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0-11-12 19:03:48
羅倫
3Q大戰依然還在繼續,關于馬化騰和周鴻祎其人的熱論也還在上演。
上周,做了一個《互聯網封殺與壟斷:“3Q大戰”背后的商業規則》的稿子。印象深刻并覺得饒有趣味的是,在我的采訪過程中,無論是劉興亮還是方興東,在交流之余都談到了關于馬化騰此番公然“要挾”用戶背后的道德問題,尤其是作為運營著一個維系著國內十幾億網友“社交關系”IM(即時通訊)產品的企業家的道德問題。
這讓我聯想到某個投資人在評論幾個互聯網企業家時說的話。他說:“周鴻祎馬化騰馬云,前兩個是產品經理,后一個是企業家。”
何出此言?產品經理和企業家的高低在哪里?這是一個很深邃的課題。
“我最驚訝的是,一個占領中國IM工具壟斷地位的產品,居然這么脆弱,360一搞外掛,他們就不堪一擊了。”在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謝文是這么說的。
是的,馬化騰就是這么做了,而且采用了一種近乎激進的方式,以至于“我們剛剛做出了一個非常艱難的決定”已經成為了時下網絡的流行語。然而,如果遙想當年的話,還有多少人還記得,在還未出3Q之戰的紛爭之前,或許還有很多人把馬化騰作為自己的創業偶像。
他的為人我們似乎是知道的。在媒體圈內,馬化騰向來也低調,與同期創業的很多互聯網人相比,他的行為作風多少是“白面書生”的模樣。與同期互聯網的一些創業人相比,如網易創始人丁磊、阿里巴巴總裁馬云等,雖然近幾年也并不輕易在各大媒體接受專訪,似乎也走得是低調路線,但如果仔細追溯他們的早期,也不難發現,單只從媒體版面而言,他們也都曾是呼風喚雨的人物,他們也都或多或少地希望借助媒體之力,來增加公司的曝光率,進而獲得更多投資者的青睞。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或許就是搜狐CEO張朝陽了,在電視上看見他接受采似乎已經是家常便飯的事情。相反,只有馬化騰,從創業之初,便埋頭做產品,拒媒體于千里之外。
在某周刊近期刊登的“雷人馬化騰”的報道中有云:很多人看到他(馬化騰)的第一印象會感覺這是一個文靜清秀的“謙謙書生”,木訥沉悶。那些有幸進一步接觸過他的人,最多的評價是——溫文爾雅、低調務實。
該報道還爆料了一位騰訊離職員工的回憶:“他在電梯里見到員工,聽到有人跟他打招呼都會很害羞,跟你‘Hi’一下,馬上就轉身對著電梯門,故意掏出手機來看,其實上面什么也沒有……”
人們或許都會問,就是這樣的一個馬化騰,怎么就做出了如此“艱難”的一個決定?
如果對計算機行業有些熱衷的人,應該都還記得當年國內某媒體曾用了一個有些“駭人聽聞”的標題作為封面報道的文章:《XX的騰訊》。文中,該媒體將騰訊的擴張戰術總結為“四處抄襲,走他人的路、讓他人無路可走”。一時間,引起了業內和輿論的高度關注和熱議。
后來——當然,這“后來”中,騰訊和馬化騰本人還經受了一些什么“遭遇”,我們不得而知,我們就看到了奇虎360出的那款“QQ保鏢”,然后是兩個巨頭之間你來我往的大戰,然后是騰訊做出的“艱難的決定”。
另外,還有這樣一個讓馬化騰輸得“很難看”的數據:在這場大戰后,根據新浪網發布的民意調查結果,面對“如果在360軟件與QQ軟件之間必須卸載一個,你會卸載誰”的提問,近150萬網民中,有57.6%的人選擇拋棄QQ。
謝文分析說,騰訊的表現證明這是一家不成熟的公司,而馬化騰說到底仍只是一個“本色演員”。騰訊長得太快、長得太順,用戶規模成了“老大”,有很多強的地方,卻缺少一種完整成熟的公司價值觀和基本的操作標準,其市場公關的能力也非常弱。
說到公關能力,想起當時在做出“艱難的決定”后,騰訊的公關經理面對眾媒體潸然淚下的場面。
如果把公關能力和馬化騰的為人聯系在一起,讓我更為好奇的事情是,在這個“艱難決定”的背后,是怎樣的一番糾結和決策?是馬化騰最終不敵長此以往的輿論嗎?還是真的被360逼到了一個“狗急跳墻”的程度?現在還沒有人給我們答案。
但是反觀一點,也是我在《互聯網封殺與壟斷:“3Q大戰”背后的商業規則》的撰寫中想到的一點,如果與國外的企業家或者成熟的市場運作和監管制度相比,你不得不說,任何的問題,或多或少,都與整個環境相關。
“在美國,這樣倚靠山寨和惡性壟斷的公司是不可能存在的。而流氓土匪做大了,我們的政府也會對其采取保護措施,類似三鹿奶粉,一旦成為經濟支柱了, 所謂的法律也就不存在了。”這是在看了我的報道之后,一個行業內的人做出的評論。
雖然上述說法有些偏激,但是不得不說,這其實是許多所謂的“大戰”背后的深層原因。
法學專家已經明確表示,要通過司法的程序去解決3Q大戰是相當渺茫。然而在另一方面,國外諸多類似的案例和它們最后的結局,都無不讓人心存唏噓。
在未來,有許多烏托邦我們是看不到的,但是,可以聊以自慰的是,至少,我們或許還能有幸看到這場3Q大戰的最終回。
我是拭目以待的。當然,也希望它最后不會成為一個不了了之的烏龍。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