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8-06 18:20:54
近日,豐田汽車宣布將2025年全球產量目標上調至約1000萬輛。針對中國市場銷量目標,豐田中國管理層明確表示“沒有變化”。2024財年豐田全球銷量有所下滑,但2025財年第四財季營收和營業利潤均實現微增。市場分析認為,豐田上調產量目標與國際市場環境變化有關。豐田正加速推進全球化和本土化戰略,以應對市場挑戰。
每經記者|劉曦 每經實習編輯|余婷婷
近日,據日本媒體報道,豐田汽車(Toyota Motor)宣布將2025年全球產量目標上調至約1000萬輛。基于上述情況,針對中國市場銷量目標是否調整的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向豐田中國方面求證,豐田中國一位管理層人員明確表示:“中國市場沒有變化。”
回顧豐田近年市場表現,整體來看有所波動但仍舊較為穩健。從銷量數據來看,2023財年(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f豐田全球銷量約為1030.95萬輛(含雷克薩斯),產量約為997萬輛,均創歷史新高。2024財年(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豐田產銷量均有所下滑,其中銷量小幅下滑0.3%至1027萬輛(含雷克薩斯),產量下滑2.9%至968萬輛。
財務表現方面,官方數據顯示,豐田汽車在2025財年(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營收達48萬億日元,同比增長6.4%;營業利潤4.795萬億日元,同比下滑10.4%;凈利潤4.765萬億日元,同比下滑3.6%。2025財年第四財季(2025年1至3月)營收同比增長,達到12.4萬億日元,營業利潤也實現0.3%的微增,達到1.116萬億日元。
聚焦全球不同市場,豐田均展現出強勁的增長態勢。從區域表現來看,今年上半年,豐田海外銷售同比增長4%,達到439.08萬輛,日本國內市場也迎來復蘇,銷量同比增長13%至76.84萬輛。在中國市場,豐田同期新車銷量同比增長6.8%,累計銷售83.77萬輛。其中,一汽豐田表現突出,銷量增長16.3%至37.78萬輛;廣汽豐田微增0.6%至36.42萬輛;雷克薩斯也實現1.3%的增長,銷量達8.56萬輛。
除去豐田在全球市場表現回升,市場分析認為,豐田此次上調產量目標還與國際市場環境變化密切相關。據央視新聞8月1日報道,當地時間7月31日,美國政府將對日本汽車及零部件的關稅稅率從25%下調至15%。日本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顯示,2024年日本對美國的汽車出口達到近137萬輛,占汽車出口總量的3成以上。
高盛證券在7月23日公布的報告中指出,包括日產、斯巴魯、豐田在內的日本7家大型車企合計的關稅影響將從3.47萬億日元縮小至1.89萬億日元。對照2024財年(截至2025年3月)7家企業的實際合計金額,營業利潤的降幅將從47%收窄至25%。
按各家企業來看,豐田的影響金額將從1.6萬億日元壓縮至8720億日元。本田從5600億日元減至3052億日元,日產汽車也將從4700億日元減至2561億日元,預計負擔將減輕近一半。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當前美國對日本汽車及零部件的關稅稅率已從25%下調至15%,但與今年春季僅2.5%的關稅水平相比仍處于較高位置。對此,有觀點認為,雖然車企可以通過漲價等方式轉嫁部分成本壓力,但對于豐田等日本汽車制造商而言,開發更具價格競爭力的新車型和持續優化供應鏈體系正變得愈發關鍵。
為應對國際環境變化,豐田近年來持續推進全球化生產布局,尤其在北美市場采取了深度本地化戰略。其中,在加拿大市場,豐田重點布局新能源領域,其位于安大略省的劍橋和伍德斯托克工廠不僅承擔著RAV4等主力車型的生產任務,更新增了電池組生產線,為下一代混合動力及電動車型提供核心部件。
與此同時,豐田在中國市場的本土化戰略也在加速推進。今年4月,豐田旗下雷克薩斯品牌(LEXUS)首個海外純電動汽車及動力電池研發制造基地正式落戶上海金山區。為了強化本土化競爭力,豐田雙線并進展開布局。同時,豐田中國也在上海車展期間發布RCE(Regional Chief Engineer)體制,讓中國工程師擔任首席工程師。
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1至6月,豐田全球銷量(含雷克薩斯)達515.9萬輛,同比增長5%,創4年以來同期新高,繼續壓制大眾(440.5萬輛),連續6年位居全球第一。豐田同期產量也增長5.8%至約492萬輛,平均每個月產量約為82萬輛。
根據記者觀察,按照當前進度,豐田已完成全年1000萬輛產量目標的49.2%。若要達成年度目標,下半年需生產508萬輛,相較上半年增幅約3.3%,即月均產量需提升至約84萬輛。盡管增幅看似不大,但在全球供應鏈仍存不確定性的背景下,這一目標仍面臨一定挑戰。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