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28 01:31:37
每經記者 吳明 發自江蘇泰興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黃橋打會全鎮唱響。高利回報誰疑荒唐,卻在近日萬人慌張……”這首近日在黃橋鎮流傳較廣的打油詩,反映了當地居民陷入“標會”旋渦中的懊悔與無奈。
在“蘇北地區第一大鎮”江蘇泰興黃橋鎮,自“標會”突發資金斷鏈后,昔日繁華的光景已難尋見,街市門可羅雀,行人面色凝重。
昔日瘋狂的黃橋民間標會,究竟是怎么崩盤的?參與標會的當地居民如何善后?政府方面有哪些應對措施?《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展開了實地調查。
會頭張阿姨的悲劇
在黃橋鎮上,許多服裝店鋪掛出“跳樓價”、“大出血”、“虧本賣還債”等廣告,清倉出售時下流行的服飾。
一位當地居民說,黃橋鎮街上穿金戴銀的人變少了,以往隨處可見的名牌轎車也寥寥無幾,取而代之的是三輪車、電瓶車和自行車。
昨日(7月27日)晚6時許,在東進東路一家理發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現場目睹到一批討債的人,他們找店主要錢,無奈店主早已躲到外地,只有一兩個服務員來打圓場。這時,隔壁的茶葉店也來了一批要錢的人。
記者又輾轉來到當地一位會頭——張阿姨家里,只見張阿姨正躺在病床上打點滴,逢人便說“我完了”。張阿姨的老公和兒子在當地開了一家“漁具專賣店”,家門口來了一幫討債的人。
張阿姨的兒子稱,“以前只知道母親打會,并不知道她陷得這么深,現在每天都有20多人來家里要錢,最多的一個欠了40多萬,少的也有兩三萬,我現在已做好最壞的打算,實在不行只能賣門面房還債。”
更讓他們著急的是,張阿姨從來沒有記賬的意識,再加上年紀大,記憶力下降,別人欠她的錢也回憶不清楚。“賬目太亂了,她自己也分不清楚,打會對我們家庭來講,已經成了無底洞。”
在另一名會頭那里,記者看到,他的標會幾年來累積了數尺高的賬本,在會計專用的記賬本中,記滿了密密麻麻的會計賬目。他介紹說,里面涉及3年來數百個黃橋居民的賬目表,每個會員處還有一本小的記賬本。
在某房產中介處,一名姓陸的會頭正急著低價轉讓自己的門面房,稱因為標會資金周轉不靈,不想失信于會員,故出售門面房一套,另有豪華轎車打5折出售。
參與標會的老劉提供的記錄本顯示,2009年2月5日至2010年7月15日,老劉共參加了4個標會,每個會的標金為100元,總人數為165人。每月5日、15日、25日中午12點,老劉都要如約到會頭家集合“競標”。
“按慣例,7月25日還應該交一次會錢。但7月15日出事后,會頭至今也沒來收錢了,電話也打不通。”老劉說。
緣自一女會頭自首
一位黃橋當地的知情人士透露,黃橋鎮標會崩盤,緣起于一名女會頭的自首。由于無法支付標會的會錢,會員紛紛上門討債,她被逼無奈,只好自首。但她參與了多個標會,因此在不到半個月里,就引起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
根據當地民間流傳的說法,目前已有9個會頭被拘捕,其中4人是自首,有的是逃至廣州、上海、杭州后被抓。
一位當地居民還稱,近日公安機關在高速公路上抓到一名會頭,在車上搜出6斤金條、各式各樣的首飾,以及用兩個麻袋裝著的近千萬元現金。
在最繁華的十橋中路路口,當地居民圍著一張告示議論紛紛。這份由當地鎮政府貼出的告示稱:“打會”是民間自發行為,不受法律保護;“變味”的打會屬非法集資,是違法行為。
告示還稱:“對極少數惡意蓄資、有錢不拔、群眾反映強烈、影響極壞的會頭,公安機關將依法嚴肅處置,堅決打擊;對個別伺機逃跑的會頭,公安機關將依法嚴肅處置,堅決打擊。”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得的一份黃橋鎮政府7月26日給當地群眾的公開信,則提出了具體的“善后”意見:運轉狀況良好、信譽度高的會,應盡全力將會運轉結束;接近尾聲目前不能運轉,但能自我平會的,應迅速平會;無法運轉的,會頭可召集會員,自行協商解決辦法。會頭要本著誠信為本的原則,多方籌資,甚至變賣資產(車子、房子等),盡量平會。會員也必須調整心態,面對現實。處理這一問題不可能一刀切,要區別不同情況,多方處置,協商確定。
