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8-21 18:17:09
“痛金”正在年輕消費者間流行,2025年以來,多款黃金“谷子”產品單價被炒至當日金價的近2倍,一時供不應求。
每經編輯|何小桃
“痛金”正在年輕消費者間流行,2025年以來,多款黃金“谷子”產品單價被炒至當日金價的近2倍,一時供不應求。
痛金一詞中的“痛”,源自日本御宅族文化,指在物品上添加動漫元素,以公開表達喜好;如今,痛金正被部分年輕人視為“最保值谷子”。
“痛金”大受年輕人追捧
部分克價高達2800元/克
網絡社交平臺上,“痛金”相關話題瀏覽量已突破225萬。據電商平臺珠寶行業數據,過去一年IP黃金類商品成交同比增長294%,今年4月,有電商平臺甚至專門為“IP黃金”設立了獨立類目。在黃金消費整體疲軟的行業環境下,這類二次元聯名黃金,正成為多家金飾品牌的增長點。
在8月上海的某漫展上,一位二次元游戲愛好者攜帶著身價上萬的“金鈔痛包”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在社交平臺上,多條相關帖子獲得超7萬點贊。
黃金“痛包”。圖源:受訪者
據九派新聞報道,8月18日,上述游戲玩家告訴記者,“當時關注到喜歡的IP推出了金鈔,我就在北京、上海一家家線下門店去找,很多店都沒貨售罄了,最后跑了很多家才買到這些。”
該款克重為1g、原價899元一張的金鈔,目前在二手平臺上已被炒至近1600元,相比原價幾乎翻倍,仍有上百名用戶標記“想要”。
上述玩家告訴記者,以前只購買過黃金飾品送給長輩,這次為自己購買金鈔主要是出于對IP和角色的喜愛,而且金鈔比其他谷子更精致,還有保值的附加屬性。
另一款由黃金品牌與二次元IP聯名的金飾套裝,近日也在二手平臺被炒至1.66萬元,吸引上萬人瀏覽及點擊想要;該賣家告訴記者,全套產品克重約11克。以此估算,單價也達到1509元/克。
此前,某黃金飾品品牌發布單價高達8萬的《機動戰士高達 SEED》純黃金系列藏品,迅速售罄;與《圣斗士星矢》聯名的轉運珠也在上市兩周內售罄。
另一珠寶品牌推出與《Chiikawa》聯名金章掛件單價高達2800元/克——達到當日金價的2.76倍。
隨著金價迅速飆升,已有玩家收藏的“痛金”升值收益超12萬。一位收藏者告訴記者,2024年7月某珠寶品牌推出的1000克黃金“高達”藏品,原價88萬元,按現在的金飾均價,身價已經超過100萬元,加上它“全球限量10件”的收藏價值,實際升值得要更多。
黃金“谷子”成00后保值新選擇
除了“痛金”大熱,珠寶品牌與動漫IP聯名的小飾品也大受歡迎。在金店里,我們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
對此,年輕消費者給出的原因是:“單價不高能接受、DIY個性空間大,給自己情緒價值足”等等。
據廣州日報報道,記者留意到,黃金首飾品牌紛紛推出各式各樣的足金聯名動漫IP產品,被年輕消費者稱為“黃金谷子”。時尚業內人士分析,年輕人在保值和熱愛中發現新“愛好”——入手“黃金谷子”并發揮創意DIY飾品,這為消費市場注入新活力。
“既讓我開心又能保值,當然買!”來自佛山的小君又入手一條手鏈,手鏈是編織手繩,當中有一顆聯名卡通足金金珠,讓小君覺得快樂滿滿。“閨蜜跟我買了同款,我們平常與電子手表疊戴,特別好看!”小君笑稱,到冬季更換卡其色的手繩,就有一條“全新”手鏈。
“我把去年買入的Hello Kitty足金吊墜找出來,與小金飾組合,DIY一條新項鏈。”廣州消費者婷婷告訴記者,傳統“買金”一般會在特殊節慶或紀念日,但近來越來越多黃金首飾品牌推出潮玩IP設計款,讓人“心癢”。“畢竟金價一直漲,只需入手少許新款,與舊款DIY搭配,是性價比高的選擇。”婷婷說。
記者走訪本地商圈時發現,像小君、婷婷這樣的消費者還有很多。黃金首飾業內資深人士透露,如果不是某個潮玩IP的資深級粉絲,基本不太會入手“黃金谷子”,但此類消費者一旦“入坑”,黏度極高。該資深人士指出,黃金首飾本身消費決策成本高,相比起潮玩IP的一般周邊產品來說,需要更多的價值感和獨特性才能夠吸引消費者。
這一趨勢背后,是年輕人“消費式儲蓄”的心理轉變。“黃金谷子”、金豆等投資品兼具流動性與情感價值,成為“00后”保值的新選擇。
黃金搭上動漫IP
為何大受年輕人追捧?
黃金搭上動漫IP,產品為何溢價較高?這與年輕消費群體的崛起緊密關聯。
網友評論:原來還能這么玩
對此,一位“痛金”定制中小商家告訴記者,“痛金”具有情感投射與社交貨幣的屬性,IP帶來的情感連接讓年輕人愿意支付溢價,而且黃金比紙片和鐵徽章更不容易損壞生銹。“不過,以前有幾款被搶購的聯名“痛金”在熱度過去后又回歸了原價,消費者在二手市場高價收購時,還需謹慎。”
事實上,黃金作為兼具金融屬性和商品屬性的特殊品類,在中國消費市場始終占據重要地位。如今,年輕人的“入局”,率先為“谷子”創造了一條“黃金賽道”。消費者更關注黃金作為飾品的價值,同時設計還滿足功能性、場景化、情緒滿足等屬性。未來,如何深入挖掘年輕消費者的需求,是黃金品牌轉型和業績增長的關鍵。
編輯|何小桃 蓋源源
校對|段煉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九派新聞、廣州日報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