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农村av,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精品久久www,精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国产精品一区在线免费观看,超碰色偷偷

每日經濟新聞
產業趨勢

每經網首頁 > 產業趨勢 > 正文

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原首席科學家徐增軍:創新藥要“研”“發”并重,并積極推動研發全球化

每日經濟新聞 2020-11-28 19:56:54

每經記者|劉玲    每經編輯|文多    

4l2a0203.thumb_head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11月27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20中國醫藥健康創新資本論壇”在深圳舉行。論壇上,就中國醫藥創新力的議題,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原首席科學家徐增軍帶來了主旨演講——《中國新藥研發的痛點與國際化思考》。

徐增軍認為,中國新藥研發的痛點主要有兩個,第一個是研發能力,現在小型生物科技公司真正缺乏的是“發”的能力,創新藥要“研”“發”并重。第二個便是監管,審評審批是一個科學的行為,而不是一個行政的行為,“科學”應該體現在每一個審評員的評價過程中。

新藥研發痛點:研發能力和審評審批

2015年后,從藥品一致性評價開始,圍繞醫藥研發、注冊審評和生產銷售,一系列系統性政策出臺,國產藥創新提速。現在,還有科創板、港交所對未盈利生物醫藥企業開放,越來越多科學家回國創業等多重利好因素。“國內創新藥研發正處于‘最好的時代’。”徐增軍表示。

把本土藥品創新能力放置到全球視角中檢驗,國產藥物創新仍然多處于一種“me too”或者“me better”的階段。在徐增軍看來,就目前我國的研發水平來講,在可預見的未來一段時間,同質化還會占據主流。

在徐增軍看來,目前中國新藥研發的痛點主要有兩個,第一個是研發能力。“現在小型的生物科技公司真正缺乏的是‘發’的能力,創新藥要‘研’‘發’并重。提高‘發’的能力,關鍵就是人才。目前中國沒有足夠的人才,也沒有時間培養(足夠多的)這樣的人才。這是一個需要長期提高的過程。”徐增軍表示,“不能只知道‘研’。就是把一個分子做出來,然后把所有的事情交給CRO,這是不正確的方式。一個新藥,在安全性評價,包括臨床轉化時期,臨床一期臨床二期都會出現問題,怎么解決問題是真正能把一個藥做成功的根本,這需要有均衡的研發團隊。”

另外一個痛點就是監管。徐增軍表示,審評審批是一個科學的行為,而不是一個行政的行為,“科學”的東西體現在每一個審評員的評價過程中,所以對于現在的監管機構來說是一個挑戰。

并且,許多申請人不熟悉監管,不知道怎么和監管機構打交道,經常會出現“為什么我做了這么多試驗、這么多工作你都不給我批”的疑問。徐增軍解釋道,因為很多申請人把做的所有試驗給監管機構看。這就是沒抓住重點,重點是告訴監管機構,你的所有數據、所有試驗是如何支持臨床試驗申請的。可很多申請人的資料有兩三千頁,監管機構沒有時間看這些東西。“所以要熟悉監管,知道怎么和監管機構打交道,要與監管機構平等、持續溝通交流。”徐增軍說道。

給中國創新藥研發全球化的建議

在徐增軍的演講中,不僅提到了中國新藥研發的痛點,更進一步提出了新藥研發的國際化思考。徐增軍表示,ICH指導原則與國際全面接軌是中國生物醫藥走向全球的基礎。

所謂ICH,即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Harmonisation of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Pharmaceuticals for Human Use(人用藥品技術要求國際協調理事會),簡稱ICH(國際協調理事會)。它是在瑞士民法下注冊的技術性非政府國際組織。

據了解,ICH的基本宗旨是在藥品注冊技術領域協調和建立關于藥品安全、有效和質量的國際技術標準和規范,作為監管機構批準藥品上市的基礎,從而減少藥品研發和上市成本,推動創新藥品及早用于治療患者。

2017年6月,我國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以成員身份加入ICH。中國加入后,意味著中國老百姓將同步用上創新藥品,而中國企業也可以同步進行國際上的注冊。在此背景下,徐增軍認為,國內的監管機構作為成員,應該積極地提出適合中國的指導原則,體現大國的責任。

在徐增軍看來,中國醫藥行業提高國際化的意義,就是服務中國的病人,就像我國的醫保支付系統、集采的“靈魂砍價”,都是在把藥和醫療器械的價格降低。但他也表示:“藥物的研發是一個產業,應該有一個適當定價系統,不是越便宜越好,free-market pricing system(自由市場定價體系)會幫助新藥的創新。”

另外,對于中國創新藥的全球研發戰略,徐增軍認為,在項目伊始,就應做符合國際標準的中國臨床前和臨床試驗。“美國FDA接受的中國臨床試驗和非臨床試驗數據可以替代或減少FDA必須的美國臨床試驗,這樣就不至于在中國和美國重復同樣的試驗,花雙倍的錢和時間。”徐增軍說道,“在這樣的情況下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答案是:國際化的標準。這需要我們每一個企業的努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新藥研發 徐增軍 醫藥健康創新資本論壇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