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8 21:29:51
9月28日武漢推出“星火種苗計劃”,聚焦科技成果轉化“最初一公里”與科技企業成長“關鍵第一步”,10億元星火種苗基金完成簽約。當前,更多資金正加速涌向武漢中小科技企業。但理想照進現實仍存挑戰,有投資機構提出部分高校教師商業意識弱,有科創企業呼吁優化合作機制,以更快響應技術迭代與市場變化。
每經記者|陳晴 每經編輯|張益銘
當許多城市仍聚焦爭搶成熟的“項目”時,武漢已將目光投向了更源頭的“種苗”。通過國有資本信用為社會資本分擔風險,以生態化服務彌合從實驗室到市場的鴻溝,武漢正試圖破解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初難題。
這一戰略在9月28日舉行的“2025武漢科創投資生態大會暨星火種苗計劃發布儀式”上取得重大進展——總規模10億元的星火種苗基金完成簽約。該計劃明確聚焦兩個核心環節: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初一公里”與科技企業成長的“關鍵第一步”。
然而,從理想藍圖到現實成效,仍有諸多挑戰待解。《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現場采訪了解到,有投資機構提出,部分高校教師在商業意識、成果與市場匹配度上仍存短板;與此同時,有科創企業也呼吁,合作機制與決策流程有待進一步優化,以更快響應技術迭代與市場變化。
今年上半年,投資市場暖意漸顯。根據清科研究中心數據,投資方面,2025年上半年投資案例數共5612起,披露金額3389.24億元,分別同比上升21.9%、1.6%。
在此輪投資活躍度回升中,國有資本成為一股重要力量。他們投向科技創新的比例持續提高,武漢亦不例外,尤其在早期投資領域表現突出。
今年6月份,《武漢市推動科技金融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全國科技金融中心行動方案(2025—2027年)》(以下簡稱《方案》)發布,明確提到要強化政府投資基金引導作用,政府投資基金參與種子基金、天使基金等創業投資基金的出資比例提高至50%以上。
作為落實上述《方案》的重要舉措,武漢于9月28日正式推出“星火種苗計劃”,聚焦科技成果轉化的早期階段,進一步強化“投早、投小、投科技”的政策導向。
事實上,作為政府產業基金平臺之一,自2021年以來,武漢基金已新設10只天使基金,總規模達36億元,吸引君聯資本、英諾天使等頭部機構在漢設立子基金,助力朗毅機器人、涵拓科技等項目落地或回歸武漢,并投資支持瑞斯通信、域控智驅、森木磊石等一批學者創業項目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武漢基金的作用不僅限于出資。9月28日,英諾天使基金北京/武漢基金合伙人王雪梅在活動現場介紹,英諾天使基金武漢基金的設立,與武漢產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武漢投控,隸屬于武漢市政府國資委)方面的牽線搭橋密切相關。
她表示,在募資過程中,武漢投控介紹了多位國資投資人,幫助英諾天使基金設立了華中總部,落戶光谷。“最關鍵的幫助不是錢,是武漢投控幫我們快速實現本土化。”
作為一家以北京為基礎、輻射全國的早期基金,英諾初到武漢便獲得多方支持,尤其是在被投企業的落地與發展方面,武漢投控積極對接本地上下游產業資源,協調各級主管部門,幫助企業發聲并跟進后續融資。此外,還定期組織項目對接與需求問詢會,助力基金與被投企業真正扎根武漢,共同推動當地創新創業,以資本、資源與智慧賦能科技創新。
當前,更多資金正加速涌向武漢的中小科技企業。
在9月28日的活動現場,多項關鍵簽約標志著武漢在“投早、投小、投未來”方面邁出實質性步伐:總規模10億元的武漢星火種苗基金成功落地;百億元級星火種苗基金集群初具雛形;近20家創新科研單位成為投資合作伙伴;武漢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武漢投控下屬企業)也與20余家優質早期科創企業達成投資意向,首批“星火種苗”項目已嶄露頭角。
王雪梅介紹,與北上廣深相比,武漢人才密度高、成本低,人員工資和租金等成本約低30%~40%,這不僅有助于提升企業現金流的續航能力,也提高了員工的生活幸福感。
但她同時提到,在與部分高校創業團隊接觸中發現,一些教師商業意識較弱,科研成果與產業需求匹配度不高;部分教授對資本認知不足,將投資視為無償支持,忽視資本需為LP(有限合伙人)創造回報的屬性;在創業理念上,部分教授重專利而輕產品化與市場化,創業投入不足卻要求占大股;此外,部分名校畢業生創業意愿較低,更傾向于進入大廠,與北京、上海等名校的創業氛圍存在差距。
武漢模態躍遷科技有限公司專注于多模態大模型和AI Agent(智能體)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發與產業化。公司相關負責人邴龍志表示,在武漢“投早、投小、投創新、投硬科技”的政策支持與AI(人工智能)行業發展的雙重推動下,近期融資推進較為順利,公司目前正在進行數千萬元級別的第二輪融資。
他也指出,創新型科技企業尤其注重速度和靈活性,AI領域技術迭代極快。當前,隨著越來越多國資與政府機構對科技創新投入持續加大,他期待各方能在合作機制上進一步優化,提升資源對接與政策落地的效率,共同推動人工智能產業實現更快速、更高質量的發展。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1439424456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