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2024-09-03 10:06:42
【開欄語】
近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向社會正式發布了19個新職業,其中半數以上與新質生產力密切相關。產業升級、行業崛起的背后,每一個新職業的誕生都是對一座城市發展的深刻注解。
連日來,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走進各行各業,探訪那些在新職業浪潮中砥礪前行的個體,感受他們的生活、體驗他們的工作,一同見證這些從業者如何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產業升級的過程中創新求變、擁抱未來。
【正文】
當你問AI:9.9和9.11哪個大?
AI回答:9.11更大。
換一個問題:狗狗有一個心臟就能活,那么人只有一個心臟能活嗎?
AI回答:風險較大……
——上述的問答發生在人類與生成式AI的對話中,面對這些讓人啼笑皆非的回答,你或許會產生疑問,這樣的人工智能真的算得上“智能”嗎?而事實上,一款AI大模型產品上市之前,需要經過海量數據的投喂,以幫助其理解人類提出的問題,而這一過程中發生的錯誤,在業內被稱為出現“幻覺”。那么“幻覺”該怎樣消除,由誰誰來消除?
“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應用員”這一新職業便應運而生。其主要任務就是運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及工具,從事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設計、調用、訓練、優化、維護管理等工作。用通俗的話說,就是幫助AI“懂事”“學做人”進而“學做事”。
為了更加直觀地了解這一新職業,近日,記者走進成都一家科技公司,跟隨“95后”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應用員方艷,與她一同“上崗”,體驗與生成式AI大模型打交道的日常。
(一)
投喂語料,助AI自學成才
早晨九點,方艷來到公司,經過研發部門穿過展示大廳。從大廳左轉,來到自己的工位,此時她同步開啟了桌上兩臺電腦的工作頁面。“我的第一件事就是檢查前一天生成的數據指令,確保它們正確生成,并查找可能存在的問題。”方艷告訴記者,如果發現數據存在問題,比如圖片分辨率過高導致模型無法識別或者代碼存在不合理之處,就要進行相應的壓縮處理或代碼調整。
但是,人類肉眼的排查怎么能趕上人工智能大模型飛速生成的效率?
“寫腳本進行排查呀、利用自主搭建的AI平臺生成語料呀。”方艷有的是法子。
“模型都是靠數據來訓練的。”方艷向記者解釋,大模型是人工智能的神經中樞,內測過程中,她要把數據變成語料投喂給大模型,讓它憑借語料“自學成才”。這一過程中,不斷模擬它可能犯的錯誤,進行預防和糾錯。
出于好奇,記者臨時向方艷提出了一個請求,“可不可以把我的采訪提綱發給大模型,看看它是怎樣回答的。”
方艷愉快地應允,并操作起來,輸入提示詞——
對于“什么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應用員最重要的特質?”的提問,大模型“思考”后回復如下文本:
“a. 持續學習:生成式人工智能是一個快速發展的領域,新的模型和技術不斷涌現。因此,最重要的特質是持續學習和適應新知識的能力。
b. 創新思維:能夠創造性地思考問題,設計出既新穎又有效的策略方案。
c. 溝通能力:跨部門溝通,促進問題解決,以確保項目的成功。”
對于這樣的答案,方艷是認可的。顯然,大模型不全然了解方艷的從業經歷,卻憑著數據分析搭出了合乎情理的框架。
(二)
專業模型,做專業的事
如果以人類接受教育的方式來類比大模型的話,此前大模型的回答可以反映其接受“通識教育”的程度。而事實上,通過進行專業領域語料的投喂,AI在“專業課”方面也有很好的表現。
經過公司展示大廳的時候,墻上文圖資料引起了記者的興趣。
“這些內容主要涵蓋我們公司產品所賦能的方向和領域。”在政務方面,可用于智能知識庫問答;在煙草行業,做行業知識問答、煙盒缺陷溯源;在交通領域,進行交通事件檢測、交通態勢感知及交通事故預測……
“可以說,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正在越來越多地賦能各個行業發展。”
如今,方艷所在的企業累計為國內外包括高端屏顯、半導體、煙草、軌道交通、生態環保、城市治理等行業在內的500余位客戶提供了全球領先的AI產品和服務,而方艷每周跟進大約10個大小模型項目,把控項目進度、進行必要的策略調整和數據治理之外,還開始創新地進行行業應用探索,即根據不同行業的需求對大模型進行微調,以適應特定的應用場景。
“人工智能是一個高速發展的行業。”2021年,方艷以“數據分析師”的身份入行,趕上了人工智能行業的快速發展期。“那時候,市場上對人工智能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城市管理等宏觀應用,如垃圾檢測等,主要面向B端客戶。”
2023年10月,公司研發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開始接入數據時,方艷開始上手生成式AI項目的工作,她的角色也從“數據分析師”轉變為“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應用員”。當年11月,該公司正式推出多模態產業通用大模型及其應用平臺,該平臺專注于多模態行業大模型的生成及應用,可以快速構建行業AI應用。
【記者手記】
實現“自我迭代”
去年,由OpenAI開發的ChatGPT聊天機器人橫空出世,其出色的文本處理能力和交互性引起了全球范圍廣泛的討論。麥肯錫的報告指出,生成式AI工具在2023年呈現了爆炸性增長,預計該技術將對所在行業及就業產生重大影響。
“目前人工智能處于怎樣的發展階段呢?”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記者心中。
“目前產業發展尚處于‘弱人工智能’階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方艷說。
但人工智能正在變得更加成熟和聰明。“從一個只會做幾件事情的新手,變成了一個能干很多活、幫到更多人的多面手,這對我們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方艷告訴記者,AI大模型日夜不停地學習,更促使她不停學習,以跟上技術的步伐,這需要繼續創新,想出新點子來讓人工智能更聰明、更有用,幫助用生成式AI賦能百業千行。
“那么‘強人工智能’是什么樣子的呢?”
“自我迭代。”方艷用四個字回答?;蛟S那個時候,人工智能在學習的過程中就可以自己完成升級迭代……
事實上,自我迭代的豈止人工智能,人類社會也在一步步地完成自我迭代,從石器時代走來,經過蒸汽時代、電氣時代,進入信息時代。面對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成都市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 年)》提出,到2026年,成都力爭在多模態、認知智能、具身智能等領域競爭力全國領先,在制造、醫療、文化等領域培育行業大模型超過50個,省級及以上人工智能創新平臺達到40個,企業研發投入占營收比重超過15%,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創新策源地。
如今,迭代的速度正變得越來越快……
記者:吳茜
攝影/視頻:胥瑞可
來源: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