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9 11:45:16
當全球CDMO行業在“區域化重構”與“能力聚合”的十字路口徘徊時,藥明康德交出了一份突破性的三季度答卷:收入328.6億元,凈利潤激增84.8%,在手訂單逼近600億元。
在這份成績單背后,是一場關于“體量與效率”的平衡——通過聚焦CRDMO的“加法”、剝離非核心資產的“減法”,以及數字化運營的“乘法”,藥明康德不僅實現了規模擴張,更在400億營收體量上展現出卓越的盈利質量。
藥明康德的業績表現,標志著中國CDMO企業正從“成本優勢”邁向“體系優勢”的新競爭維度。
2025年的全球醫藥外包行業正處于一個微妙的十字路口。
一方面,根據PharmaSource數據,2025年9月全球CDMO領域披露的投資總額高達71.7億美元,其中97%集中在美國市場。這一數據在成為年度最高峰的同時,反映了全球生物制藥產業在地緣政治、供應鏈安全與技術升級三重力量交織下的新格局。
另一方面,多位業內高管在CDMO Live 2025大會上描繪了一個“謹慎樂觀”的行業圖景。在信心顯著恢復的大背景下,大型制藥企業傾向于集中供應商數量,從項目外包轉向平臺式長期合作,以減少接口與技術轉移成本并提升效率。
可以清晰地看到,CDMO產業正進入一個新的戰略周期——從全球化分工走向區域化重構,從成本外包走向能力聚合。其本質是從單一的制造能力轉向對整個供應鏈生態的掌控力。
在行業經歷這場深刻重構之際,那些能夠提供一體化服務平臺、具備全球化運營能力、并在不確定環境中保持戰略定力的CDMO企業,更有可能在行業變局中贏得先機。而藥明康德最新發布的財報,恰好印證了適應這種行業變革的發展路徑。
財報顯示,藥明康德剛剛經歷了歷史上最好的第三季度和前三季度,收入、利潤、經營現金流均實現雙位數增長。其中,前三季度整體收入328.6億元,同比增長18.6%,持續經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22.5%;第三季度收入120.6億元,同比增長15.3%,持續經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9.7%,單季度收入首次突破120億元;前三季度經營現金流108.7億元,同比增長35%。
延續上半年趨勢,截至九月末,公司在手訂單同比增長41.2%至598.8億元。這一背景下,公司年內第二次宣布上調全年業績指引,整體收入由半年報預計的425億~435億上調至435億~440億。
在去年整體收入體量逼近400億的基礎上,藥明康德再創新高且兩度上調業績指引,其核心引擎來自其一體化、端到端的CRDMO商業模式。
前三季度,藥明康德化學業務板塊(WuXi Chemistry)收入達259.8億元,同比增長29.3%,成為公司增長的主要動力。
CRDMO模式的精髓在于其“漏斗效應”——項目從藥物發現(R)向工藝開發(D)和生產(M)自然流轉,形成良性循環。過去12個月,藥明康德小分子業務在R端為客戶成功合成并交付超過43萬個新化合物。同時,2025年前三季度R到D轉化分子250個。
前三季度,小分子D&M管線累計新增分子621個,源源不斷地為下游輸送項目。截至9月底,公司小分子D&M管線總數達到3430個,其中商業化項目首次達到80個,臨床Ⅲ期項目87個。
由于商業化和臨床Ⅲ期階段項目的持續增長,疊加生產工藝持續優化帶來的效率提升,藥明康德化學業務在前三季度的經調整non-IFRS毛利率持續提升至51.3%,同比提升5.8個百分點。
此外,持續高增長的TIDES業務(寡核苷酸和多肽)也為業績提升做出貢獻。隨著去年新增產能逐季度爬坡,前三季度TIDES業務收入達到78.4億元,同比增長121.1%。截至9月底,TIDES在手訂單同比增長17.1%。
復雜全球環境下,藥明康德的業績正在驗證一體化CRDMO模式的抗周期能力。近年來,藥明康德進行了一系列深刻的“加減法”戰略調整,其核心脈絡正是持續聚焦與強化其獨特的CRDMO模式。
在核心能力構建層面,公司的“加法”體現了對CRDMO價值鏈的深度挖掘與全球化布局。
其核心在于構建三個維度的競爭優勢:技術平臺縱深方面,公司不僅鞏固小分子領域的領先地位,更通過提前完成10萬升多肽產能建設,在TIDES領域形成規模化能力。這種產能前置策略使其在寡核苷酸和多肽等新興需求爆發時能夠快速搶占市場,2025年前三季度TIDES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21.1%即佐證。
全球產能網絡重構方面,公司正從“中國供全球”向“區域化供應”模式轉型。新加坡基地瞄準亞太生物制藥集群,瑞士基地服務歐洲創新藥企,美國特拉華州基地則直面北美市場。這種多極化的產能布局不僅降低了地緣政治風險,更通過貼近客戶提升響應速度。
