牽頭,成立“麻辣燙產業協會”,整合經營、食品加工、原料種植與供應等環節企業,力圖實現“抱團發展”。據悉,協會下一步正考慮自建工廠、研發標準化半成品,持續推進天水麻辣燙的工業化與標準化。
“我們在車站、景區設置了免費品嘗點,還現場教大家制作手搟粉。”當地麻辣燙產業協會負責人表示,“希望天水麻辣燙能像重慶火鍋、柳州螺螄粉那樣,成為一個真正代表地方的美食符號。”
麻辣燙,本是天水當地再尋常不過的一道小吃,獨特在原料上,獲國家地理標志認證的甘谷辣椒、秦安花椒,再配上本地寬粉與新鮮食材,共同構成其“辣而不燥、麻中帶香”的風味和氣質。
誰也未曾料到,這道小吃會在2024年初意外走紅,沉寂已久的天水,一夜之間被推至流量中央。
“人一下子比平時多了好多倍,當時我們都懵了,根本適應不過來。”經營麻辣燙30多年的馬玉林回憶道。他在天水的四家直營店被圍得水泄不通,甚至有游客半夜三點就開始排隊,“既高興,又怕服務跟不上,影響了天水的形象。”
熱鬧的馬玉林麻辣燙
不光是商家措手不及,這波流量的突襲,也對整座城市的接待與管理能力提出考驗。
所幸,有此前淄博、哈爾濱等城市出圈的經驗,當地政府迅速開始“抄作業”。
文旅部門連夜趕工,刷墻鋪路、優化硬件;政府單位敞開大院,提供車位緩解停車壓力;市場監管部門加強巡查,保障食品安全;市民也自發組織起愛心車隊,免費接送游客;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紅馬甲”志愿者,在多家熱門麻辣燙店門口協助維持秩序、推介民俗與特產、發放旅游攻略和服務指南……
從官方到民間,目標高度一致,全力“接住這波流量”,讓外地游客感受天水的“保姆式”服務。
流量來得迅猛,去得匆忙,似乎是大多數“網紅城市”逃不開的宿命。然而天水,卻似乎走出了不一樣的軌跡。
爆紅一年多后,這座西北小城并未迅速“退燒”,反而呈現出一種平穩而持續的“長尾效應”。每逢節假日,游客依然絡繹不絕。“一個明顯的變化是,以前來的多是周邊省份,現在東部、沿海城市的游客也多了,全國各地的車牌在天水都能看見。”當地宣傳系統一名工作人員表示。
當地政府也借勢建立了一套長效機制:從食品安全監督、服務質量提升,到城市環境整治與基礎設施升級,都被納入常態化管理范疇。
今年國慶前,天水早早發布旅游攻略,再次開放機關單位作為臨時停車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天水南站看到,旅客剛出站,便有“紅馬甲”迎上前引導,出租車與公交車有序排列,隨時準備發車。
“現在要求就是優先保障游客,我們被組織去車站接外地客人,保障的車輛也安排妥當,一旦出租車運力緊張,后備運力立即補上。”天水一位出租車經營者透露。
在“一碗麻辣燙”的牽引下,天水不僅完成了從五線到四線城市的能級躍遷,更將自身豐厚的文化、產業家底推至全國視野。
2024年,天水接待游客595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83億元,同比增長均超23%。更值得關注的是,麥積山大景區在全國5A景區排行榜中沖至第八、高居西北第一。
國慶期間的麥積山景區
在當地政府與從業者眼中,天水的“出圈”并非偶然。
先秦時期開始,這里便是州、郡、府等行政中心。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靜矗城中,始建于十六國后秦時期,其以“東方微笑”泥塑蜚聲天下;天水伏羲廟,則是全國規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明代伏羲祭祀建筑群。
“文化底子厚,但缺一個破圈的契機。”上述天水宣傳系統的工作人員坦言,沒有麻辣燙,或許我們還要再等上一年、五年,甚至更久。它就像一個觸發器,提前點燃了天水文旅的引擎。
借助這股熱度,天水加大了對歷史文化資源的推廣力度,如舉辦伏羲文化旅游節、麥積山國際雕塑論壇等系列活動;推出非遺體驗游、考古探秘游等特色文旅產品;開發文創產品,讓文物“活”起來。
流量不僅帶來了人氣,更轉化出實實在在的產業機遇。
“以往外出招商時,往往需要從‘天水在哪兒’開始介紹,”天水市招商局負責人感慨道,“隨著麻辣燙在社交平臺爆火,現在一提天水,對方都愿意多聊幾句,甚至主動提出想來實地看看。”
知名度轉化為招商動能,效果正在顯現。
今年6月,在天水公祭伏羲大典期間舉辦的文旅產業鏈招商推介會上,甘肅省成功簽約29個文旅項目,其中天水獨攬20個,簽約總額達17.22億元,涵蓋文旅街區、VR沉浸體驗等多個領域。
“往年參加伏羲大典的客商都是我們主動邀請,但今年大家實在太熱情了,客商參與度大大提高,前來參加大典和實地考察項目的客商較之前兩年翻了幾番,其中不少是行業頭部和領軍企業負責人。”前述招商負責人透露。
麻辣燙是引流入口,但真正讓企業愿意駐足、深入洽談的,是三線建設時期打下的機械制造、半導體產業基礎,鐵路高速交匯的樞紐優勢,以及政府著力營造的營商環境。
當地政府也迅速響應流量帶來的關注紅利,系統推出《重點產業鏈鏈長制工作方案》,凝練出集成電路、電工電器、人工智能與信創等11條產業鏈,并編制《投資機會清單》和《重點產業鏈招商項目冊》,實現“按圖索驥”、靶向招商。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1月底,天水簽約招商引資項目253個,總投資798.63億元。
從一碗麻辣燙的“被看見”,到產業底蘊“被看重”,天水正在完成從“流量”到“留量”的關鍵一躍。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