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农村av,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精品久久www,精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国产精品一区在线免费观看,超碰色偷偷

每日經濟新聞
熱點公司

每經網首頁 > 熱點公司 > 正文

專訪智譜董事長劉德兵:IPO熱潮意味著市場開始用一個更嚴格的尺度來檢驗AI企業

2025-11-18 23:02:20

大模型行業2025年面臨商業化考驗,智譜等獨角獸啟動IPO,市場關注其商業模式。智譜董事長劉德兵稱,開源與商業化長遠來看不沖突,開源利于產業生態。行業正處于L3向L4跨越關鍵點,如果模型真的能實現完整的自學習,那它的迭代速度毫無疑問可以繼續加快。預計2026年AI技術有突破,應用更實、更廣,帶來更強收益。

每經記者|可楊    每經編輯|魏官紅    

大模型行業正站在一個拐點。

過去數年間由技術突破點燃的狂熱,正在2025年遭遇一場商業化大考。隨著智譜等頭部獨角獸相繼啟動IPO(首次公開募股)流程,市場敘事正從模型能力的“軍備競賽”轉向落地應用的審視。

資本市場開始用更嚴苛的尺度,檢驗大模型企業是否具備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和長期價值。這一沖突,在開源與閉源的路線之爭上尤為激烈。

在行業普遍認知中,開源意味著共享,商業化則意味著獨占。作為中國大模型賽道的關鍵玩家,智譜卻始終堅持一個反直覺的判斷:開源與商業化長遠來看并不沖突。這一判斷的底層邏輯是什么?在技術摸高與應用落地之間,企業應如何平衡資源?AI(人工智能)的“性價比”競爭是否已經到來?

帶著這些問題,11月17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與智譜董事長劉德兵進行了一場深度對話。在他看來,基礎模型的進步對應用落地有巨大的促進作用,但技術摸高絕不能做“空的、虛的”東西,必須能轉化成商業優勢。

""

智譜董事長劉德兵 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談模型:大參數模型是技術錨點

NBD:行業普遍認為開源和商業化存在沖突,但你判斷兩者并不沖突。這個判斷的邏輯是什么?

劉德兵:如果只看短期利益,比如現在閉源能直接賣更多錢,短期內雙方肯定有沖突。但從長遠發展角度看,開源和商業化其實不沖突。

核心在于開源其實是有助于培養這個行業。AI化是未來100年的事,在這個階段,如果不開源,很多人其實接觸不到這個東西,也沒有經濟實力去買一個模型,很多事就做不了。

從產業發展角度來看,需要更多人貢獻進來,不只是做研發,也包括做應用。開源幫我們把整個產業生態做起來,中間有少部分能轉化成商業收益,對商業來說也是很好的增長。

NBD:從事實上看,開源真的給智譜帶來了商業增長嗎?

劉德兵:我們做了大量的開源以后,商業收入是在快速增加的,并沒有因為開源就收不到錢了。而且如果技術有更進一步的進展、應用規?;瘮U展,還會增長得更快。

一個很典型的邏輯是,以前我們去跟大企業老板講這個東西(指模型)多好用,他們其實不太認可?,F在有了開源,很多人已經對技術有比較深的了解,這極大地減少了我們前期溝通的成本,合作推進會快很多。

NBD:此前智譜發布了GLM-4.1V-Thinking 10B級小參數模型,這是否意味著產業正在從過去的“堆”參數,轉向性價比競爭?

劉德兵:性價比這個事其實一直都存在。只不過之前隨著參數增加,大模型性能提升非常快,大家就更愿意朝那個方向走?,F在模型提升的速度在放緩,就出現了兩極分化,有些人覺得提升參數帶來的增益不大了,就不做了,有的人覺得增益還比較大,還可以繼續做。

NBD:智譜為什么還要堅持做大參數模型?

