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2-05-09 09:16:05
外運發展凈利上漲,但控股子公司銀河航空經營業績一直為業內所擔憂,自2008年6月投入運營至今一直處于虧損狀態。
戴榆 每經記者 凌建平 發自上海
近期,外運發展(600270,SH)公布2012年一季度報,報告期內凈利潤同比上漲13.55%至1.08億元。不過其控股子公司銀河國際貨運航空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銀河航空”)經營業績卻一直為業內所擔憂,自2008年6月投入運營至今一直處于虧損狀態。
分析人士指出,銀河航空的連年虧損除了歸咎于低迷的市場與國際經濟形勢之外,其自身管理也多少存在些問題,比如管理權旁落,資源優勢難以得到真正整合等。但也有研究員認為,盡管連年虧損,但絲毫不影響銀河航空在公司貨運業務中的重要地位,外運發展并不會輕易放棄對航空貨運市場的耕耘,眼下要考慮更多的是如何實現扭虧為盈。
成立至今持續虧損 銀河航空尚難擔“天地合一”大任
銀河航空成立于2007 年12 月,由外運發展(持股51%)與大韓航空有限公司(持股25%)、韓亞投資有限公司(HanaCapitalCo.,Ltd.持股13%)和新韓投資有限公司(ShinHanCapitalCo.,Ltd.持股11%)共同出資組建,其中后兩家企業為大韓航空的一致行動人,并于2011年將全部24%的持股轉讓給了韓亞大投證券有限公司。
某交通行業研究員對記者表示,外運發展成立銀河的初衷或許為了打通整個產業鏈,為其主營業務貨運代理發展下游的航空運輸產業。
對外運發展而言,與外資航空公司組建合資企業不僅可以借助大韓航空的全球網絡來拓展企業的立體化空運網絡,擴大服務,增加企業運營網絡的輻射范圍,同時也可以充分借鑒外方的運營經驗,開拓全球戰略眼光。“中投顧問交通行業研究員蔡建明也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在外運發展的布局中,銀河航空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推動外運發展跨進航空承運領域和機場核心作業領域,并符合外運發展欲成為”天地合一“的整合物流供應商的戰略目標。
然而,公開資料顯示,銀河航空自2008年6月運營以來一直處于虧損狀況。2008年虧損1.82億元,隨之2009年與2010年有所好轉,分別虧損0.94億元與虧損0.21億元,但2011年虧損額飆升至3.4億元。
業內分析人士指出,銀河航空一直虧損或系多種因素綜合所致。上述研究員指出,低迷的需求市場是造成銀河航空虧損的關鍵因素。在歐美經濟不景氣、國際貿易萎靡不振的背景下,我國國際快遞和國際航空貨代市場出現嚴重的低迷局面,行業發展不景氣,再加上海運、陸運等其他物流方式的競爭,更是加劇了航空貨運需求的低迷。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指出,上市公司自身也存在著管理方面的問題,對外發展對銀河航空的經營、管理和重大決策并不占據控制地位。
“銀河航空的成立建立在雙方欲尋求互利的基礎上,然而外資不會輕易將自己的營銷網絡和運營經驗拿出來分享,中方無法從中獲利,再加上中方將管理權限交給外方,資源優勢難以得到真正的整合。”該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割舍不太現實 或倒逼戰略調整
銀河航空的持續虧損,一直拖累著外運發展的經營業績,尤其是2011年度上市公司實現凈利潤4.52億元,但銀河航空虧損了3.4億元。
對此,外運發展表示,主要原因是航空貨運市場低迷,運力增長過快出現惡性競爭導致航空運價持續走低、而國際油價在不斷攀高,加之銀河航空機隊規模小,航線單一,不能形成規模效應。
不過,業內研究人員認為,盡管銀河航空的持續虧損,但是其地位非常重要,加之前期投入太大,目前退出市場可能力不大,不過預計近期加大航空貨運運力的投資。
“從未來的定位來看,銀河航空在外運發展的地位應該還是比較重要的”,上述交通運輸業研究員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外運發展如果僅有上游的貨代業務,將失去很大的話語權,但有自己的航空運輸就截然不同,不僅可以打通產業鏈,而且可以增加自己的業務水平與市場議價能力。”
蔡建明也告訴記者,雖然目前航空貨運需求仍然較為低迷,但絲毫不影響航空在貨運中的重要地位,“天地合一”的空地聯運方式在未來競爭中仍然非常有利。因此,外運發展并不會輕易放棄對航空貨運市場的耕耘,面對銀河航空的連年虧損現象,更多考慮得應該是如何扭虧為盈。
“現在國際貿易萎靡不振,中國國際快遞和國際航空貨代市場嚴重低迷,短期內市場需求難以大幅回升,”蔡建明認為,“外運發展要處理好其銀河航空這塊業務,并實現扭虧,必須要解決好企業內部管理等問題。由于銀河航空的連年虧損,外運發展已經在該領域的固定投資上持非常謹慎的態度,未來難以在規模和投資上游較大的動作,更有可能調整發展戰略,引進新的戰略投資者等。”
蔡建明還指出,銀河航空如果實現扭虧,一方面有利于增厚企業業績,為上市公司貢獻利潤,吸引更多投資者的關注;另一方面有利于企業立體化空運網絡的發展,增加企業貨代議價籌碼重量。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