價值鏈整合方面,公司通過CRDMO模式的內部導流機制構建了強大的業務護城河。對客戶而言,這種一體化服務顯著降低了技術轉移的摩擦成本和時間成本;對競爭對手而言,這種深度綁定的模式構建了難以復制的結構性優勢;更深層次的價值則體現在數據資產的累積效應上,通過持續跟蹤分子從毫克級到噸級的全生命周期,藥明康德實現了從“項目執行者”向“平臺賦能者”的升維。
在戰略收縮層面,藥明康德的“減法”則遠非簡單的業務剝離,而是基于地緣政治風險評估、資本配置效率與核心能力建設的系統性優化。
2024年12月,公司已將WuXi ATU在美英的運營主體出售給美國基金Altaris;2025年1月,藥明康德又將位于佐治亞州亞特蘭大和明尼蘇達州圣保羅的兩個醫療器械測試工廠出售給醫療技術測試公司NAMSA。
發布三季報的同時,藥明康德還宣布以28億元將中國臨床服務研究業務出售給高瓴旗下基金。兩標的公司合計凈資產約9.7億元,28億元的轉讓價格相當于凈資產價值的近三倍。藥明康德在公告中表示,這筆交易預計將產生超過9.45億元的收益,相當于公司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凈利潤的10%以上。
可以看到,藥明康德剝離低效非核心業務并非單一舉動,而是系統性工程。
出售ATU業務不僅擺脫了長期虧損的財務負擔,更重要的是規避了美國《生物安全法案》針對基因數據領域的監管風險。而出售臨床服務業務則標志著公司徹底退出與核心CRDMO模式協同效應有限的臨床研究領域,將管理層注意力與公司資源從重資產、低毛利的臨床業務中釋放。這些戰略性退出使公司能夠將更多的資源重新配置到更具戰略價值的方向,尤其是瞄準TIDES之后的新興增長點。
“加減法”的本質是藥明康德在全球醫藥外包行業從成本導向轉向能力聚合的背景下,對自身業務模式的重塑,構建一個更具韌性、更高效率的CRDMO生態系統。
如果說“加減法”塑造了藥明康德清晰的業務架構,那么其內部的精雕細琢則依賴不斷提升的運營精細化。當藥明康德即將邁入超400億元體量,“規模不經濟”便成為所有大規模企業必須面對的共同挑戰。
藥明康德的應對路徑可以概括為一句話:將CRDMO里的“O”做到極致——精益運營。CRDMO模式的巧妙之處在于,它既承接了研發環節的“去中心化”,又通過制造端的管理實現“中心化”效應。結合藥明康德在今年9月投資者日披露的若干精益運營案例,可以看出,其過去25年積累的運營know?how并非容易被復制的簡單能力,而是一套系統化的競爭優勢。
新車間產能爬坡速度是衡量運營效率的關鍵指標。藥明康德將新車間從啟用到全面投產的時間從2017年的接近兩年大幅壓縮到了2024年的兩個月。這一效率提升的背后是公司打造的一套制造端管培體系。
藥明康德自主研發的智能設備調度程序(Pyxis系統),能夠實時、自動安排40個車間、800多臺反應釜、全年數萬批次的反應。這套系統將車間整體使用率從2020年的60%提升至如今的72%,考慮到設備常規維護、技改等因素,72%的使用率已接近產能利用率的極限。
自動化生產系統也讓藥明康德的生產效率大幅提升。DCS系統使小分子生產實現90%自動化,多肽生產實現80%自動化。而“鷹眼”系統則通過自動驗證反應加料規格,將每100批次的人工失誤從0.41降低至0.05,接近可實現的最低水平。
這些精細化運營措施直接轉化為財務指標的改善。2025年前三季度,藥明康德經調整non-IFRS凈利潤率同比提升5.6個百分點至32.1%。
當企業度過早期高速增長階段,資本市場尋找的是商業模式優秀、有顯著競爭力和議價能力、行業有持續成長以及明智地分配資本的少數公司。對其的評估標準會從單純的“收入增速”轉向 “盈利質量”;而“盈利質量”的提升又會反哺穩健的“收入增速”。藥明康德在年內第二次上調全年業績指引,正是成長性與盈利質量達成良性循環的鮮明印證。對于今天的藥明康德而言,其正在經歷從一家成功的“成長型公司”向一家卓越的“價值型公司”轉型的必經之路。
眼下,全球CDMO行業正在經歷一次無聲的“再工業化”。它不是簡單的回流或外遷,而是產業分層與價值再分配的過程。
在這一背景下,藥明康德的實踐揭示了CDMO企業的躍遷路徑:依賴工程師紅利的“成本優勢”只是一個初始階段,始終需要轉向建立在技術平臺、運營體系和全球網絡基礎上的“體系優勢”。而CRDMO模式不僅是一個業務框架,更是一套能夠持續優化資源配置、提升價值密度的運營體系。而這個體系已從“本地服務全球”進入到“能力賦能全球”的新階段。
未來十年的行業競爭,將不再是單一環節的成本競爭,而是整體價值鏈的效率比拼。藥明康德通過精準的“加減法”所構建的,正是一個能夠在新格局下持續創造超額回報的商業系統,也為中國企業在全球醫藥產業鏈中的升級提供了可借鑒的路徑。
(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信息披露內容以公司公告為準。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