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农村av,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精品久久www,精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国产精品一区在线免费观看,超碰色偷偷

每日經濟新聞
更多

每經網首頁 > 更多 > 正文

氣候變化威脅糧食安全 低碳農業應運興起

2009-10-13 02:46:25

每經記者  朱小雯  發自北京

        國慶長假期間,河南省蘭考縣南馬莊的人們每天都在忙著招待到村莊來體驗生態文化旅游節的人們。

        南馬莊是中原第一合作生態村,還引進了生態民居、發酵床自然養豬等環保元素。這里的農民是合作統一生產的經濟關系,生產有機大米、純天然小雜糧、坑塘野魚、蓮藕等農家食品,螃蟹是在藕蟹混養基地里由麥芽和南瓜養大的。

        國慶前夕的一個周末,北京市海淀區蘇家坨鎮后沙澗村的農民尚建國的生態種植園來了百八十號客人,“都是來參觀的。”尚建國的生態種植園平日也常有城里人和一些研究者來參觀。就在9月末的一個周日下午,生態園還來了十幾個參觀者,有一半是熟悉農場直銷配送農產品到城市的日本旅客。

        尚建國告訴記者,預計生態種植園今年可以讓他的收入比以前多。

氣候變化影響化學農業弊端顯現

        世界銀行在9月份發布的《2010年世界發展報告:發展與氣候變化》中稱,發展中國家在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時更為脆弱,將承受氣候變化潛在影響的75%~80%。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發展中國家對農業的依賴性強,環境惡化使自然資源的壓力不斷增大,并增大了農業管理的復雜性。

        事實上,氣候變化已經威脅到了我國的糧食生產,有許多現象是已經觀測到的氣候變化對我國農業的影響。作為重要糧食基地的江漢平原已經是水稻花期高溫危害的重災區。2003年,湖北省武漢市約27萬公頃水稻受高溫危害,占水稻總面積近50%,空粒率平均約40%,嚴重的達90%,損失慘重。早在1994年,位于江漢平原腹地的荊州市遭受高溫危害,致使受災水稻空粒率嚴重的達50%以上,當年從四川引進的雜交稻新組合Ⅱ優63多數田塊幾乎絕收。

        來自中國農科院農業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的研究指出,初步估算,溫度升高、農業用水減少和耕地面積下降會使中國2050年的糧食總生產水平,較2000年的5億噸糧食生產水平下降14%~23%。

        “但實際上,依靠調整種植結構很難彌補氣候變化帶來的損失。”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博士程存旺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

        環境保護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有機農業與農村循環經濟首席專家席運官補充道,氣候變暖可使西部干旱地區的降雨面積比以前更大,但是這種變化是否有利糧食生產還難以斷定。

        “同時還應考慮到的因素是,氣候變暖為病蟲害的擴散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使病蟲存活的范圍更廣,活躍時間也更長。”程存旺指出。

        此外,氣候變化還加速土壤退化、侵蝕和鹽漬化的發展,削弱農業生態系統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同時,農藥、化肥施用量和灌溉用水量增大、土壤改良和水土保持的費用增加,提高了農業的投資和生產成本。

        目前,世界糧食減產和糧食儲備連續下降,以及生物燃料的異軍突起,導致全球糧價飛漲,而氣候變化可能使這種局面進一步惡化。發改委能源所報告預計,在溫室氣體高排放情景下,我國未來社會發展的基本糧食供給可能在2030年前后出現缺口。

        “根據古巴、泰國等國經驗,低碳農業是應對氣候變化導致的糧食安全問題的唯一道路。”程存旺指出。

低碳農業可抵消80%農業溫室氣體

        聯合國糧農組織新近指出,耕地釋放出大量的溫室氣體,超過全球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百分之三十,相當于150億噸的二氧化碳。

        綠色和平組織針對主要幾個由農業引起的間接排放源,如糧食的加工、包裝、運輸和銷售,存儲、加工和銷售糧食所蓋的房子,處理農業和食品行業所產生的廢棄物等進行了估算,若折合成二氧化碳的話,排放量占全球總排放的17%~32%。

