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9-12 18:04:40
近日,理想汽車推送OTA8.0版本車機系統,輔助駕駛等迎來升級。其中,自研的VLA司機大模型向理想MEGA和理想L系列AD Max車型全量推送,但李想坦言推送的是“殘血版”。該模型能看得懂道路、聽得懂指揮、記得住習慣。清華大學顏宏偉等專家認為,VLA模型優勢在于一體化及更強泛化性。專家表示,VLA與世界模型不矛盾,輔助駕駛技術架構未來2-3年還將迭代。
每經記者|孫磊 每經編輯|裴健如
“理想汽車的輔助駕駛和智能座艙,從‘局部領先’進入‘全面領先’。”在理想汽車于近日推送OTA8.0版本車機系統后,理想汽車董事長李想在社交媒體上如此表示。
近日,理想汽車OTA8.0版本車機系統正式開啟推送,輔助駕駛、智能座艙和智能電動迎來升級。其中,理想汽車自研的新一代輔助駕駛技術架構——VLA(Vision-Language-Action Model,視覺語言行動模型)司機大模型向理想MEGA和理想L系列AD Max車型全量推送。
李想表示,VLA司機大模型是理想汽車的第三代輔助駕駛技術(第一代是規則,第二代是端到端,第三代是VLA),而VLA之所以被命名為司機大模型,是因為它“看得懂道路狀況,聽得懂人類指揮,記得住車主習慣”,更像一個真人版的私人司機。
“推送的VLA為‘殘血版’”
在推送VLA司機大模型的同時,李想也坦言,“因為種種原因,今天全量推送的VLA還是‘殘血版’(一個廣受好評的功能暫時沒推)”。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有消息稱,理想汽車的VLA遠程召喚功能被舉報,理想汽車被迫暫停這項功能的推送。
對此,理想汽車方面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自發布VLA輔助駕駛技術架構以來,我們受到了行業及各界的廣泛關注和討論,公司深感責任重大,始終以審慎負責的態度推進各項新功能的上線進程。”
“9月10日開始,VLA司機大模型及相關功能將陸續推送到所有配備AD Max高級輔助駕駛系統的理想L系列和MEGA車型上,各項輔助駕駛功能包括輔助泊車都將得到提升。具體功能我們將依據相關法律法規推送。”理想汽車方面補充道。
在9月11日,李想在社交媒體發文稱,現在網絡上對9月10日開始推送的OTA8.0版本的理想VLA司機大模型出現“殘血版”原因的分析,大多是不實信息。
據理想汽車方面介紹,憑借VLA司機大模型對環境、導航的理解和推理能力,輔助駕駛功能在通過主輔路切換、高架匝道等復雜路口時,選路更加精準。此外,VLA司機大模型具備車速記憶能力,能夠記住用戶在特定道路的車速偏好,用戶只需要通過對話就可以設定車速,未來再次通過該路段時,模型將自動調用記憶并調整為記憶過的車速。
理想汽車方面還表示,VLA泊車則擁有自主尋路、漫游找車位、導航終點靠邊停車等功能,實現任意車位到任意車位的輔助駕駛體驗。
VLA可被視為端到端的“智能增強版”
除理想汽車外,元戎啟行、小鵬汽車等也在VLA領域進行布局。元戎啟行于8月26日正式發布自研VLA大模型,推出名為DeepRoute IO 2.0的新平臺,確定將在5款車型上使用;9月4日,小鵬汽車宣布,小鵬G7 Ultra開啟首次OTA推送,其中就包含融合全場景VLA大模型的導航輔助駕駛功能。多家車企競相布局,正是希望借這一模型之力,打通端到端方案的瓶頸。
值得一提的是,傳統規則與端到端模型都卡在同一道“坎”:一旦遇到訓練集里沒見過的場景,系統就“發懵”,只能事后打補丁。但現實路況千變萬化,沒有辦法在數據中窮舉所有的可能,因此長尾場景一直是自動駕駛最大的挑戰。“VLA能夠更好地解決上述問題。”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助理研究員顏宏偉認為,VLA模型的主要優勢在于模型一體化及更強的泛化性,即應對復雜場景的能力。
