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9-16 18:19:27
機械式立體車庫曾被視作緩解城市車位緊張的“靈丹”,但現實使用率低。記者調查發現,廣州、深圳等地立體車庫空位多,全國立體車庫實際使用率不足62%,部分空置率達45%。相關上市公司業務收入也大幅下滑。立體車庫存在車位尺寸小、運營維護難、取車效率低等問題。不過也有成功案例,如深圳廈村車庫,但面臨回報周期長等問題。
每經記者|吳澤鵬 王晶 每經編輯|文多
廣州珠江新城是核心商務區,但即使是工作日,某辦公樓地下車庫的機械車庫也并未使用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吳澤鵬 攝
在2米寬的機械式立體車庫(以下簡稱機械車庫或立體車庫)面前,有著十余年駕齡的王力費勁地操縱著他那部1.96米寬的SUV,怎么看都像一名新手。前后騰挪、左右移動、調整車尾??一番掙扎后,王力還是放棄了把車停上機械車庫的計劃。為了避免輪轂被剮蹭,他決定尋找下一個停車場,哪怕為此要多走上一段路。
王力的這段停車插曲,也是當下不少車主的困擾——開車容易停車難,機械車位停起來“比考駕照還難”。
過去多年,我國城市用地緊缺,而普通的平面停車場占地面積大,用地成本高,在用地集約化的背景下,機械式停車設備優勢明顯。這種立體式車庫曾被寄望為緩解車位緊張的“靈丹妙藥”,國家層面也制定了大量的政策鼓勵和支持。
但設計缺陷、存取耗時導致的不良體驗感,讓機械車庫陷入尷尬。記者在廣州、深圳的多個機械車庫內發現,與平面車位被停滿相比,這些機械車庫內很容易找到空位。在廣州的核心商業地段,一個平面車位月租費1800元,一個機械車庫車位只需1200元。
資本市場上,機械車庫的故事已有些講不動了。五洋自控(SZ300420,股價4.19元,市值46.78億元)的立體車庫及安裝服務收入由2020年的超10億元下降至2024年的5.5億元,三浦股份(NQ838357)的機械車庫相關銷售收入在2022年約為1.6億元,2024年則降至8127萬元。
一個普通工作日的下午4時許,廣州大道中的某公共停車場內,地面車位已被停滿,但4層的機械車庫中卻仍有大量空位。記者粗略統計,合計39個車位上零散停著不足15輛車。
下午4時許,廣州大道中的一處機械車庫,附近平面車庫已停滿時,這里還有不少空位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吳澤鵬 攝
停車難幾乎成了全國城市居民的共同煩惱,一度被視為“解題利器”“鬧市停車神器”的機械車庫,現實表現卻并不理想。上述停車場并非個例,記者在廣州、深圳兩地核心商圈的多個機械車庫里看到,當平面車位已經停滿時,在機械車庫中卻很容易找到空位。
廣州金穗路一機械車庫管理員透露的兩個細節頗為有趣。
“有得選時,(司機)都會選地面車位,沒辦法了才進機械車庫。”據其介紹,地處鬧市的這里,地面車位月租費用是1800元/月,但機械車庫車位只能租到1200元/月。
有報告顯示,截至2025年初,全國已建成機械車庫超1.2萬個,提供車位逾千萬個,但實際使用率不足62%,部分區域空置率高達45%。機械車庫“吃灰”,資本市場上,有相關業務的上市公司、掛牌公司,日子似乎也不好過。
有“中國立體車庫第一股”之稱的三浦股份,業務主要圍繞機械停車設備進行。除了機械停車設備、智慧停車設備的銷售及租賃外,公司還通過維修保養服務、路邊智慧停車業務實現收入。
據Choice數據,三浦股份在2022年至2024年出現收入連續下滑,這三年營業總收入分別為1.80億元、1.34億元和1.2億元。若只看立體車庫的數據,記者統計發現,三浦股份在2022年至2024年分別收入1.60億元、1.14億元和8127.16萬元。
圖片來源:Choice數據截圖
與三浦股份不同,上市公司五洋自控的產品線更豐富,在機械車庫領域,其銷售規模也比三浦股份大得多。
Choice數據顯示,過去十年,五洋自控的營業收入經歷了過山車式的波動,從2020年起業務收入進入下滑通道,當年營業總收入16.3億元,至2024年下滑到10.1億元。記者查詢還發現,2020年至2024年,五洋自控的立體車庫及安裝服務分別收入10.04億元、7.92億元、7.88億元、7.72億元和5.53億元。
圖片來源:Choice數據截圖
相比起來,另一上市公司東杰智能(SZ300486,股價23.11元,市值105.3億元)的立體車庫相關業務體量不大。2024年年報顯示,公司的智能立體停車系統收入406.24萬元,同比增加了44.29%,僅占營業收入的0.5%。2024年,該業務雖然實現同比增長,但幾百萬元的收入,與前些年相比已大幅降低。和前述兩家企業一樣,東杰智能的智能立體停車系統業務收入已經歷了一輪下滑:2021年該業務營收為1.5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為11.57%;2022年降至7761.41萬元,占比為6.79%;2023年進一步萎縮至281.54萬元,占比僅0.32%。
與高峰期相比,上述三家企業2024年的立體車庫收入已明顯下滑,幅度上少則接近減半,多則只剩“零頭”。
記者曾就立體車庫業務嘗試采訪上述三家企業,但均未能得到詳細回復。“我們不接受采訪,暫時不太想。”三浦股份相關人士說道。
機械車庫的核心原理是通過多層鐵板、鏈條與軌道組成的機械結構,借助升降、橫移技術,將平面停車擴展為立體停車,由此大幅提升空間利用率。但實際使用中,旨在提供更多車位的設備,為何又成了司機吐槽的對象?
