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7-23 08:09:40
7月21日,叮咚買菜在上海舉辦供應鏈生態峰會,創始人兼CEO梁昌霖發布“4G”戰略,即“好用戶、好商品、好服務、好心智”。他表示,叮咚買菜將放棄低價策略,專注高品質和差異化商品,用商品和生態思維取代流量和平臺思維。梁昌霖還提及“一寸窄,一公里深”策略,強調深耕供應鏈。
每經記者|陳婷 每經編輯|董興生
梁昌霖不想跟著“卷”。
7月21日,叮咚買菜在上海舉辦了一場供應鏈生態峰會。會上,鮮少公開露面的叮咚買菜創始人兼CEO(首席執行官)梁昌霖正式對外發布了“4G”戰略,提出將“好用戶、好商品、好服務、好心智”作為公司當下發展的核心戰略。
這一最新戰略背后,或是梁昌霖做出的一次關鍵抉擇。
在演講中,他表示,叮咚買菜把“好用戶、好商品”總結成兩句話,即“不做所有人的75分,只做少數人的120分”。他公開表態稱:“我們放棄了今天大家競爭的低價策略、低價商品,(放棄)去搶最大的用戶,我們只做少數人的120分。”
梁昌霖 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早在今年初,叮咚買菜內部便開始執行“4G”戰略,并在公司內部推動一系列調整,重點開發高品質和差異化的商品。
與此同時,梁昌霖還表示,叮咚買菜會用商品和生態思維,取代主流的流量和平臺思維,專注于生鮮、食品賽道,深耕供應鏈全鏈路。
當前階段,無論是在生鮮電商還是即時零售賽道,叮咚買菜都面對著不少競爭對手。在巨頭都得拼盡全力廝殺的競爭環境下,叮咚買菜已經拿出了自己的應對方案。通過深耕供應鏈,叮咚買菜能建立起更深的護城河嗎?
從梁昌霖的表態可以看出,在發展路徑上,叮咚買菜想要區別于市場上以價格和補貼來吸引消費者的打法,走差異化競爭的路線。
在演講中,梁昌霖還分享了關于“一寸窄,一公里深”策略的思考。
他提及,一般的零售或電商公司可能投幾百億元去搶用戶群體,供應鏈做得很淺。而“一寸窄,一公里深”的公司則深耕供應鏈,建立生態。他認為,奉行這一策略的公司,是商品思維、生態思維。
“我們從商品出發,全公司都要為商品服務,要建立好的生態,開發好的商品。”梁昌霖說。
在具體行動上,記者了解到,叮咚買菜內部已經自上而下地解構了原有的商品開發中心,改為10個獨立的事業部,將商品開發、運營、品控等核心部門組織在一起,由公司10位核心高管分別牽頭帶隊,為事業部負責。
此外,叮咚買菜對App也進行了調整,首頁新增“品質之愛”專區,并上線“AI飲食管家”、AI大模型搜索等新功能。據了解,“品質之愛”專區設置了7大板塊:尋味中國、有機匯、低GI(血糖生成指數)、寶媽嚴選、配料干凈、減脂、澳洲直達。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陳婷 攝
值得一提的是,梁昌霖還提及,今年叮咚買菜招聘了500個咚力生(管培生),“我們希望可以多一些新鮮血液,帶動更多變化”。
就“好商品”建設的具體進展,叮咚買菜方面表示,在過去半年內,叮咚買菜內部已經汰換掉超4000支平庸的商品,目前好商品的SKU(最小存貨單位)占比已經達到40%。當前,叮咚買菜正計劃開發全品類、全場景的低GI商品。
就叮咚買菜當下的戰略重心,上海財經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博導崔麗麗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履約能力相近的情況下,考驗的便是供應鏈的差異化和獨特性。“叮咚買菜的前置倉要求比即時零售高,覆蓋面沒有即時零售廣,若想要具備優勢,就要在商品上做出特色。”
艾媒咨詢CEO兼首席分析師張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叮咚買菜面臨著來自本地生活品牌的激烈競爭,當前生鮮行業也在“多、快、好、省”的補貼戰之中,與具備流量和資金優勢的大平臺抗爭并不具備優勢。他認為,在此背景下,為了避免同質化競爭,叮咚買菜聚焦自身優勢,能找到一定機會。
