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3 15:54:26
8月13日,A股市場全天震蕩走高,滬指突破去年10月8日高點,創近4年新高,深成指、創業板指也創年內新高,全天成交額達2.15萬億元。板塊方面,有色金屬、PEEK材料等板塊漲幅居前,煤炭、銀行等板塊跌幅居前。有觀點認為A股仍有較大上漲空間,但也存在短期震蕩回調的可能。多家券商定義A股市場為“牛市”,預期可能因美元降息周期開啟而強化。投資者需注意板塊輪動和8月利好因素有限,建議日內短多為主,后續急跌則是重新入場做多的機會。
每經記者|肖芮冬 每經編輯|彭水萍
8月13日,市場全天震蕩走高,滬指突破去年10月8日高點,創近4年新高。截至收盤,滬指漲0.48%,深成指漲1.76%,創業板指漲3.62%。
板塊方面,有色金屬、PEEK材料、CPO、光刻機等板塊漲幅居前;煤炭、銀行、港口、物流等板塊跌幅居前。
個股漲多跌少,全市場超2700只個股上漲。滬深兩市全天成交額達2.15萬億元,較上個交易日放量2694億,時隔114個交易日重回2萬億上方。
經過本周前兩天的醞釀,今天滬指比較輕易地突破了去年10月8日的前高(3674.4點),創三年半多來新高(3683.46點)。
開盤3668.66點,盤中最高3688.63點——都是極具美感的數字組合。
深證成指、創業板指等也紛紛創出年內新高,全市場成交額站上了2萬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指數在完成收復前高的“使命”后,市場情緒一度震蕩,但受益于量能放大,很快得到提振。數據顯示,早盤上漲家數一度不足2000家,后續轉為與下跌家數大致持平。
站在今天這個“里程碑”之上,展望后市,A股接下來會去向何方呢?
有觀點認為,一方面,“慢牛”才開始沒多久,如果相信“這次不一樣”,那么當下市場仍有較大上漲空間;
另一方面,不可否認的是,從月K來看,滬指在3700點上下仍有較為密集的壓力區(主要形成于2021年),加上本周即將進入后半段行情(資金有獲利離場需求),短期仍有可能出現震蕩回調。
與昨日盤面相似,今天大金融板塊仍然是帶動指數走強的主力,不同點在于銀行板塊出現回調,而作為“牛市旗手”的券商迎來放量突破。國盛金控連續兩日漲停,長城證券直線封板。
東莞證券指出,滬指近期連創新高,市場做多情緒活躍,大盤仍有向上動能,建議超配金融等行業。
7月政治局會議強調“增強國內資本市場的吸引力和包容性,鞏固資本市場回穩向好勢頭”,疊加短期政策端以“持續發力”用好存量政策為主,但也保留了“適時加力”的空間,有利于非銀金融及證券行業的發展。此外,2025年7月A股新開戶196萬戶,同比、環比均顯著增長,同比增長71%,遠超去年同期水平,顯示市場參與度提升,為證券行業帶來增量業務機會。國內穩增長大方向明確,金融板塊有望受益于政策支持及市場回暖。
其他板塊中,軍工、AI算力產業鏈、醫療服務、人形機器人等方向也有不錯表現。尤其是創業板的“新中勝”三劍客(新易盛、中際旭創、勝宏科技)紛紛大漲,與同為權重股的寧德時代、東方財富等合力推動創業板指單日漲超3%。
考慮到它們都是近期大家比較熟知的題材了,本文不再贅述上漲邏輯。
據報道,目前,A股市場已經被多家券商定義為“牛市”,而且隨著美元降息周期的開啟,這種預期可能還會強化。
國金證券表示,本輪行情是流動性寬松與政策預期共振的結果,情緒改善來自外部環境的積極變化。本輪行情由投資者情緒升溫與外資回流主導,險資提供長期支撐。
東吳證券指出,本輪行情表現出流動性驅動的特征,ETF、散戶、杠桿資金均積極入市,呈現“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景象。但與2015年不同,當前政策層面對資本市場的呵護力度不斷加大,通過完善制度建設、引導長期資金入市等措施,有望為本輪行情奠定堅實基礎。
信達期貨認為,綜合來看,近期股指在猶豫中上漲,技術面壓力雖持續增強,但實際回踩幅度遠不及預期,代表短期市場情緒仍是偏強。本周,預計這種強勢狀態還有延續的慣性,但要突破當前震蕩市格局,還需等待新一輪宏觀層面的支撐。
(注:如文章開頭所說的,滬指3700點附近仍是一個“坎”)
其一,當前板塊輪動的特征依然顯著,上周國防軍工概念爆發,而“反內卷”方向有所熄火,在缺乏業績兌現的搶跑行情中,投資者需重視前高壓力。
其二,8月利好因素預計有限,其中包括政治局會議落地后的政策真空期,以及企業半年報密集發布帶來的預期下修風險。
“我們認為,股指大方向看漲已是市場主旋律,但短期需注意單邊做多的安全墊有所壓縮,8月仍有階段性的回踩預期,建議日內短多為主,后續若遇急跌則是重新入場做多的機會。”
國金證券則稱,后市A股和H股行情的持續性,取決于居民理財搬家進度和弱美元釋放的全球流動性。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1298090733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