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0-12-17 16:29:46
溫家寶總理這次訪印具有兩層實質性的深遠意義,第一層意義,是在最近2-3年內,中國力爭給印度送去務實求和、真誠互信、縱深合作的友好誠意,解決兩國存在的分歧。第二層意義是,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與印度達成用兩國本國貨幣結算的目的。
中國改革開放后,作為一國總理兩次訪問印度,溫家寶是第一人。16日晚間,新華網從印度新德里傳來溫總理的重要講話,說中印關系超越了雙邊范疇,日益具有全球和戰略意義。
自從外交部新聞發言人在吹風上宣布溫家寶訪印的消息后,我就預計到這次溫總理訪印不同尋常的意義。尤其得知,中印雙方決定建立兩國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定期互訪機制,并開通兩國總理電話熱線,雙方還同意建立中印外長年度互訪機制,宣布2011年為“中印交流年”,和同意建立戰略經濟對話機制,確立2015年雙邊貿易額達到1000億美元的新目標,等一系列重大合作事項后,驗證了我的一些看法。
溫家寶總理這次訪印具有兩層實質性的深遠意義,第一層意義,是在最近2-3年內,中國力爭給印度送去務實求和、真誠互信、縱深合作的友好誠意,解決兩國存在的分歧。
我們知道,中印兩國建交60年了。從第一代領導人毛澤東開始,中印兩國人民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自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國改革開發后,以每年好幾番的經濟增長速度發展。印度是九十年代初才開始改革,比中國晚了10年。到2009年,印度與中國的經濟差距越來越大。
從GDP上看,2006年中國是2.7萬億美元,印度是10000億美元,中國是印度的2.7倍。2009年中國是4.9萬億美元,印度是1.2萬億美元,中國是印度是4倍;人均GDP上看,2005年中國是1700美元,印度是700美元,中國是印度是2.4倍。2009年中國是3678美元,印度是1030美元,中國是印度的3.5倍;從鋼產量差距看,2009年我國的鋼產量是5.68億噸,印度才5660萬噸,是印度是10倍。從發電量上看,2009年中國的發電量是36506億度,印度是7747億度,中國是印度是5倍。從基礎設施上看,我國的高速公路建設現在接近6萬公里,印度是3000公里。從外資引進方面看,印度引進投資量到2009年是1270億美元,僅是中國利用外資的九分之一。而外貿方面,2009年中國的貿易總量是2.2萬億美元,印度是5000億美元,相差4倍。
另外,從貿易量看,中印兩國從10年前的20多億增長到現在近600億,增幅30倍。印度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已接近200億美元。還有,中印兩國的經濟結構不一樣,我國的工業化程度占GDP的一半,而印度的服務業占本國GDP的一半,是服務產業大國。
正是因為上述的經濟差距與經濟結構的不同,加上美國、日本、法國和韓國等國家的極力“親和”,像奧巴馬與印度簽署了足能解決美國10萬人就業的合作訂單。印度在最近一些年里和歐盟一樣,給中國外貿設立障礙和反傾銷稅等問題。甚至連“中印自由貿易區合作協定”也一直拖到今天并沒半點進展。所以,溫總理這次帶了400人的企業團隊,據我所知,一多半是采購企業,一少半是投資型企業。實際是給印度帶去了采購訂單和投資合作。這是中國不以鄰為壑的真實行動。
第二層意義是,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與印度達成用兩國本國貨幣結算的目的。
我們知道,2008年風云突起的金融危機,實際主要是美國的金融鏈條斷裂,影響了整個世界經濟。做為工業大國的我們,實體產業雄厚,本不需要投入過量的貨幣。但為了挽救世界整體經濟危機,依然超量發行貨幣,等于超量承擔了國際責任。到2010年11月,美國不顧損害他國的利益,再次投放6000萬美元的貨幣。這就是說,美國只顧自己。這一手,引起世界各國的不滿。這是因為這個原因,中國加速了人民幣的自由兌換速度。這就是我們看到的,溫家寶總理剛剛與俄羅斯簽署完用兩國本國貨幣兌換的協議。