據悉,VLA相較端到端具有諸多優勢,可被視為端到端的“智能增強版”。VLA中的V指的是感知,A是執行,中間的L則是語言模型(Language Model)。V負責感知環境,A負責動作執行,中間的L的作用類似于“中臺”,將V的內容,也就是感知的內容轉譯成A執行的規劃和決策。“VLA是多模態大模型驅動的智能體架構,其核心突破在于引入思維鏈,通過語言模型實現對環境理解與決策推理的可解釋性。”顏宏偉說。
元戎啟行CEO周光認為:“VLA模型融合了語言模型,具備強大的思維鏈能力,能擺脫傳統端到端模型的黑盒難題,并將信息串聯、分析,從而推理出因果關系。此外,它天然集成海量知識庫,泛化能力更強,能夠更好地適應復雜多變的真實道路環境。”
理想汽車自動駕駛研發負責人郎咸朋也表示:“(VLA)真正發揮作用的是背后推理的長思維鏈。如果沒有強大的L,再好的V和A都無法發揮出來。這跟人與動物的區別很相似。論視覺能力人比不過鷹,論行動速度比不過獵豹,但人之所以能夠稱霸地球,靠的是強大的認知和理解能力。而這個認知和理解能力就來自于人類特有的語言能力。”
此外,郎咸朋還強調,“L”指代語言學習能力,它并不是簡單地用語言做顯示的文字推理,而是用語言提供的數據學習隱式的邏輯推理。
“當語言模型與輔助駕駛相遇,一切都變得簡單了。盡管VLA模型的表現目前處于持續提升階段,但VLA模型的下限已超過端到端上限,未來會越來越好。”周光還表示。
VLA與世界模型不沖突
有企業重點布局VLA領域,有企業則不認同該技術路徑。比如,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靳玉志就表示:“我們不會走向VLA的路徑。這樣的路徑看似取巧,其實并不是走向真正自動駕駛的路徑。”
“華為更看重WA(世界行為模型),也就是World Action,中間省掉Language這個環節……直接通過Vision這樣的信息輸入控車,而不是把各種各樣的信息轉成語言,再通過語言大模型來控制車。”靳玉志進一步解釋稱,華為乾崑自研的WEWA架構包含云端的世界引擎(WE)與車端的世界行為模型(WA)。其中,WE負責海量數據訓練與場景生成,WA則實現車端的實時環境推理與擬人化決策。
靳玉志提到的這種“世界模型”源自人類對環境的認知機制,指的是AI系統通過感知數據構建一個對物理世界的內部模擬,從而具備預測、推理和生成合理行為鏈的能力。在輔助駕駛中,它不再只是“看見”世界,而是理解世界,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情況,并提前做出決策。例如,它不僅能識別前方有一輛自行車,還能預測它是否會突然變道,從而提前減速或避讓。除華為外,蔚來、商湯等企業也都在此技術路線上進行布局。
需要注意的是,盡管不同企業對于VLA和世界模型兩種技術“各執一詞”,但兩者并不矛盾,VLA路線也結合了部分與駕駛數據相關的世界模型。例如,李想提出VLA可以拆解為預訓練、后訓練和強化學習三個層面。強化學習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在世界模型里閉環學習,引入舒適度、碰撞、交通規則等規則來打磨、反饋,讓VLA比人類開得更好。
此外,世界模型雖然更強調“海量使用云端模擬的數據、來讓大模型‘理解’世界而學會駕駛”,但其最底層的世界模型仍需要Transformer技術驅動,而Transformer是VLA的底層骨干網絡。華為此前在和浙大、港科大的相關科研成果中,多次提到這一點。
“我了解大部分公司兩種技術都用。世界模型和VLA模型不是一個維度的東西,而是交錯的。我可以有訓練,比如說基于各種復雜輸入的事件模型的理念,所以這兩個東西不矛盾、不沖突。”小馬智行CTO樓天城表示,“我認為想要做百輛無人車以上,世界模型最關鍵。對其他公司(而言),可能做VLA模型賣車最關鍵。大家選擇不同的路線是因為目標不同。”
對于輔助駕駛底層技術的演進,千里科技董事長印奇認為,智駕行業在3年內將迎來技術收斂。長安汽車智能駕駛高級總工程師則表示,在未來2~3年內,輔助駕駛的技術架構還將迎來1至2輪迭代,到2028年有望收斂至相對穩定的狀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