首先是傳統的機械車庫車位尺寸過小。“最多也就2米左右,現在的車有幾部能停進去?別說SUV了,新能源車動不動就2米車寬,只能說,理論上可以停。”回憶起僅有的幾次機械停車經歷,王力滿是無奈。
據了解,相較普通車位2.5米的標準寬度,機械車位寬度往往只有2.0米左右,加上托盤邊梁和鋼結構的擠占,可用寬度進一步縮減。緊湊型轎車勉強可以“擠進去”,但對于SUV、MPV以及近年來不斷“變寬”的新能源車型,饒是“老司機”也得小心翼翼,稍有不慎就可能刮蹭輪轂或后視鏡。
例如,前述廣州大道中的某機械車庫就在顯眼位置作出提示——限寬2米,限重2.35噸。而位于珠江新城華夏路的一座機械車庫,因為本身是基于地面車位加建而來,更是小得僅能容納寬度1.85米以下的車,同時要求車重在2噸以內。
記者還了解到,有些小區內建設的機械車庫,在初始設計階段便沒有考慮真實的停車需求,企業只是為了滿足配建指標而在有限空間內建設更多車位,其結果只能是犧牲寬度。
其次是運營與維護難題。平面車位幾乎沒有設備維護一說,但機械式停車設備屬于特種設備,需配備專人操作并定期維護。記者走訪中了解到,停車場管理員一般只負責機械車庫日常升降操作,但這類車庫還需要定期維護,由運營公司派專員進行作業。
記者以小區物業工作人員的身份,咨詢了多位機械車庫建設商。一位賣家明確表示,其所在公司僅銷售設備,不承接后期運營服務,并稱目前專門服務小區機械車庫的企業非常少,“基本上沒人做”。另一位賣家則介紹:“我們的設備支持無人值守,無需額外配置管理人員,但每個月需要進行定期保養,平均每個車位的月保養費用約50元。”
再者是取車效率低下。不同于平面車位,機械車位在使用時需要機械動作完成存取。若是多層結構,取車過程往往需要等待設備運行完成。記者走訪多個機械車庫后統計發現,機械車庫取車時,哪怕車只是被擺在二層,車主的等待時長也需要1分鐘左右,這還是在前面沒人排隊取車的情況下。
若設備出現故障,取車體驗更是大打折扣。一位把車停在某醫院內機械車庫的車主就在社交平臺上抱怨:“機器壞了取不了車,等了兩個半小時。”
也有部分車主對機械車庫存在一點“不信任感”,記者搜索發現,多個城市均出現過車輛從機械車庫高層車位上掉落的案例。今年4月,云南昆明一名車主的寶馬轎車從車庫5層墜落至地面,相關報道介紹,涉事停車庫已運營十余年,此前也曾發生類似事故。
“公司一直非常重視產品安全相關的技術投入,擁有相關專利技術。”對于上述“不信任感”,五洋自控方面如是解釋。
當然,并非所有的機械車庫都是“積灰”狀態。在深圳市龍崗區南灣街道的廈村,記者見到了一個停滿車的機械車庫(如圖)。
廈村轄區總面積約1.7平方公里,總人口3萬余人,這里街道狹窄,兩車相遇時常常要小心翼翼地挪動才能勉強錯車,晚歸的車主更是常為“車位難尋”發愁。為了破解停車困局,廈村斥資約1100萬元,引入三浦股份的立體車庫,并于今年5月正式啟用,該車庫共6層高、可停放約110輛車。
與人們印象中又窄又局促的機械車庫不同,這座車庫是“升級版”,不僅空間更寬敞,還專門針對新能源汽車尺寸較寬、較重的特點進行了改善。
“可通過刷卡、點擊屏幕或手機操作等方式存取車,一次可同時存取4輛車——(這樣)提升了停車效率。112個車位相當于傳統停車場的3倍容量,土地利用率提升500%??”廈村社區相關負責人介紹。
“每天下午五六點鐘這里就停滿了,但如果僅靠收(停車)費來回本,要十多年。”車庫安保人員對記者說道。除了車庫成本外,由于配備了24小時三班倒的安保人員值守,日常運營成本也不低。
這也意味著,解決了“不好停”的問題后,機械車庫業務在實際推廣中還面臨回報周期長、運營成本高等現實瓶頸。以深圳廈村的機械車庫為例,新增112個車位的投資達1100萬元,不計算運營成本,單個車位的建設成本也接近10萬元。
不過,建設成本也在隨技術發展下降。據一名機械車庫建設商介紹,該公司產品與傳統機械車位不同:首先,采用無邊框設計,車輛可直接駛入,??扛憬荩煌瑫r,寬度也達到2.2米,承重能力為2.5噸,可滿足新能源汽車的停放需求。他還強調,若層高能達到3.6米可建設兩層機械車庫,單個車位成本需2萬余元,這樣的成本要比廈村案例低得多。
據中國城市公共交通協會城市停車分會分析,我國大城市的小汽車與停車位比例約為1:0.8,中小城市約為1:0.5,明顯低于發達國家的1:1.3,停車位缺口巨大,且未來停車需求將持續上升。以1:0.8的比例計算,全國停車位缺口保守估計也超過了8000萬個。
因此,在廈村黨群部門的相關人員看來,在當地建設機械車庫,更像是一項“民生工程”。
但對于機械車庫的建設者、運營者而言,市場缺口仍擺在那兒。如何做到讓機械車庫“改善居民停車難題”的同時兼備收益潛力,仍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