如果我們在未來幾年,首先與印度達成用兩國本國貨幣結算的目的,那么,亞洲南部、西部的其他國家就很容易取得同樣的貨幣結算目的。最后剩下日本和韓國,力爭說服之。我預計,在“十二五”末期、或是“十三五”初期,基本就能看到亞洲地區大面積地用人民幣結算的希望。
采取用人民幣結算試點,實際上從2009年4月就開始,當年的7月份上海完成了第一筆訂單。到2010年10月,新疆是第一個省份實現全部貿易人民幣結算的試點。全國20個省份全面鋪開,共計67359家企業參加出口貨物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12月3日,央行、財政部、商務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和銀監會近日聯合審定了新的《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辦法》。實際上,一場用人民幣結算的運動靜悄悄地在全國展開。
啟動人民幣結算,是中央“頂層設計”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步。步驟,穩健;效果,實際;影響,深遠。這就是溫總理說的,“中印關系超越了雙邊范疇,日益具有全球和戰略意義”之所在。改變了人民幣的運轉方式,其他國際合作問題都會跟著轉變。
“頂層設計”概念,首次出現在“十二五”規劃里,后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胡錦濤總書記再次提出來,與“經濟總體規劃”概念并列。
中央盡管提出“頂層設計”概念,但并沒有作出進一步的解釋,專家學者和新聞媒體也沒有進一步的解釋。
我認為,“頂層設計” 與“經濟總體規劃”概念有兩個實質性的區別:就是“政府決定”和“求真務實”。
什么是政府決定?就是經濟總體規劃在實施過程中,由政府直接決定的事務。為什么政府要直接決定事務?中國改革30多年來,我們基本完成了資源的初次配置,經歷了數不清的改革實驗。卻發現靠市場經濟理論,無法完成資源的合理分配與財富的均衡化。尤其是權利壟斷、資本壟斷和集團化壟斷,既剝奪著廣大消費者、也阻礙著政府的改革意愿難以盡快實現。尤其是經歷了2008年這次金融危機,高通脹和流動性把整個市場價格體系幾乎快要摧毀了。
100多年來,到現在為止,世界各國經濟運行的經濟理論依據,主要依靠三位經濟大師:第一位是創立了產業分工理論的亞當·斯密,第二位是教會政府使用貨幣理論的凱恩斯,第三位是創立自由的市場經濟理論的哈耶克。而第四位是在中國繼續推行自由的市場經濟理論、并系統論述的中國學者張維迎。
最近5年,世界各個經濟體出現了很大的體制性轉變。美國近15年來,慣于用利率杠桿調整經濟平衡的做法,是典型的凱恩斯主義,尤其是近兩年美國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將凱恩斯主義推向了巔峰。借拯救經濟危機之際,也直接影響了世界各國。但凱恩斯只教會了政府發行貨幣,卻沒留下理論辦法教會政府化解通脹和高物價。問題是,美國家里目前沒有通脹。這說明什么問題?如果寬泛一點地說,凱恩斯理論可能僅僅適合金融大國,而不適合以實體經濟為主的中國。所以,凱恩斯主義指導不了中國問題。
30年來,中國GDP每年以10%速度增長,也說明我們的經濟改革速度是相當快的,是世界各國改革幅度最大的國家。如果我們不能看到這一點,就無法客觀、公正地評價中國的改革得失。為什么這么說?我是根據兩個主要因素:一個人口,二是資源。中國是地大、人多。改革面對的是什么?就是對人的改革、對資源配置的改革。
哈耶克所主導的自由的市場經濟理論,是人類經濟結構和資源配置的終極發展目標。在我看來,哈爾克主義與斯密主義是世界各個經濟體發展的指路燈。但是,自由的市場經濟理論經過歐洲、英國、美國等工業化過早成熟西方國家的不斷實踐,說明無法實現。英國自1972年撒切爾夫人上臺后,全面實現市場化改革,把國有企業都賣了?,F在,卻大幅度向國有企業體制回復。美國最近幾年,政府大幅度干預經濟。就連哈耶克本人在后期,都承認過于理想化。所以,從21世紀前30年看,哈爾克也指導不了中國問題。
