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3-20 16:20:18
與此前搶發產品、科技類基金一發就是爆款大相徑庭的是,如今新基金發行市場開始降溫。而從此前新發基金建倉情況來看,截至3月19日,已建倉的基金中超八成處于虧損狀態。
每經記者|王晗 每經編輯|肖芮冬
春節過后權益基金延續發行“爆款潮”,尤其是科技類基金發行走俏,上架即秒光。不過,隨著疫情蔓延一定程度上拖累海外市場表現,基金也開始賣不動了。
今日(3月20日),某科技創新3年封閉運作靈活配置混合基金延長募集截止日期。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今年以來科技類基金的第一份延募公告。
與此前搶發產品、科技類基金一發就是爆款大相徑庭的是,如今新基金發行市場開始降溫——權益基金頻頻發布延募公告,科技類主題基金配售比例較之前有明顯提升。
此外,記者注意到,年內成立的新基金多數已啟動建倉,截至目前超八成權益新產品虧損,其中不乏一些明星爆款基金。
新基金發行市場正逐漸由熱轉冷,前期火到爆的科技類基金如今也陷入資金難募的境地。
3月20日,某科技創新3年封閉運作靈活配置混合基金延長募集期的公告。根據公告,該基金于3月5日開始募集,原定募集截止日為3月20日,現更改為4月3日。
另外,近來新成立的科技類基金募集速度和資金認購勢頭也不及以往。比如3月18日成立的景順長城科技創新混合,該基金用了兩個工作日募集上限10億元,最終認購申請確認比例為79.37%;此前同樣設定10億元募集上限的鵬華科技創新、交銀科銳科技創新、招商科技創新A、建新科技創新A的末日配售比例則均在20%以下,彼時爆款科技基金扎堆發行且幾乎都是一日售罄。
而3月以來上架發行的多只科技類基金目前尚未結束募集,比如于3月16日正式發行的浦銀安盛科技創新、3月17日民生加銀旗下一只3年封閉運作科技創新產品、3月5日以及3月12日建信、國壽安保旗下的3年封閉運作科技創新基金。
面對科技類權益基金發行“熄火”,業內人士坦言也屬于很正常的事,“春節過后第一天A股市場下跌充分地釋放了疫情恐慌,投資者預期可控,但是現在全球市場動蕩存在很多不確定性,投資者避險偏好有所提升。歷史來看,股市震蕩期間,基金募集規模都是比較小的,且爆款基金本來就是一個時間段的事,市場資金是固定的,也不可能一直都有爆款發行,尤其是帶有封閉期的基金在市場震蕩時更加不好募集。另外,監管也不希望市場熱炒科技主題,基金公司有可能是考慮到這方面的風險限制規模也會影響基金募集”。
爆款品種難募,普通偏股基金銷售更是難上加難,3月以來就有多只權益基金宣告延期募集。比如,廣發恒隆一年持有期混合原定兩個交易日結束募集,后由3月13日延長至3月17日;此外,平安創業板交易型開放式指數聯接、博時滬深300交易型開放式指數也推遲了募集截止日期。
盡管3月新基金成立數量仍然不少,但基金認購數據顯示出投資者參與熱情正在顯著下降。Wind數據顯示,截至3月19日,3月以來新成立基金146只(A、C份額分開計算),雖已超過1月、2月的成立數量,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主要是因為基金排擋發行需要一定時間,前期上報基金在3月集中成立了。而從基金募集份額數據則更能看出市場的冷熱程度——3月以來新基金募集平均份額相較于前兩個月有所下降,為11.35億元/只;而1月平均募集份額為13.12億元/只,火爆發行的2月平均募集份額更是高達15.94億元/只。
新冠肺炎疫情在海外市場不斷發酵,歐美市場頻頻“雪崩”,A股市場也現寬幅震蕩。截至3月19日,3月以來,上證綜指跌去6.19%,深證成指、創業板指跌幅分別為8.75%、8.53%。而就在股市震蕩之際,新發基金則頻頻閃電建倉。
比如3月13日成立的匯添富中盤積極成長,基金凈值變動顯示該基金已經著手建倉,從基金凈值浮動來看,倉位變化還不大。另外3月份以來成立的國投瑞銀港股通價值發現、九泰科盈價值等主動偏股基金,均已有凈值浮動。
根據Wind數據,今年以來新成立權益基金234只(A、C份額分開計算),其中有凈值變動的210只。截至3月19日,這些基金中超八成處于虧損狀態,跌幅達10%的基金有28只。
記者發現,跌幅榜前列,海外QDII基金霸屏,今年1月成立的建信富時100指數、天弘越南市場成立以來虧了15%以上。
另外,不乏一些明星爆款基金以及熱門科技類基金出現較大浮虧。比如前期千億資金追逐的睿遠均衡價值三年持有混合基金,成立以來A、C份額凈值分別跌了2.22%、2.23%,截至3月19日的凈值降至0.978元。
伴隨著A股回調,熱門科技板塊,如新能源、半導體、5G板塊紛紛回撤,重倉爆款基金失血嚴重。例如,建信科技創新、銀華科技創新等凈值大幅走低,更有部分被動跟蹤市場的科技類指數產品成立以來凈值跌幅超兩成。
格上財富研究員張婷稱,爆款基金成立以來的收益,短期來看,和建倉時點有很大的關系。很多熱門基金均是在2月份發行募集成立,而3月份在全球市場大幅下跌,A股也受到了連帶作用,尤其是前期漲幅較大的科技成長個股下跌幅度也更大,因此前期成立的科技成長主題的基金虧損幅度更大。整體來看,系統性風險是難以規避的,尤其是海外疫情這種突發性事件,目前的市場點位基本上接近2月3日“黃金坑”位置了,繼續下行的空間相對有限。如果投資者持有產品的基金經理能力較強,業績以及穩定性均較優秀,投資者可以繼續持有。
“科技類股票未來還是中國經濟發力的關鍵,可能會受到疫情影響,但是長期趨勢并沒有太大變化,尤其是國家大力發展新基建,包括5G基建、工業互聯網、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這些領域,都是可以關注的。”前述業內人士坦言。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