劉德兵:在我們看來,通過提升參數和訓練數據,把模型的性能“摸高”,這樣我們就有一個錨點,知道這個模型最高的技術水平能達到哪里。

比如我現在做了一個小模型,它跑出來一個90分的水平。我其實不知道這個90分到底是好是壞。如果我現在用一個萬億參數的模型,跑出來也是91分、92分的水平,那么我們就會覺得這個小模型的90分其實就挺好的。但是,如果那個萬億參數的模型跑出了98分、99分的成績,那我們可能還是要考慮用那個更高參數量的模型去做應用。

大參數的錨點非常重要,有了這個基礎,我們再去優化小模型,把參數量降低,同時還能朝著原有那個(高)性能指標去努力,這是一個很好的技術路線。

談應用:技術摸高要能轉化成應用落地

NBD:模型能力聽起來已經很強了,但為什么在外界感知上,大規模的應用落地似乎沒有想象中那么快?

劉德兵:首先可以肯定,現在很多應用已經很“實”了。比如在語言類、圖像處理、內容生成方面,這樣的應用已經很成熟。

但是,大家感覺AI這么強,對它的期待會更高,希望它在產業里,比如能源、制造領域,能產生更深度的應用,能影響生產過程。大家抱有期待,但還沒有完全體現出來。

突破這個瓶頸需要在兩個方向上努力。

第一,需要模型企業與行業企業深度結合,如果通過深度結合,能達到雙方想要的結果,那么對整個AI的應用、對現實世界的影響就會更大一些。

第二,模型本身的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升,讓應用更高效?,F在還是要求對模型有理解、知道怎么用它,未來隨著模型智力水平提升,普通用戶也能用好它,那個時候更多“一人公司”才可能產生。

NBD:深度結合需要時間,目前行業對這個時長的心理預期是多長?

劉德兵:從期待上講,肯定都是希望越快越好。但我感覺行業里大部分企業,尤其是龍頭企業,對這個事還是保持比較理性的態度。它們知道這個事不是一蹴而就的。更愿意大家一起共創,用一些比較成熟的場景作為切入口,逐步實現AI應用的加深,慢慢讓AI融入自己的產業,變成行業的基礎設施。

NBD:C端產品目前似乎都在朝“超級入口”的方向收縮,這是當下的趨勢嗎?

劉德兵:超級入口是挺重要的方向,大家都期待能有更多的用戶來使用。短期來講,它是更快實現更大影響力的方式。但同時,另一個方向也非常關鍵,就是模型基礎能力提升后,與行業的深度結合。這個方向要花的力氣可能更大,前期看起來有點“點對點”,會慢一點。但這個東西做深以后,很可能也代表了一種未來。

NBD:基礎模型研究和行業應用都非常“燒錢”。智譜在發展過程中是怎么平衡的?

劉德兵:公司成立之初,我們就立了一個愿景——讓機器像人一樣思考。我們對做基礎模型有足夠的熱情,在技術“摸高”上,愿意足夠投入。這里邊其實也隱含著商業收益,因為基礎模型的進步,對于應用的落地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但同時,我們也特別強調,這個技術“摸高”不能做一個“空的、虛的”東西。一定是在技術摸高的過程中,有部分東西可以轉化成應用落地,并且能夠產生出競爭優勢。

談技術跨越:模型能夠調整自身的參數是核心

NBD:從智譜對AGI(通用人工智能)的分級來看,行業現在正處在L3(自我學習)向L4(自我認知)跨越的關鍵點。要實現這個跨越,技術上最難啃的骨頭是什么?

