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10-28 19:58:22
中鹽集團董事長李耀強認為,三到五年后,市場上將只剩下兩大類競爭主體,其一是若干家大鹽企組成,涵蓋產、研、銷的“大而全”的企業集團,其二是專注于提供特定功能服務的“小而精”的鹽企。
每經記者|李少婷 每經實習編輯|湯輝
自2017年1月1日《鹽業體制改革方案》推行起,食鹽專營制度開啟了轟轟烈烈的改革,市場的競爭主體——鹽業企業也踏上了“破”與“立”的求索之旅。
作為行業內唯一的央企,中國鹽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鹽集團)是行業內外關注的焦點。就在上個月,中鹽集團下屬中國鹽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鹽股份)引入13家投資者,總投資額30.6億元,拉開了“混改”的帷幕。
“實際上我們這次‘混改’是為了助力‘鹽改’的落實。”10月26日,在網易財經等舉辦的“中國企業高質量發展論壇”期間,中鹽集團董事長李耀強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獨家專訪時介紹道。
“鹽改”落地已近三年,一些行業“亂象”仍未完全消除。李耀強認為,鹽改初期確實存在一些“亂象”,但這是鹽業走向新格局的必然階段,未來三到五年內,鹽業企業將只剩下兩大類競爭主體,中鹽集團則將促進行業提升集中度,帶領行業走向高質量發展之路。
李耀強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獨家專訪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韓陽 攝
中鹽股份成立于2013年,由中鹽集團按照整體改制上市的方式聯合七家省級鹽業公司發起設立,2017年被列為“混改”試點,2018年被列為“鹽改”的重點工作任務之一。今年9月,中鹽股份引入的13家投資者可大致分為三類:廣東鹽業等鹽行業企業,有利于形成行業聯合和業務互補;溫氏集團、石羊集團等跨行業企業;國新央企運營基金等戰略性財務投資者,可在公司治理、財務資源、戰略發展給予支持。
資產重組、增資引戰、公開上市——截至目前,中鹽股份已經完成了“三步走”的前兩步,新的征程即將開始。李耀強表示,“混”已經完成,當“改”也達到資本市場的要求時,中鹽股份將“爭取盡快”登陸資本市場,隨后,用資本市場的動力和規范管理,再進一步促進企業的發展。
距離IPO的門檻幾乎只差“臨門一腳”,中鹽股份的“改”將如何繼續進行?
“我們要全面深化,或者說是重新塑造我們企業的微觀基礎。”李耀強闡述,過去鹽業企業的微觀組織的基礎是基于專營制度形成的,改革后,企業的生存基礎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客觀上需要整個企業的商業模式、組織結構、運營理念發生比較大的變化,才能適應行業,符合發展的需要。”李耀強表示,在完成上述轉變的基礎上,希望中鹽股份盡快地登陸資本市場。
中鹽股份的“混改”無疑是獨特的,李耀強歸納了兩個特點:首先,中鹽集團旗下有兩大業務板塊,其一是鹽,包括鹽的勘探、開發、生產和銷售,其二是基礎化工,此次“混改”是從集團層面,對集團的核心業務,也即鹽業務,進行完整的“混改”。其次,中鹽股份這次“混改”是在“鹽改”的大背景下,是中鹽集團根據國家鹽業改革方案的要求,對行業生態發生的新變化、新趨勢作出的回應,是為了助力“鹽改”的落地。
“目前從體量和規模來講,中鹽集團是世界第二大鹽業企業,也是鹽業行業的唯一中央企業,從中鹽集團當時成立的背景來說,就是為了滿足國家鹽的供應、帶領行業發展。”李耀強表示,中鹽集團將在完成“鹽改”任務上發揮引領作用,成為行業的中堅力量。
2017年1月1日起,“鹽改”方案開始實施,打破了過去食鹽專營的局面:國內放開所有鹽產品價格,取消食鹽準運證,允許現有食鹽定點生產企業進入流通銷售領域,食鹽批發企業可開展跨區域經營。
但“鹽改”在初期就遭遇一些問題:如遭遇了“落地難”,又如,不足半年有精鹽每噸批發價從4000~5000元腰斬至2000元……“鹽改”攪動了鹽業原有利益格局,2018年,一些鹽企利潤承壓,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業績下滑,引起的漣漪至今仍未平靜。
鹽企的利潤主要來自兩個方面,食鹽和工業鹽。“食鹽的數量基本是恒定的,不會發生太大變化。‘鹽改’以來,有些食鹽企業的經營成本增加了,比如說過去進入商超渠道不需要支付很多成本,但現在因為有競爭的出現,要支付一些商超渠道成本,所以食鹽板塊的利潤會下降。而工業鹽是因為今年化工產品價格的波動,相應地影響著工業鹽的價格,部分地區或者部分時段的工業鹽價格有所下滑,也引起了鹽企利潤的下調。”李耀強介紹。
不過,李耀強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只是階段性的特點,隨著鹽企遵循“三品”戰略(即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推出更多利潤率高的優質產品,以及供給側結構改革下工業鹽價格趨于穩定,鹽企利潤將獲得回升。
“鹽改”開啟了新的時代,打開了消費者選擇的路徑,但“陣痛”仍未遠離。李耀強也指出,改革初期的“亂象”是很難避免的,行業內也在努力縮短“亂象”持續的時間。
開放競爭意味著主體增多,但同質化企業將競爭點錯放在價格上,引發了鹽企間的“價格戰”。李耀強認為,現如今,食鹽產品占消費者的生活成本比重非常低,食鹽的定價本身也不貴,同時,消費者需要的不是更低的價格,而是更安全、與人體需求更適配的產品,鹽企應當認清大勢。
另一方面,李耀強認為,隨著政企分開,政府監管力度加強,“過度執法”的狀況也會得到更多改善。
什么樣的鹽企將成為未來的佼佼者?李耀強認為,三到五年后,市場上將只剩下兩大類競爭主體,其一是若干家大鹽企組成,涵蓋產、研、銷的“大而全”的企業集團,其二是專注于提供特定功能服務的“小而精”的鹽企。“這種大企業和小企業相結合特點,可能構成我們鹽業的生態,很多企業也可以就此重新選擇定位。”
而未來的中鹽集團,將扛起提高行業集中度的擔子。“沒有競爭就沒有活力,但市占率太低會導致話語權不夠,沒辦法發揮引領行業發展”,李耀強表示,目前中鹽集團在食鹽市場的占有率約在30%,將通過努力提升至40%~50%,“未來還是會有些并購”。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