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农村av,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精品久久www,精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国产精品一区在线免费观看,超碰色偷偷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國家文物局答每經問:將推進“三星堆-金沙遺址”等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每日經濟新聞 2025-09-11 21:24:33

每經記者|石雨昕    每經編輯|陳 旭    

9月10日,國新辦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時期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

今年7月,北京中軸線、西夏陵申遺成功,這也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在加強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方面,國家文物局推出了哪些舉措?“十五五”期間還有哪些考慮?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解冰在發布會現場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上述提問時表示,“十五五”期間,文物部門將重點推進“景德鎮手工瓷業遺存”“三星堆-金沙遺址”等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實施一批世界文化遺產研究型保護展示項目,推出一批考古發掘、保護修繕、歷史研究成果,提升世界文化遺產整體性、系統性保護水平。

加強申遺工作統籌謀劃

“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是人類文明發展和自然演進的重要成果,也是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載體。”解冰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問時表示,“十四五”期間,文物部門嚴格遵循“有利于突出中華文明歷史文化的價值、有利于體現中華民族精神追求、有利于向世人展示一個全面真實的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的工作要求,持續推動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和保護管理取得新的突破。

“十四五”時期,我國世界文化遺產申報成果豐碩,“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西夏陵”等四項文化遺產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目前,我國擁有世界遺產60項,其中世界文化遺產41項、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4項。“景德鎮手工瓷業遺存”“三星堆-金沙遺址”“江南水鄉古鎮”“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工作正在穩步推進。國家文物局將加強申遺工作統籌謀劃,整體更新《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持續優化工作布局。

與此同時,我國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系統推進,理順了樂山大佛、都江堰-青城山、龍門石窟、西夏陵、大足石刻、武當山古建筑群管理體制,強化遺產保護管理機構職能與保護能力。實施了故宮、莫高窟、長城、大運河、絲綢之路等一批保護展示項目,持續改善保護狀況,提升闡釋展示水平。

此外,文物部門開展遺產保護管理狀況專題調研,召開全國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會議和大運河、長城保護專題會議,啟動了“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提升專項行動”。陸續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了10項保護狀況報告,均順利獲得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通過,長城、大運河保護管理獲高度贊譽。

全國備案博物館7046家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橋梁。”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喬云飛表示,“十四五”期間,國家文物局會同相關部門加強頂層設計,出臺了關于博物館展陳展覽、公眾教育、開放服務等一系列改革發展政策文件,為博物館建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截至2024年底,全國備案博物館7046家,其中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1660家,基本建立起類型豐富、主體多元、普惠均等的現代博物館體系,我國博物館事業實現蓬勃發展。

在藏品征集和文物保護方面,全國博物館新增藏品889.2萬件/套,各地公布館藏一級文物名錄,摸清全國館藏一級文物家底。實施了西藏布達拉宮貝葉經、孔府檔案等一批重點文物保護修復項目和珍貴瀕危、材質脆弱的館藏文物保護修復工作,有效保護國家珍貴文化遺產。

在傳播文化、服務公眾方面,“十四五”期間,中央累計投入免費開放補助資金超150億元,接待觀眾超41億人次,連年組織“博物館里過大年”等活動,積極推進博物館數字化建設,豐富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有力保障人民群眾文化權益。

在促進交流、增進對話方面,舉辦文物進出境展覽和交流活動300余場,推出“秦漢文明展”“絲綢之路”等文物外展知名品牌,引進“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等重磅文物進境展覽,有力發揮文物資源獨特魅力,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喬云飛表示,近年來,“博物館熱”持續升溫,特別是在節假日,一些熱門館“一票難求”。通過調研發現,少部分博物館優質藏品展品集中、需求集聚,導致供不應求,這是“供給側”普遍規律。

對此,國家文物局積極指導各地文物部門和熱門博物館采取一系列有效舉措。一方面增強供給能力,通過大館帶小館,巡展、借展、聯合辦展、“云展覽”等方式,把更多優質文化資源送到基層;另一方面提升服務質效,科學實施預約機制,豐富優質文博內容,優化參觀線路,提升公眾參觀體驗。特別是在寒暑假和節假日,進一步統籌安全和需求,通過調整單日預約量、取消閉館日、延長開放時間等方式主動應對,最大限度滿足爆發式激增需求。

下一步,文物部門還將加強博物館建設科學規劃,注重優質資源統籌和組織調度,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優化布局,發揮央屬大館、省級博物館和重點專題博物館輻射引領作用,持續提升基層中小博物館發展水平,推動各級各類博物館差異化、特色化發展,構建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公眾美好生活需求相契合的博物館“生活圈”,讓博物館這所大學校綻放新光彩。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博物館 文物 文化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