【深度分析】
標會如何淪為斂財工具
一位熟諳標會運作的當地男子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標會在黃橋頗有歷史,以前更像是“互助會”,不產生任何利息,會員各準備一份錢,約好時間地點,來會頭家抓鬮,按抽到日期的先后順序 “得會”——得到該筆集合資金的使用權。
近十年來,標會開始變質,從無息貸款演變成有償貸款,甚至是高利貸,成了會頭們的斂財工具。由于缺錢的人越來越多,利息也水漲船高。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馮興元教授表示,參與標會的人的資金安全,是建立在一種假設的基礎上,即賠錢的概率會低于賺錢的概率,這其實是一種幻覺。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所長杜曉山也認為,標會要做到風險可控,標的數額應該小,應停留在村一級別;一旦到達鄉鎮一級,就會出現人員混雜、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容易形成風險。
標會逐漸變質
該男子說,目前小鎮有19萬人,一半以上的家庭參加了標會,以人均投入1萬元計算,當地標會的規模高達10億。但截至發稿,記者未能從官方渠道獲得準確數據。
該男子介紹,每次會頭都要求會員們按約定時間準時到場,給急需用錢的人造成心理壓力,抬高競標利率。由此也演變出,在每次競標前夕,急需用錢的會員會專門拿出經費,來招待其他會員,以便提前約定一個合理的利息,貸到這筆錢。
看到有利可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放棄本職工作,賣掉房子車子,轉讓店鋪,甚至貸款,全職從事標會工作。標會也由季會(每季度交一次)、月會演變至旬會 (每月交3次標金)、周會(每月交4次標金),繳納的標金也越來越大,從100元到10萬元不等。
進而,會員又開始“東邊釣魚、西邊放生”,把從小規模標會湊來的資金,投入更大規模的標會,形成了一個“小會養中會、中會養大會”的復雜運作體系。
當會頭的好處
按照標會規則,會頭享有在首次聚會時全額得標的權利。例如,某標會共50人,每月開標一次,標金1萬元。第一次投標時,其他人必須繳1萬元給會頭,相當于會頭以無息貸款借得49萬元。
第二個月,重新競標,每人寫紙條,誰出的利息高,這49萬元就給誰用。同時,每個人要繼續交錢,讓這筆錢越滾越大。
作為對價,會頭必須在此后每月負責準時收取會費,對于惡意拖欠的會員,會頭負責追繳,必要時還需墊付。因此,會頭的經濟實力以及人品,成為會員最初參會時重點考察的兩大因素。
據當地人介紹,為了組織一個頗具規模的標會,會頭經常給會員發被單、豆油、化妝品、皮包等紀念品,也有請吃大餐甚至直接開出20%回扣的。
拆東墻補西墻
記者調查發現,正是由于個別會頭“拆東墻補西墻”式的操作,最終導致資金鏈斷裂,從而東窗事發。
一名從體校畢業,近日剛被聘為“討債專員”的人士透露,得了標錢后,會頭們為了“錢生錢”,聘請專業人士充當中介,把巨款拿去放高利貸,其中很大一部分流入廣州、浙江等經濟活躍地區。也有的會頭將資金投向企業。據介紹,一名會頭將1500萬元投向當地某知名減速機廠,但由于企業高層變動,加上資金緊張,這筆資金最終打了水漂。
據當地人士介紹,2009年,黃橋的幾名會頭曾打算投資皖北等地欠發達縣市,所到之地,引來當地市領導夾道歡迎。標會募集的巨款還投資到了新疆、寧夏等西部地區。更有甚者,和當地黑勢力串通,將資金投入常州等地的賭場放高利貸。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