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蘭·貝格中國區總裁:企業不改惰性將倒下
2009-06-17 02:45:13
每經記者 喻春來
面對全球金融危機,中國企業最需要什么?訂單、資金?或是海外抄底?
不同的企業、不同的老板會有不同的回答。
但是,全球五大戰略管理咨詢公司之一的德國羅蘭·貝格公司中國區總裁常博逸卻給出了不同的答案,“改變惰性、不要盲目的國際化。”
昨日,再次來到北京調研在華業務的常博逸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專訪。
不投資不招人會后悔
“羅蘭·貝格在中國一直保持著高速發展的勢頭。”常博逸說道,“過去兩年,公司在華收入實現了翻番,中國市場的收入已占到全球市場的10%。”
1984年,羅蘭·貝格首次進入中國,在上海設立了第一個在華分支機構,目前還在北京、香港和臺北開設了辦事處,擁有200多名員工。
經過25年發展,羅蘭·貝格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戰略咨詢公司之一,業務涉及汽車、消費品、零售、醫藥、金融服務、電信、機械制造等各個行業,本土客戶業務量超過在華總業務量的70%。
目前,羅蘭·貝格在全球25個國家和地區設有36家分支機構,2008年,全球銷售收入約6.7億歐元,其中超過28%來自德國之外的市場。
當然,金融危機也給羅蘭·貝格帶來一定的沖擊。常博逸稱,戰略咨詢提供是一種軟性服務,當經濟緊縮時,企業可能首先考慮縮減這種需要,今年整個行業的規模有所下滑。
“今年1月公司在華業務有較大的波折,出現放緩。”常博逸說道,“不過,我們很快采取措施,優化內部運營,但沒有裁減人員。4個月后,業務重新抬頭,汽車業上了很多新項目,今年在華招聘數也增長了10%。”
在他看來,中國4萬億投資計劃為中國企業撐起了一個巨大的“保護傘”。“我們希望跟中國一起成長,要押寶未來具有成長性的行業。”常博逸說道,“包括能源、政府相關產業規劃,金融等行業。”
“2002年互聯泡沫破滅時,我們也遇到相似的困難,不要因市場不好就不投資、不招人,你會為此而后悔。”常博逸說道。
本土化也是羅蘭·貝格在華發展的關鍵。他認為,本土化團隊不是“老外”到中國來,而是團隊中的人本身就來自于中國、成長于中國。另外,要有強有力的中國客戶,“本地的人來為本地的客戶服務”。
對于是否用收購本地公司來完成本土化?常博逸卻很謹慎。他說,適當的時機會考慮收購某一些領域的團隊,而不一定是公司。
不要盲目國際化
此次常博逸中國之行另外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作為“2009年最具全球競爭力中國公司”評選的高級評委,為入選的50家中國企業打分。
從事在華業務多年的常博逸深知中國企業的點點滴滴。“在中國,我看到很多企業往往有一種惰性,習慣一定的商業模式后,不再積極改變。如同身體一樣,企業要有真正可持續的競爭力,需要根據市場競爭,隨時體檢和調整。那些不能靈活、積極調整的企業,在這種金融危機之中就倒下了。”
現在的金融危機為中國企業海外并購創造了很多機會。但常博逸提醒道,“不能因為東西便宜,你就把商店所有的東西買回家。”他認為,中國企業首先要看自己有沒有非常扎實的國內業務基礎,其次要知道自己到底為什么要收購這家公司;同時,確保不能支付過高的溢價;最后是能成功整合收購對象。
“我認為中國公司首先還是應聚焦中國市場的機會,積極審慎地尋找國際潛在的并購目標,頭腦一定要冷靜。”他說道。
在他看來,中國企業國際化的障礙來自于中國市場的吸引力,因為中國市場太大了,本身就有足夠空間讓很多企業生存。“如何在保住中國市場的發展勢頭和國際化之間,找到一個好的平衡點,這對很多中國企業是個挑戰。”
媒體轉載、摘編本報所刊作品時,請注明來源于《每日經濟新聞》及作者姓名。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13899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