        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經部、國家發改委能源所、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于9月聯合發布的《2050中國能源和碳排放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稱,生態的農業系統能夠減少甲烷等溫室氣體排放,如果發展農村沼氣可以減少有機肥處理過程中的甲烷排放,在2010~2050年間,沼氣替代生物質能和煤炭可使二氧化碳年排放減少307.77噸到4592.80萬噸,二氧化硫年排放減少13.11萬~98.87萬噸。

        另一方面,退耕還林還草、減免耕、秸稈還田等保護性耕作的生態農業方式,能極大地增加我國的碳儲量,改善生態環境,減緩氣候變化的影響。

        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生態農業系統可以抵消掉80%的因農業導致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無需生產工業化肥每年可為世界節省百分之一的石油能源,不再把這些化肥用在土地上還能降低30%的農業排放。

        在全國政協常委、中國農科院農業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林而達看來,低碳農業較廣義的生態農業的概念還更廣泛。“低碳農業不僅像生態農業那樣提倡少用化肥農藥、進行高效的農業生產,而在農業的能源消耗越來越多,種植、運輸、加工等過程中,電力、石油和煤氣等能源的使用都在增加的情況下,低碳農業還更注重整體農業能耗和排放的降低。”

人力是前期主要成本傳統農技受推崇

        國家農業部2002年征集并篩選了生態農業模式,作為今后一段時間農業部的重點任務加以推廣。2003年農業部開始推廣十大典型生態農業模式及配套技術,包括南方“豬-沼-果”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生態漁業模式及配套技術、丘陵山區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及配套技術和觀光生態農業模式及配套技術等。蘭考縣的生態文化節正是屬于觀光生態農業的模式。

        我國浙江青田的稻魚共生系統更是與智利、秘魯、菲律賓等五國的傳統農業系統一同入選了聯合國糧農組織發起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我國傳統的農業耕作方式和工藝,也是專家們在研究和推廣低碳農業的過程中極為推崇的。

        林而達、程存旺、席運官均認為勞動力是前期投入成本中的主要部分,尤其是知識型的勞動力投入。雖然這在前期成本大增,但總體成本上低碳農業大大低于化學農業,“并且涉農行業都會受益。”

市場有發展前景仍需政府補貼和政策支持

        日本開創類似的農產品直銷模式已有35年,搞農場直接配送蔬菜的有3萬多家。

        尚建國因為鄰國的成功經驗,對直銷的方式比較推崇:“運作得好的話,我們農民可以得到實惠。”但他仍然擔心資金的問題,目前他的資金支持都來自鎮政府,鎮上也有專門的領導負責管理生態種植園的發展和推廣。

        林而達則評價稱,如在我國要大面積地推廣農產品直銷的模式,形成固定制度和機制,還存在認證等方面的規定和困難。

        如今,以面積計算,我國已是生態農業第二大的國家。但我國小農分布的農業特點決定了規模化低碳農業發展的困難。程存旺表示,如果一個農戶或一個種植園實行低碳農業的模式,而周圍的耕地仍是化學農業,這個生態模式的土壤、空氣和水源仍舊受到影響和污染。“那么,這就需要在組織形態上進行改變,比如生態農戶合作社等。”

        此外,席運官認為技術的匹配和適合度仍然非常重要,比如需要大面積地采用生態農業的部分技術;同時農民需要政府和一些高校、社會組織的專業人員的指導和培訓;尤為重要的還有市場的銜接。

        席運官認為,我國低碳農業匹配的條件仍然不足,這也是制約低碳農業規模化發展的因素。相比歐洲國家,雖然農業不占其國民生產的主要地位,但其受教育程度和技術基礎是其發展低碳農業的便利條件。

        在我國目前發展得較好的有稻鴨共育、沼氣技術以及秸稈還田的生態農業模式。

        政府對沼氣技術給予了大量補貼,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建議更多的資金應當用于支持這項技術,更大范圍地推廣應用。

        林而達建議,沼氣池應該作為農業基礎設施,由國家倡導企業和個人進行投資,從而促進有機肥的全面使用。同時,我國鼓勵低碳農業的政策和優惠措施應該更完備、機制應該更靈活。

        從事發展課題研究的國際性研究中心  “第三世界網絡”組織也建議,資助可持續農業生產方法,鼓勵小規模經營農民建立基于生態系統的小規模糧食生產模式,推進新型綠色革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