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9-25 21:08:52
每經評論員 陳夢妤
近日,上海某中介機構的相關視頻在社交媒體引發熱議:一套掛牌價339萬元的房屋,中介竟以280萬元的極端價格壓價,最終導致房東憤然離場。這場看似荒誕的“雙簧戲”像一面鏡子,照出了當前二手房市場的深層病灶——價格體系系統性不透明。
事實上,這起壓價事件并非偶然,“表演經濟學”在二手房交易領域早已不是零星現象,而是演變成了一套分工明確、利益綁定的成熟鏈條。部分中介為完成日均帶看的考核指標,專門招募“看房演員”,對其進行話術培訓——先夸贊房屋優點以降低房東戒備,再拋出數個“致命缺點”擊潰房東心理防線,從而實現壓價目的。更令人震驚的是,有中介老板直言,通過此類操作月入可超50萬元。在高額利潤的驅動下,中介的盈利邏輯已從“促成合理高價交易”轉向“以量換價”,他們不再關注交易的公平性與合理性,而是將房產交易變成了一場精心策劃的“表演秀”。
“表演經濟學”的泛濫,不僅制造了市場焦慮,更直接扭曲了二手房市場的定價機制。房東在“虛假需求”的輪番轟炸下,被迫接受遠低于房屋實際價值的報價;真實買家則被中介的誤導性報價干擾,難以判斷市場真實行情,陷入“不敢買”“買貴了”的困境。最終,市場將形成“中介定價、買賣雙方買單”的畸形格局,市場活力被嚴重抑制。
追根溯源,“表演經濟學”能長期存在,核心癥結在于二手房市場透明度的嚴重缺失,這種缺失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成交價隱匿、信息不對稱加劇、監管體系滯后。
首先是成交價隱匿。對普通購房者而言,在公開平臺查詢二手房歷史成交價格并不容易。當買賣雙方都無法獲取真實的交易參照系時,很容易將中介給出的推薦價等同于市場公允價,這就給了部分中介極大的操作空間。前些年,多地曾嘗試推行二手房政府指導價,試圖以官方力量規范價格體系,但在實際執行中,因中介抵觸、數據更新不及時等問題,最終大多悄然取消,未能真正解決成交價不透明的難題。
其次是信息不對稱加劇。近年來,不少出身正規中介機構的經紀人,甚至曾經的房企專業人士,化身房產博主活躍在短視頻平臺。他們通過拍攝砍價、看房、過戶等過程吸引流量,其中不乏精心設計的劇本。更有甚者,通過“獨家代理”的方式壟斷房源,利用自身的專業壁壘人為制造信息差,讓買賣雙方始終處于信息劣勢地位,進一步鞏固了中介在交易中的“主導權”。
最后是監管體系滯后。現行法律法規對“心理戰式壓價”“劇本式營銷”等行為缺乏明確界定,當購房者遭遇不公待遇想要維權時,往往面臨證據難以收集、責任難以認定的困境。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大型中介機構通過大量控制房源,在局部區域形成了市場壟斷,具備了操縱區域房價的能力。這種“定價權壟斷”比單次欺詐更具破壞性,它會從根本上動搖市場公平競爭的基礎。
黑貓投訴平臺的數據直觀地反映了市場問題:2022年至2025年8月,該平臺共收到涉及二手房交易的投訴4000余條,涉及金額超過5億元,其中中介費不透明、定金糾紛、退款難等問題尤為突出。這些數據背后,是一個個被“表演經濟學”傷害的消費者,也是市場對透明交易的迫切呼喚。
當房產交易淪為中介的“表演舞臺”,受損的不僅是正常的市場秩序,更是公眾對資產安全的根本信任。二手房市場的健康發展,不需要“表演經濟學”,那些精于算計、擅長表演的“小聰明”,只會讓市場走向歧途。市場真正需要的,是全方位的透明化:透明的成交價、透明的交易流程、透明的收費標準。唯有打破信息壁壘,構建公開、公平、公正的交易環境,才能驅散“表演經濟學”的陰霾,讓二手房市場回歸本質,重新贏得公眾信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