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江市融媒體中心 2025-06-30 21:26:23
6月的甜城大地,熱潮涌動。6月26日至27日,“萬千氣象看四川?甜美內江行”二季度集中采訪活動走進內江多個鄉村、場鎮,省市媒體記者用鏡頭和筆觸,記錄下內江大力實施農村面貌改善行動、場鎮建設管理提升行動的生動實踐。從威遠縣新店鎮的七星椒廣場到隆昌市響石鎮的龍井生態濕地公園,從內江經開區靖民鎮長安村的宜居院落到東興區高梁鎮的農貿市場,一幅“美鄉優城”的城鄉融合新畫卷在鏡頭下漸次鋪展。
場鎮煥新顏:小切口撬動大民生
場鎮是聯結城市與鄉村的關鍵紐帶。內江以場鎮建設管理服務提升行動為著力點,聚焦民生痛點,推動場鎮面貌與功能實現質的飛躍。
記者采訪新店鎮新和村七星椒活動廣場場鎮提升情況
在威遠縣新店鎮,這個位于威遠與自貢交界的節點場鎮,曾飽受國道兩側車輛違停、道路破損、通行擁堵之苦。如今,行走在改造一新的七星椒街上,彩色壓模混凝土人行道平整延伸,新栽的桂花樹灑下綠蔭,新安裝的盲道磚體現著民生溫度。盤活閑置土地新建的4個停車場,新增350余個車位,讓“停車難”成為歷史。更令人欣喜的是,違停抓拍系統、綜合執法隊伍、網格員樓棟長等多方力量協同發力,一套長效治理機制已然形成。“現在跳廣場舞有地方了,路好走了,心氣也順了!”居民們的感慨道出共同心聲。
威遠縣嚴陵鎮稅務家園小區
威遠縣嚴陵鎮稅務家園小區的蝶變,則是老舊小區“逆生長”的縮影。這個建于1999年的小區,曾經設施老舊、榕樹遮天。如今,目之所及是盛開的紫荊、桂花,新增的停車系統、安防照明設施讓安全感和便利度倍增。居民劉明在此居住了25年,他指著自家擺滿花木的陽臺笑道:“環境亮堂了,電梯裝上了,回家的路更‘香’了。”社區黨委書記葉曉梅介紹,小區正按程序成立管委會,確保改造成果長久惠民。
開在東興區高梁鎮農貿市場的助農直播間
東興區高梁鎮則打出了農貿市場治理的“組合拳”。這個形成于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場鎮,曾因人流車流交織、占道經營嚴重而秩序混亂。高梁鎮創新推出“加個菜、添口酒”活動——群眾在規范入駐的攤販處買菜,即可獲贈雞蛋甚至本地特色酒。活動開展以來,已發放雞蛋1.9萬余枚、白酒千余瓶,市場日均客流量猛增40%,商販銷售額成倍增長。與此同時,利用空閑地塊改造的200余個免費車位極大緩解了停車壓力,90個高清攝像頭構建的場鎮管理指揮調度平臺,讓占道經營無處遁形。“小市場成了服務大民生、激活大經濟的幸福載體。”鎮黨委書記周旋如是說。
鄉村綻新韻:內外兼修塑形鑄魂
內江的鄉村正經歷一場由表及里的深刻變革,產業興、環境美、治理優的宜居圖景處處可見。
隆昌市響石鎮龍井生態濕地公園
隆昌市響石鎮龍井生態濕地公園的崛起堪稱生態治理的典范。誰能想到,這片擁有2公里彩色步道、3800平方米運動廣場、音樂噴泉與水幕電影的“生態會客廳”,前身竟是亂石堆積、淤泥發臭的廢棄水凼?2021年起,響石鎮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啟動治理:填埋深坑、清淤凈水、廣植綠被、投放魚苗。如今,環湖棧道旁水草搖曳,運動廣場上居民悠然,舞臺成為凝聚民心的“文化樞紐”——惠民演出、太極晨練、廣場舞會輪番上演。暮色中,音樂噴泉與蟬鳴蟲唱交織,奏響鄉村振興的夏日交響曲。鎮黨委委員唐源鴻透露,未來還將把廣場旁7畝雜草地變“微菜園”,新建大型農貿市場,讓生態紅利持續釋放。
內江經開區靖民鎮長安村
