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8-20 20:55:30
8月20日是“世界蚊子日”,這是在提醒人們注意,蚊子是傳播瘧疾及其他疾病的媒介。目前,由我國奚志勇團隊研發的“以蚊滅蚊”技術,已在全球多個國家推廣,如巴西已建成世界最大“蚊子工廠”。然而,推廣仍面臨成本、政府控蚊標準、復雜環境應用及長期有效性等挑戰,需進一步優化和驗證。
每經記者|金喆 陳鵬麗 吳澤鵬 每經編輯|文多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8月20日是“世界蚊子日”,且它被賦予這一意義已有100多年歷史。“蚊子日”是為了提醒人們注意,蚊子是傳播瘧疾及其他疾病的媒介。
數據顯示,全球已發現的蚊子種類超3600種,它們的“足跡”遍布全球。
蚊子作為多種致命疾病的傳播媒介,瘧疾、登革熱、寨卡病毒等借由其叮咬擴散。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最新數據,蚊蟲平均每年造成全球78萬人死亡,位居最致命動物榜第一。
面對這樣的威脅,人類與蚊子的“攻防戰”已經持續千年。從傳統的蚊帳、殺蟲劑,到如今的基因編輯、生物防治,人類的應對方式在不斷升級,卻始終未能徹底終結這場較量。
這場跨越時空的“人蚊之戰”,仍在等待新的解決方案。
圖片來源:廣州威佰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官網截圖
今年夏天,由白紋伊蚊傳播的基孔肯雅病毒在廣東多地點狀散發,防蚊滅蚊成了防疫關鍵。
很長一段時間里,人類驅滅蚊蟲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物理方式,如孳生地清理、掛蚊帳、裝紗窗、開滅蚊燈等;二是化學方式,如使用蚊香片(液)、氣霧劑等。
圖片來源:廣州威佰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官網截圖
今年的廣東“滅蚊戰”中,廣州威佰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威佰昆”)用了一種新方式:投放感染沃爾巴克氏菌(Wolbachia)的雄蚊。它們與野生雌蚊交配后,雌蚊產下的卵無法正常孵化,這會從根本上減少蚊蟲種群數量。
這被稱為“以蚊治蚊”,為此,威佰昆還在廣州市黃埔區設立了“蚊子工廠”,每周培育500萬只“絕育雄蚊”,以期逐步降低蚊媒數量,最終構筑生物防控屏障。
在此之前,“以蚊治蚊”在廣州、佛山等地進行,但更多是小范圍試驗。
廣州市白云區又一居花園是廣州首個“以蚊治蚊”城市試點社區,早在2018年6月開始進行此試驗。在投放絕育雄蚊后一年內,該小區的蚊子平均數量均保持在低位,對照小區(又一居花園附近小區)的平均蚊子數量則在夏季明顯升高,且持續高于又一居花園。
最近一年來,進行過“以蚊治蚊”試驗的廣州白云區峽石村也時常見諸報端。這是個依山傍水的傳統村落,蚊蟲本不少,此前曾發生登革熱病例。2018年起,威佰昆團隊在該村開展“以蚊治蚊”試點,至今已進入第八個年頭,過去7年里當地再無登革熱案例出現。
據了解,項目實施初期,團隊以附近村莊為對照區進行同步監測。分析發現,試驗村的白紋伊蚊明顯減少,更難得的是,當白紋伊蚊活躍的夏季多雨天氣來臨時,對照區白紋伊蚊數量直線攀升,但試驗區內仍維持常態。2018年10月,這里還吸引了美國、印度、泰國等多國專家學者組團前來調研。
很多人看到新聞覺得不可思議——“人蚊大戰”終于找到技術解藥了嗎?