張維迎是第一位將產業理論和市場理論以及價格雙軌制理論、系統地引進中國經濟改革的中國學者。盡管市場化名稱代表給了吳敬璉-“吳市場”。張維迎用產業理論、價格理論、企業的企業家理論、品牌理論、信譽信用理論、博弈理論和創新理論等,影響了中國近26年,影響了中國一大批企業家。但是,唯獨張維迎的市場化理論遇到了重重障礙。(--指整個自由的市場化理論,并不僅僅指張維迎)。
舉幾個現實例子,一、從最早2001年引進的在國有企業實行管理層收購政策。后來發現這種方式造成國有資產大量流失,2003年被封殺;二、央企改革,前后經歷了好幾輪的折騰,改革重心是法人治理結構。后來發現無法完成這項改革,不得不停止。最后把央企改革目標集中在精簡企業數量上。三、醫療體制改革,興師動眾,大部分醫院經歷了市場化機制改革。最終卻并沒有改變看病難、吃藥貴的主要問題。結果現在全面回復國有體制與鼓勵民營醫院共同發展的思路。四、尤其是房地產行業,實施市場化改革后,房價增速驚人,是全世界之最。成為2010年網民痛批的主要問題。五、收入分配差距越來越大問題,成為2010年老百姓強烈抗議的問題。所以,所有這些與老百姓衣、食、住、行息息相關的問題,越來越突出。人們不禁要問,市場化改革成果為什么越來越遠離老百姓?這就說明,自由的市場化經濟理論一時半會是解決不了現有的矛盾。
由此,我們就能看到,中央政府正是看到了這些問題的利害關系,看明白了自由的市場經濟理論的實際指導價值,在國際形式復雜多變、經濟因素相當不穩定的情況下,自由的市場經濟理論沒有實際指導意義,只能說是長遠的發展方向。為了經濟和社會的平穩、快速、民主和公平的發展,“十二五”時期,政府必須決定。
那么,什么是求真務實?我的理解是,不是讓政府、老百姓、企業和資源分配跟著書本上設定的自由市場化經濟理論框框走,而是把老百姓和企業呼吁最大的問題、矛盾,用最優的解決方案、解決辦法來處理,就是一個時間段中最優的自由的市場化體制。
再舉一個典型例子,“十二五”規劃提出擴大內需、促進消費政策。張維迎說,“擴大消費不是靠政府,而是靠創新”。這個說法對不對?我想沒錯。理由是,一個市場,無非就存在兩種主要形態,一種是賣,一種是買。而第三種是中間流通環節,是個產品轉移過程。所以,消費市場就存在企業賣產品與消費者買產品兩種主要形態。那么,賣產品的任務主要有中間流通環節的商業公司和零售商人來完成。為了多銷售產品,企業與商人們會想出很多辦法來的,遠遠超越政府的促銷手段。所以,按照市場銷售理論,政府是沒有必要插手的。提出與不提出擴大消費口號,都無所謂。因為企業本身每天都有擴張市場的欲望。消費者就更不用說了,吃飯、穿衣以及使用物品更不可缺少,每個人都會主動尋找市場購買。
但是,我們要現實地看待這個問題。不僅是中國,就是全世界的所有產品市場,不是每年、每月、每天都是創新出來的新產品市場,而是不斷重復叫賣同等質品、同等技術含量的產品。這是全人類面對的現實問題。正是因為我們必須面對這種不斷重復叫賣同質物品,所以,就出現了供大于求的狀態。我相信,人類未來的1000年,會一直面臨供大于求的局面,直到地球資源用完為止才能改變供大于求的狀態。所以,擴大消費既靠企業、商家,也離不開政府政策。實際上,政府是在幫助企業叫賣產品,收益的是企業,掏包的是老百姓。這是政府善待企業的一種很好的方式。試想,為什么政府不反過來壓低產品價格,讓老百姓買便宜物品?因為擴大內需政策能增加企業利潤,企業有了足夠的利潤,才有財力接納就業。因為我們每一個有勞動能力人的收入幾乎都來自于企業支付。而政府就可以增加稅收。而靠創新能消化了這些問題嗎?不能的。所以,將自由的市場經濟理論超越現實容納度,就等于過于理想推崇,不現實。
所以,在“十二五”期間,建議中央決策層,把企業、政府、老百姓與資源四者之間的分配,調整到最優、最合理程度,就是“頂層制度設計”的最好目標。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