劉德兵:從L3到L4,一個關鍵特征是模型必須能夠自學習。現在主流大模型公司都在做的,包括智能體(Agent)能力、調用工具,都只是在拓展能力邊界。我們也在嘗試用SFT(Supervised Fine-Tuning)方式,讓模型存儲一些與用戶交互中產生的東西。

但這些都不是真正的自學習。最核心、也最難的標志性進步,是模型能夠調整自身的參數。這非常難,因為一旦調整參數,很有可能導致模型崩潰。就像人一樣,在成長中形成的世界觀和判斷邏輯,如果受到重大沖擊、邏輯發生變化,人也可能會崩潰。如果這個點能實現,模型才能在應用中自己成長,那應用的爆發才真正值得期待。

NBD:“調整模型參數”這個概念如何理解?是指模型在運行中,它的參數規模(比如從千億變百億)發生了變化嗎?

劉德兵:不是參數數量的改變,而是參數數值(Value)的改變。現在的大模型,比如千億參數,這些參數在預訓練完成后,數值就固定下來了。這些固定的數值定義了模型的判斷邏輯。

模型在應用中,你問它一個問題,它答錯了,你糾正它“你這個錯了”,模型可以改。但這種改,只是在當前場景記住了這個問題,模型本身的參數并沒有做調整。第二天再問同一個問題,它還是會犯同樣的錯誤。

但如果能把模型參數的數值改了,那么模型的判斷邏輯在這個點上就永久改變了。當你第二天再去問,這個模型已經不是昨天的模型,它會給你正確的回答。當然,也極有可能它會產生崩潰,也就是為了改這個點,導致原來能答對的很多問題,產生了連帶反應,變為錯的了。這就是它的難度所在。

NBD:這是否意味著,L3到L4是一個關鍵的瓶頸階段?一旦突破,后續的進程會極大加速?

劉德兵:這一點我認為是確定的。我個人一直認可文明是加速度發展的。L3到L4就是這樣的一個關鍵點。如果模型真的能實現完整的自學習,那它的迭代速度毫無疑問可以繼續加快。但即便進入L4,也還是會有大量的技術空白需要研究。并不是說模型有了自學習能力,我們就可以放手不管了。它仍然需要人去參與、去矯正。

談未來:明年AI應用會帶來更強的收益

NBD:過去的“AI六小虎”格局已發生了很大改變,有人覺得這個行業現在是冷靜下來了,你覺得這個格局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劉德兵:剛開始的時候行業不夠清晰,大家很有可能會憑著自己的興趣一擁而上,就顯得比較混亂。但是隨著行業的發展,肯定會逐漸分化,這很正常,大家各自都應該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智譜立了讓機器像人一樣思考的愿景,我們希望真的把AI的智力水平提升,這是我們的一個長期主義。我們會清晰地選擇一種技術方向,堅持去做,而不是左右搖擺?,F在做AI基礎模型的公司會越來越少,因為它確實投入比較大。但這是我們公司一直堅持的方向,我們也希望在這個方面更長期地投入,并保持在國際前列。

NBD:現在智譜正在走IPO流程,除了智譜,一批AI獨角獸公司也在尋求IPO,資本市場迎來IPO熱潮。這可以被視作一個技術成熟的信號嗎?

劉德兵:與其說是一個技術成熟的信號,還不如說是整個行業開始由技術探索期進入了一個規?;虡I應用期的關鍵里程碑。它意味著市場開始用一個更嚴格的尺度來檢驗AI企業,不只是看技術先進性,更是包括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盈利能力與長期價值。

NBD:你對2026年AI產業格局有什么判斷?

劉德兵:我們對2026年的發展非常期待。我認為在2026年,技術很有可能還會有一個比較大的突破。同時更確定的是,在AI應用上應該會做得更實、更廣。2025年很多人參與進來,到2026年,會有更多人在AI應用上取得更高的收益。因為大家也都更明白AI應該怎么去用,怎么與場景結合,做出來的效果就應該更好。

NBD:技術層面“大的突破”,具體可能指什么方向?

劉德兵:比如智能體(Agent)的應用。我們現在用智能體去調用工具、與環境交互,這個事實現了0到1的突破,但在精準性或效率上還不是那么高。到2026年,這方面毫無疑問會有突破。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