“20多年前,它的確是個極端冷僻的項目??我博士導師的導師提出了這個概念,但一直落不了地,還被說是‘騙子’。但如果今天還有人這么說,那完全是孤陋寡聞。”奚志勇是威佰昆的創始人,也是共生菌沃爾巴克氏菌滅蚊技術開創者。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他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蚊子咬人時會傳播病毒,但只有雌蚊才會咬人。更關鍵的是,雌蚊一生只交配一次,通過儲精囊里儲存的精子持續受精、產卵。正因為蚊子的這兩個特點,科學家才設想用絕育雄蚊實現“以蚊治蚊”。
然而,如何將“以蚊治蚊”從理論變成實踐,再到產業化,這是關鍵。
2001年,奚志勇去美國肯塔基大學攻讀醫學昆蟲學博士時,著手研究這一技術。
2003年的一天,奚志勇首次在實驗室中成功建立了沃爾巴克氏菌與登革熱蚊媒的共生關系。其后,他得出結論:在蚊卵產出后的60~90分鐘內,將沃爾巴克氏菌導入即將發育為成蚊生殖系統的特定部位,即可與蚊株形成新型的穩定共生關系。這一研究成果于2005年發表在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上,身為第一作者的奚志勇也憑借此文,受到國際同行的關注。
應用端突破則是近十年的事。奚志勇告訴記者,2010年他在蓋茨基金會的引薦下把技術帶到中國,專門為中國的白紋伊蚊建立了適合它使用的共生體。他選擇與中山醫科大學的老同事合作,成立了中山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熱帶病防控聯合實驗室,專門負責項目運行。
2015年,奚志勇創辦威佰昆,開始與廣東省及廣州市疾控部門合作。他們選擇在廣州的沙仔島、大刀沙島持續釋放攜帶沃爾巴克氏菌的雄蚊。至2019年,《自然》上的一篇論文將威佰昆首次帶入全球視野。
“(小島投放)當時這項技術還處于早期,很多人對這個技術持有質疑和不確定心態,認為失敗的可能性非常大。所以我們是謹小慎微、全面設計,最終取得成功。相關文章發表在《自然》上,引起全世界的轟動。”奚志勇說道。
論文摘要清晰記錄了威佰昆團隊的突破性試驗成果:在2016年和2017年的蚊子繁殖季節,奚志勇教授團隊每周在兩個島嶼上的居民區釋放大量亞洲虎蚊,每公頃面積內投放超過16萬只蚊子。在兩年的時間里,野生亞洲虎蚊種群幾乎全被清除,每年野生蚊種的數量平均減少83%~94%,且在長達6周內都監測不到蚊子。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該文章已被同行引用478次,并被國內外新聞媒體廣泛報道。
奚志勇在采訪中反復表示,這是威佰昆和“以蚊治蚊”技術的重要轉折點,小島試驗的結果,直接證明了利用共生菌沃爾巴克氏菌來滅蚊的技術是切實可行、能落地見效的。
在全球范圍內,蟲媒傳染病的防控都是非常急迫的課題,特別對于那些受登革熱等疾病影響的國家,“以蚊治蚊”更受關注。
巴西是登革熱、基孔肯雅熱等蚊媒疾病的重災區,這些疾病每年引起數百萬人感染及上千人死亡。2012年開始,巴西著手研究利用沃爾巴克氏菌防止蚊媒疾病,并于2014年開始試點釋放帶菌埃及伊蚊。
今年7月,世界最大的“蚊子工廠”在巴西巴拉那州庫里蒂巴健康科技園建成,專門生產攜帶沃爾巴克氏菌的埃及伊蚊,該工廠每周能生產1億枚蚊卵。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1967年發表于《Nature》的論文中看到,國際上最早的“絕育蚊”投放發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緬甸。1967年2月至5月,試驗者每日釋放5000只沃爾巴克氏菌雄蚊,第一個月里,蟲卵不孵化率最高僅11.6%,但進入第10周后,蟲卵不孵化率達到70.4%,當年5月9日—10日,實現了100%不孵化,即成蟲補充鏈斷裂。遺憾的是,5月11日季風來臨,該試驗結束。
圖片來源:論文截圖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試驗所釋放的庫蚊來自法國,這些庫蚊體內攜帶的菌株與緬甸當地菌株不同。此后接近40年時間里,這一試驗始終無法復制到伊蚊身上,可偏偏,伊蚊才是傳播登革熱等傳染病的“元兇”。
圖片來源:廣州威佰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官網截圖
更麻煩的是,自然狀態下的伊蚊,要么根本不帶沃爾巴克氏菌,要么帶的菌株沒什么防治價值,想靠它治蚊媒疾病根本沒用。要把不育細菌“傳”到伊蚊身上,還得人工介入。
一直到2005年,奚志勇團隊用了昆蟲胚胎顯微注射技術,才終于成功培育出了人工攜帶沃爾巴克氏菌的伊蚊品種。
也正因這一突破,奚志勇有了十足底氣。他說,當年小島試驗結果一公布,新加坡就專門派人來廣州學經驗。面對這些需求,他沒藏著掖著,選擇把技術公開,幾乎是毫無保留地分享經驗和技術細節。
在他看來,一項技術剛起步時,光靠幾個人根本推不動,得讓更多人參與進來研究,才能不斷進步并真正成熟,進而改變這個還很“年輕”的領域。
