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4 13:05:09
每經評論員 杜宇
金花股份(SH600080,前收盤價:7.26元,市值:27.10億元)7月4日的一紙公告,讓其原實際控制人吳一堅及控股股東金花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關聯方占用資金一事再次成為公眾焦點。公司向西安市公安局經濟犯罪偵查支隊報案,且已收到《受案回執》,正式開啟了對吳一堅涉嫌背信損害上市公司利益案的調查程序。這一事件,不僅是對金花股份過往治理亂象的追責,更是對其未來發展的嚴峻考驗。
此前,吳一堅及原控股股東通過合同形式非經營性占用上市公司資金1.68億元,這一行為不僅招致了陜西監管局的行政處罰,更引發了中小投資者的集體訴訟,累計涉及590起案件,公司賠付金額高達4398.20萬元。如今,訴訟雖已結束,但公司面臨的挑戰卻遠未結束。本次報案系為追究原控股股東及實控人法律責任,挽回投資者訴訟造成的損失。
然而,信任的修復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財務數據顯示,金花股份2025年第一季度營業總收入同比下降7.31%,歸母凈利潤更是同比下降94.93%。業績的下滑與公司治理的亂象不無關聯。在這樣的背景下,公司需以更積極的姿態,直面問題,重塑治理結構。
筆者認為,一方面,公司需進一步強化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與及時性。在案件調查期間,及時、準確地向市場披露進展,不僅能緩解投資者的焦慮,更能彰顯公司治理的決心。另一方面,公司應借此機會,全面審視并完善內部治理機制,從資金管理到內部控制,從制度建設到人員監督,全方位堵住漏洞,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只有這樣,公司才能在資本市場的浪潮中重新站穩腳跟,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金花股份的案例中,監管部門的高效介入,為公司治理亂象敲響了警鐘,同時也向所有上市公司傳遞出明確信號:任何損害投資者利益、破壞市場秩序的行為都將受到嚴肅追究。這不僅有助于修復市場信任,更為資本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筑牢了根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