“隨著消費者對食材的要求越來越高,對食品的健康安全屬性尤為關注,叮咚買菜以商品為核心,我認為是一個順勢而為的動作。”張毅說。
從業績表現來看,叮咚買菜已經走出了“生存焦慮”。
叮咚買菜5月16日發布的第一季度業績報告顯示,該季度,叮咚買菜實現GMV(商品交易總額)59.6億元,同比增長7.9%;實現營收54.8億元,同比增長9.1%,且已連續5個季度保持正增長。
截至這一季度,叮咚買菜已連續10個季度實現Non-GAAP(非通用會計準則)標準下的盈利,并且連續5個季度實現GAAP(公認會計準則)標準下的盈利。
在江浙滬這一業務核心區域,一季度,叮咚買菜上海區域GMV同比增長5.0%,浙江區域和江蘇區域GMV同比分別增長17.8%和13.9%,其中所有城市都實現了同比正增長。廣深區域的惠州和佛山也實現了同比40%以上的增長。
此外,截至一季度末,叮咚買菜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短期受限資金和短期投資的余額為42.9億元。
在此背景下,叮咚買菜或許需要考慮“規模如何做大”這一問題。
從梁昌霖的表態可以發現,“一寸窄,一公里深”就是他給出的解決方案。相較于重投入爭地盤爭用戶,叮咚買菜選擇專注生鮮、食品賽道,深耕供應鏈全鏈路。
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不過,當前,阿里、美團以及京東等企業都在對即時零售進行加碼,這場市場爭奪戰還將持續下去。長期來看,選擇深耕供應鏈的叮咚買菜能抵擋住巨頭企業的進攻嗎?
對此,百聯咨詢創始人莊帥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除了美團旗下的小象超市可以對標叮咚買菜外,淘寶閃購、美團閃購和京東秒送都是平臺模式。因此,莊帥認為,市場足夠大,足以容納更多的玩家,即時零售平臺之間日益加劇的競爭尚不會對叮咚買菜造成顯著沖擊。
張毅則認為,即時零售的普及對叮咚買菜會形成沖擊,“叮咚買菜本身的盤子相對較小,風險在變大”。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叮咚買菜CFO(首席財務官)兼叮咚谷雨董事長王松表示,叮咚買菜身處的只是即時零售里看起來比較高頻的一個細分領域。
“今天靠‘燒錢’模式快速帶來所謂單量這件事是否可以留下用戶、留下規模?建議再看看。”王松表示,過去8年來,在零售市場上有林林總總的商業模式,“叮咚買菜在前置倉一直蹲著沒走”,正因為有了這樣的定力,沉下心好好做商品,才能有未來。
值得一提的是,當前叮咚買菜正在布局“全球化”發展。梁昌霖透露,在全球化過程中,叮咚買菜沒有完全復制國內的模式,而是將中國的供應鏈能力往全球輸送。
“今天,我們在東南亞、中東、中亞都建立了比較好的基礎,和當地的零售、食品相關企業合作比較深入,業績慢慢做了起來。”梁昌霖說。
據悉,叮咚買菜已經通過李錦記、香港DFI(旗下有惠康超市)等合作伙伴,將供應鏈商品銷售到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還分別與李錦記、香港DFI達成更深層次的戰略合作關系,規劃將更多內地特色生鮮與加工食品上架到更多海內外商超。
“從中國走出去,這個市場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梁昌霖表示,全球生鮮、食品(包括包裝食品在內)“從種子到筷子”過程中的損耗為30%到50%,“如果中間可以解決掉10%,全世界都沒有饑餓問題了”。
創業至今,叮咚買菜從生鮮零售激烈的競爭中廝殺而出,以堅守的前置倉模式在江浙滬零售市場占據了一席之地。時至今日,新一輪“補貼戰”此起彼伏,面對依然激烈的市場競爭,叮咚買菜已經做出了它的抉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