事實也確實像奚志勇希望的那樣:隨著技術一步步發展,用沃爾巴克氏菌防控伊蚊的辦法慢慢被更多人知道了,相關的成功案例也常被報道。到現在,全世界“蚊子工廠”使用的核心技術,都可追根溯源至中國。
除了巴西,不育埃及伊蚊雄蚊在2016年還被釋放到美國邁阿密州南部面積近170英畝的區域內。根據論文記載,釋放區域的埃及伊蚊種群密度相較對照區顯著下降。2018年1月,300萬只感染沃爾巴克氏菌的埃及伊蚊雄蚊在20周內被釋放到澳大利亞北部三個獨立區域中,與對照組相比,釋放區野生種群下降率全部遠超80%。
新加坡政府也在“養”蚊子。由該國國家環境局運營的蚊子工廠,每星期要生產約500萬只雄性埃及伊蚊。如今,新加坡政府還在籌建新的“蚊子工廠”。
新加坡國家環境局在多地實地研究后初步發現,釋放區內居民感染登革熱的風險降低了約75%,埃及伊蚊數量則減少了80%~90%。到2026年,這項計劃將覆蓋80萬戶家庭,占全國家庭總數的一半。
圖片來源:廣州威佰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官網截圖
提到新加坡的經驗,奚志勇略有遺憾。沃爾巴克氏菌治蚊技術誕生于他領導的獨立實驗室,現場應用起步于廣東廣州。2019年新冠疫情暴發之前,威佰昆在全球“風光無兩”。但疫情之后,新加坡、美國等國的沃爾巴克氏菌治蚊術在國際上的名聲已經超過威佰昆。
“新加坡現在做得很好,有中國的團隊去學習經驗,對方說他們就是從廣州學的,現在等于是學生超過老師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奚志勇說道。
作為一項為抗病而生的新技術,“以蚊治蚊”誕生的目的就是為公共衛生服務,產業鏈最終“客戶”一般是政府、學校、旅游區、公園等。
談及威佰昆如何盈利,奚志勇說,首先收入來自政府采購,全球基本如此;其次,他們向B端(商業端)客戶提供服務——例如一些學校和旅游區等。“目前,在建立攜帶沃爾巴克氏菌的蚊株上,我們是全球當仁不讓的‘老大’。任何人想啟動這樣的項目,都會第一個找到我們,拿蚊種授權,買生產設備、生產技術。(新冠)疫情期間,我們主要的收入就是來源于此。”奚志勇介紹。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據他介紹,沃爾巴克氏菌絕育蚊技術不僅體現在防控蚊蟲上,其更大價值在于防控疾病。目前已有20~30個國家在推進,而且世衛組織還發文,讓全球100多個有需要的國家引進沃爾巴克氏菌技術,用于登革熱防控。
但對于全球大多數城市的防疫部門而言,至少當下,這項“以蚊治蚊”技術還不是他們應對蚊媒疾病的首選方案。
卡點在哪?外界首先關注的是成本問題。
奚志勇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坦言,這項技術的成本是個復雜的話題,但所謂的“高成本”其實是偽命題。因為,傳統的蟲媒病防控方法沒有很好的效果,或者至少無法產生可持續的效果。而且,傳統的殺蟲劑滅蟲法不夠環保,其毒性大,甚至會傷害其他生物,對環境破壞大。“在傳統方法不能有效控制蚊媒病的情況下,如何來比成本?首先大家的效果一樣,才能談成本。”奚志勇認為。
他還強調,殺蟲與抗病是兩碼事。傳統的化學滅蚊方法,關鍵在于不能持續有效地滅蚊,使蚊子的密度低至可防止疾病傳播的程度。而且,采用殺蟲劑等化學法滅蚊,蚊子容易產生抗藥性。
從單個項目來說,沃爾巴克氏菌絕育蚊的釋放成本,與治理時間寬度、物理方位寬度有關。區域越大、時間跨度越大,則成本越低。據悉,威佰昆目前的絕育蚊投放成本在2元/平方米左右,投放3周內可以讓投放區蚊群數量降到對比組的50%左右,6周到8周后可以降到80%,成效能持續一年。
奚志勇還介紹,地方政府還可采取“傳統化學滅蚊+沃爾巴克氏菌絕育蚊”二者結合的方式控蚊,這能把效果拉到最大,把成本降到最低。
在他看來,更大的推廣應用“卡點”是在各地政府的控蚊標準上——各地在控蚊上的傳統考核標準較低。“如果這些控蚊標準不發生變化,我這個技術的優勢就顯示不出來。我們也希望通過這次(基孔肯雅熱)疫情,能夠(讓政府)把控蚊的標準進一步優化,使得我們這些新技術有空間、有機會成長起來。否則,如果按照原有的這套控蚊標準,我們沒辦法跟傳統滅蚊手段去競爭。”奚志勇表示。
記者從某地疾控中心了解到,他們今年剛開始小范圍應用該技術防疫,目前還無法評估實際效果。
此外,沃爾巴克氏菌絕育蚊的投放,要走出環境簡單的小島、城中村,走向環境更為復雜、人流量更大的商業中心、城市中心,這考驗著蚊媒的釋放技術和監測技術。越復雜的場景,越考驗這項技術的防蚊成效。
再有,防控的長期有效性也是大眾更關注的問題。
據報道,在拉丁美洲、亞洲和大洋洲開展的試驗中,部分試驗中使用了wMel菌株,該菌株的效力可能會在熱應激下減弱。建模結果顯示,wMel菌株到本世紀三十年代的預測熱浪情景下可能依然有效,但變暖情景下的更長期效果還不確定。
不過,高溫影響的不僅是不育雄蚊。一旦溫度超過35℃,很多蚊子,特別是傳播基孔肯雅熱病毒的白紋伊蚊,無論是成年蚊子還是蚊子幼蟲,本就會被熱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