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羊融媒 2025-11-20 20:38:21
從人頭攢動的西南燈具城,到斑駁破敗的閑置廠房,再到新派時尚的文創園……背靠擁有500年歷史的“北書院街”,1.2萬平方米的老廠房并未被湮沒,搖身一變成為立體文創園,成功實現了轉型。
這個老舊廠房,位于成都市青羊區紅星路一段與方正東街的交匯處,原是成都風光一時的西南燈具城。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老廠房成為了閑置地,也成為被遺忘在城市里的時代建筑。既不能一拆了之,也不能閑置浪費,其轉化利用的問題考驗著城市管理者、商業投資者的智慧。
如今,這座老廠房用三年時間完成了工業遺存到文創地標的“逆生長”。它以“遠鴻同創匯”之名煥新歸來,不僅成為青羊城市更新的鮮活樣本,更化身為人氣高漲的打卡地。

新舊融合的設計理念
明朗的黃、沉靜的藍、干凈的白、活潑的橙……站在遠鴻同創匯外,很難不被這座建筑大膽而鮮明的色彩所吸引。文藝又清新的設計,不僅保留了舊廠房的整體布局,也巧妙注入了當下的新潮流行元素,讓“舊”和“新”融為一體。
這里由四棟不同時期的建筑組成,內部層層相通,造型上更加立體,主要分為商業步行街、辦公、共享等區域。在改造過程中,秉持“修舊如舊”的理念,最大限度保留了老廠房的原有風貌,并在此基礎之上進行設計、完善。建筑內,兩處天井的設計獨具匠心,一處天井讓銀杏樹得以自由生長,另一處天井則完整保留了“西南燈具城”的舊招牌。
行走其中,隨處可見老廠房的痕跡,被植入新的文化基因屬性,真正做到了“新中藏舊,舊中出新,新中有根”。
這些用心的設計讓歷史與現代在此對話,形成了獨特的空間體驗,也讓內部空間變得更加明亮和通透。
精準定位吸引文創企業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遠鴻同創匯確立了“小而美、小而精”的發展定位。這一策略很快獲得市場認可,吸引了眾多文化創意類企業入駐。
開放式辦公區與共享空間交錯分布,屋頂花園、休閑露臺、共享會議室等設施一應俱全,隨處可見的綠色植物與保留的老廠房結構相得益彰,營造出輕松愉悅的辦公環境。
“這里的裝修風格年輕活潑,很符合我們公司的調性。”入駐企業成都斯帝普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的人力行政主管潘文文表示,“團隊成員以95后為主,大家都很喜歡這樣的辦公環境。”
除了硬件設施的升級,遠鴻同創匯在服務軟實力上同樣下足功夫。園區將傳統的物業服務中心升級為企業服務中心,為每家企業配備一對一的服務管家,提供24小時全天候服務。
“我們從企業角度出發,設身處地為其提供全方位的貼心服務。”遠鴻同創匯助理總經理鄒銅表示,園區建立了完善的服務反饋機制,每半年進行一次服務滿意度調查,對不滿意的地方立即整改。
有企業反映中央空調過冷,園區立即派人加裝擋板;下班后巡邏發現企業未關門,會第一時間聯系負責人……種種細節,都讓企業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正是這種“形態”與“業態”的協同煥新,為園區注入了持續發展的內核動力,并最終外化為強大的品牌吸引力與社群活力。
打造城市新地標
遠鴻同創匯的成功并非偶然,它為老舊廠房更新提供了一套可復制的“三維煥新”模型:以“修舊如舊”的改造哲學保留空間記憶,實現“形態”煥新;以“文創+共享”的產業定位激活內容生態,實現“業態”煥新;以“管家式”的服務理念營造社群溫度,實現“文態”煥新。正是這種對空間、產業與人文的協同重塑,讓老廠房真正“活”在了當下,也讓園區迅速成為市民熱衷的打卡地。

在社交平臺上,相關“打卡”動態已超過1000條,網友們不吝贊美:“文藝感滿滿”“人少的寶藏地”。一位網友感嘆:“轉角遇到色彩,抬頭看見歷史,這里的每個角落都長在了我的審美上。”
園區內的書店、貓咖、理發店、油畫店等商家,也與入駐企業形成了良性互動。上班族工作累了可以下樓擼貓、看書,企業團建也有了就近的去處。這種共生共榮的生態,持續為園區注入生機與活力。
遠鴻同創匯的實踐生動證明,城市更新遠非簡單的“拆舊建新”,而是一場關乎傳承與創新的精密“城市針灸”。它用一座老廠房的煥新,點亮了工業遺存轉型的引路之燈,更讓歷史與未來在此握手、產業與文化于此融合,共同構筑出城市更新中既保留溫度、又彰顯活力的風景線。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