內江經開區靖民鎮長安村的進階之路,詮釋了“近郊村落”的獨特魅力。這個距城區僅3公里的村莊,通過盤活土地資源,讓600余畝板栗林年產板栗4萬余斤,220畝蒲葵園年售蒲扇30萬把,新引入的黃花種植項目更將撂荒地變成“聚寶盆”。生態治理重塑了村莊顏值:曾經淤塞的壽溪河被拓寬清理,兩岸5400余米騎行道與4000余米徒步道蜿蜒,太極廣場、觀景亭、濕地公園點綴其間。基礎設施同步升級:13公里硬化公路通組達戶,廢棄村小變身“長安書屋”,450平方米休閑廣場舞動著村民的歡愉。黨員示范崗、法治宣傳欄、環保志愿服務隊,讓基層治理充滿溫度,“黨員帶頭干,矛盾少了,村里更和美了!”村民感慨道。
資中縣明心寺鎮宜古寺村鐘家大院
在資中縣明心寺鎮宜古寺村鐘家大院,“花小錢辦大事”的智慧令人贊嘆。拆偏雜房散落的廢舊磚瓦、石頭,被村民巧妙收集,砌成了充滿鄉土氣息的微菜園圍欄和棚舍基礎。房前屋后,利用當地豐富竹資源編制的生態竹柵欄隨風輕響。更可貴的是村民的主動參與:32戶自發籌資修水溝,民主推選“院落管家”,脫貧戶鐘平東擔任公益崗負責日常清掃,家家戶戶參與“衛生費”籌集(在家戶每月2元,外出戶1元)。“以前拆房廢料當垃圾,如今成了寶,院子漂亮了,心也更齊了!”村民鐘小成在菜園里邊勞作邊笑道。市中區永安鎮金馬橋院落同樣探索出長效管護“金鑰匙”——“門前六包”責任制、周末“院落打掃日”、“一元制”衛生費與“積分制”獎勵并行,村民余利后展示著積分卡自豪地說:“攢分換東西是其次,重要的是大家齊心把家園建得更美!”
治理探新路:共建共享激活內生動力
內江在推動“美鄉優城”的實踐中,始終將創新治理機制、激發群眾參與作為固本培元的關鍵,涌現出一批可復制、可持續的基層智慧。
長效管護機制筑牢美麗根基。威遠新店鎮構建起“違停抓拍+道安巡查”管交通、“綜合執法+派出所”管市場、“網格員+樓棟長”管片區的立體網絡,群眾參與場鎮管理的熱情高漲。內江高新區高橋街道在跳墩社區推行“大院長(隊長)+公益性崗位+保潔員+農戶”的管維模式,輔以“積分制”調動積極性,更創新探索“每人每月一元錢”治理模式,資金用于衛生、民生與產業發展,推動管護長效化、日常化。
內江高新區高橋街道跳墩社區
產業發展與治理創新同頻共振。內江高新區高橋街道跳墩社區近50畝油葵基地不僅打造了文旅打卡地,更成為農村面貌改善與產業振興融合的典范。高橋街道深耕“高粱+榨菜”產業、農機合作、農文旅融合,土地流轉超2000畝,“龍頭企業+集體經濟+農戶”的發展路徑日益清晰。高梁鎮農貿市場的“云端助農直播間”成為新引擎——開播不到三天,銷售額破萬元。主播彭曉龍讓農戶的田間鮮貨直抵千家萬戶。“對著手機菜就賣完了,太方便了!”菜農的笑容,是科技賦能鄉村治理的最佳注腳。
市中區永安鎮金馬村
群眾主體地位充分彰顯。從資中縣明心寺鎮宜古寺村鐘家大院村民自發籌資、民主選“管家”,到市中區永安鎮金馬村戶戶參與周末大掃除、主動繳納衛生費;從內江經開區靖民鎮長安村黨員帶頭巡河調解,到隆昌市響石鎮規劃“微菜園”由干部認領供居民采摘,內江始終將“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理念貫穿始終。這些源于實踐、富有生命力的治理模式,讓鄉村和美、場鎮有序的成果真正扎根于民,持續煥發生機。
行走內江,一個個鮮活的實踐深刻印證:內江以“美鄉優城”為筆,飽蘸民生情懷與治理智慧,正奮力在城鄉融合發展的畫卷上,寫下更具質感、更富溫度的“甜美”新篇。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