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11-10 09:18:12
每經編輯|陳柯名 潘海福
曾經頂著明星IP紅極一時的連鎖火鍋店上上謙近日宣布關閉廣州最后一家連鎖店。至此,上海南京東路店成為了最后一家在營門店。

11月6日,火鍋品牌上上謙發布“廣州閉店通知”,文中稱上上謙廣州店因租約到期,將于12月15日正式閉店,終止一切經營服務。至此,上上謙全國僅存上海南京東路一家門店。

上上謙最早闖出一片天與明星薛之謙有關。
據藍鯨新聞,歌手薛之謙很早就看到了火鍋店的商機,2012年,薛之謙拿出60多萬積蓄及賣房所得等,與好友合伙開出了第一家“上上謙”串串香火鍋店。早期薛之謙對于上上謙非常“上心”,“我每天睡五個小時,出任何問題,我都沖過去解決。”薛之謙曾在早期采訪中表示,經營火鍋店期間,從店鋪的位置篩選、挑選大廚、和工廠談配料進價等,每個環節都他自己掌管。
事實上早期的上上謙在諸多火鍋店中算得上獨具特色,薛之謙開的火鍋店是黑色墻面和寶藍色燈光,年輕人稱之為夜店火鍋,進門真的有夜店的感覺,因此吸引了不少人打卡。巔峰時期,上上謙擁有8家直營店、20家加盟店。據中國企業家雜志報道,2017年時,上上謙門店每天的營業額穩定在150萬左右。

資料圖。圖片來源:網絡
但后期薛之謙和上上謙逐漸解綁,天眼查APP數據顯示,2019年2月2日,薛之謙退出上海上謙投資人行列,但新增其父薛良園為公司股東并擔任監事。
2020年以后,上上謙聲量逐漸縮小,為數不多被大眾討論的契機也往往與食品安全問題有關。
2020年6月,上海尚淵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第三分公司(上上謙火鍋南京東路步行街店)清洗消毒待用的筷子在監督抽檢中檢出大腸菌群。7月,黃浦區市場監管局對當事人作出處以警告的行政處罰決定。同年9月,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公布第33期省級食品安全抽檢信息,其中上海錦謙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第一分公司(上上謙火鍋長寧店)消毒使用的熱水杯和調料碗被抽檢不合格,產品被檢出大腸菌群。
11月9日,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對紅星資本局表示,盡管借助薛之謙的個人IP在開業初期迅速引爆市場,但上上謙菜品缺乏差異化競爭力,消費者多為“打卡式消費”,而非因口味或服務形成忠誠度,這種一次性流量難以支撐長期經營。
據紅星資本局,社交平臺上,上上謙廣州門店關停的帖子下,就有網友吐槽其“價格偏高”“分量少”“味道普通”。
從高峰時期的20余家門店到只剩一家,上上謙的收縮是明星餐飲品牌退潮的一個縮影。
此前,明星扎堆開火鍋店的現象十分火熱。如陳赫、葉一茜和朱楨合伙創立的賢合莊,鄭愷的“火鳳祥”等。為了快速擴張和變現,許多明星餐飲品牌選擇加盟模式。賢合莊在與專業代運營公司合作后,短短兩年就在全國開出800多家分店。
但近年來,明星火鍋店集體退潮。以賢合莊為例,高速擴張后,賢合莊頻現管理風險。如2021年,“國內多家賢合莊倒閉注銷”的消息登上微博熱搜;2021年4月,杭州一家賢合莊發生天花板掉落砸傷顧客的事件;隨后又曝出加盟商維權風波。此外,鄭愷的“火鳳祥”火鍋也在2020年陷入抄襲爭議。

窄門餐眼平臺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11月,賢合莊全國門店在營數量為25家,“火鳳祥”全國門店在營數量為31家。
江翰表示,明星餐飲品牌退潮最核心的原因在于其商業模式本末倒置——過度依賴流量紅利而忽視餐飲業的根本:產品力、供應鏈和持續運營能力。此外,明星本人通常不深度參與日常管理,導致品牌戰略與實際運營脫節。一旦明星熱度減退或負面輿情出現,品牌便迅速失去支撐,陷入“高開低走”的困境。
編輯|陳柯名?潘海福
校對|程鵬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藍鯨新聞(記者 郝妍)、紅星資本局(記者?記者?強亞銑)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