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6-30 18:08:20
近日,成都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成都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聯合發布《2024年成都互聯網發展狀況報告》。《報告》指出,成都正構筑由“算力、融合設施、數據要素”三位一體的數字經濟新基座。算力方面,成都算力總規模已達8754PFlops,支撐AI產業規模達1079億元。融合設施上,成都建成多個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數據要素方面,成都已開放3.19億條公共數據。
每經記者|石普寧 每經編輯|唐元
當城市鄉村通達“雙千兆”網絡,當AI大模型在超級計算機上加速奔跑,當“沉睡”的公共數據被喚醒并轉化為驅動增長的“活水”,一個城市的經濟版圖正在被重塑。這股力量,源自于一套強大、精密且日益完備的數字基礎設施。
近日,由成都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成都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聯合發布的《2024年成都互聯網發展狀況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系統性地描繪了成都的數字經濟底座。它揭示出,成都正以前沿的戰略布局和扎實的落地成效,構筑起一個由“算力、融合設施、數據要素”三位一體的“新基座”。這個基座不僅是信息流動的管道,更是催生新質生產力、賦能千行百業轉型升級的核心引擎。
如果說人工智能是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那么算力就是驅動其運轉的“心臟”。《報告》指出,作為國家“東數西算”工程的核心節點,成都天府數據中心集群已在超算、智算、通用算力領域全面發力,為這座城市的AI雄心提供了硬核的“物理外掛”。
數據是最好的注腳。截至2024年,成都全市的算力總規模已高達8754PFlops。其中,國家超級計算成都中心的最高運算速度達到10億億次/秒,這為十億級參數的“諦聽”地震波大模型等前沿科研提供了可能。而在智算領域,全市人工智能算力規模達到6889PFlops,支撐起“蓉城·熊貓”動物特征識別基礎模型等海量數據處理應用。
強大的算力支撐,正直接轉化為產業發展的強勁動能。2024年,成都人工智能產業規模達到1079億元,同比增長39%,實現了核心產業規模與相關企業數量的“雙千突破”。
這一飛躍背后,是城市戰略的清晰擘畫與精準落地。從《成都市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的發布,到成都高新區發放1億元算力券與1億元模型券的務實舉措,成都正通過降低企業創新成本、優化產業生態,將頂尖的算力基礎設施高效轉化為企業觸手可及的生產力。
當算力引擎轟鳴,融合基礎設施則如同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網,將數字能力輸送到產業的每一個角落,驅動著一場深刻的“智改數轉”(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
在微網優聯科技(成都)有限公司的5G智慧工廠里,機械臂24小時不停運轉,智能生產設備通過5G信號無縫銜接,每天約有6萬臺網絡通信設備下線。這只是成都制造業升級的一個縮影。《報告》顯示,成都已累計建成283家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獲批成為“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試點城市。一個“標桿引領+全域診斷+政策護航”的“雁陣式”轉型梯隊正在形成。
這背后,是融合基礎設施的堅實后盾。在工業互聯網領域,成都建成國家頂級節點和“星火·鏈網”超級節點,標識累計注冊量高達109.2億條。在車聯網領域,擁有266個實車測試場景和上萬個虛擬測試場景的成都車輛網試驗場,能力國內領先。在物聯網領域,通過建設“智慧蓉城市域物聯感知中心”,已接入超過2380萬個終端,匯聚了120億條物聯數據。
這些看似分散的基礎設施,共同構成了一個協同高效的數字網絡,為制造業的降本增效、新興產業的場景驗證,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礎環境,成為城市產業升級的堅實后盾。
如果說算力是引擎,融合設施是路網,那么數據就是流淌其上的“活水”,是數字經濟時代最核心的生產要素。《報告》揭示,成都正通過市場化改革與制度創新,努力激活這一新要素,為產業發展拓展全新的價值空間。
讓“沉睡”的數據“活起來”,是第一步。自2018年上線以來,成都市公共數據開放平臺已開放3.19億條數據,累計訪問量突破619萬人次。但這僅僅是開始。成都的探索走得更深——構建一個能讓數據安全、合規流通并產生價值的市場。
“蓉數公園”,正是這一探索的標志性產物。作為成都數據要素產業的公共服務空間,它集“數據產品流通、典型場景孵化、產業生態培育”于一體。截至2024年底,“蓉數公園”已聚引261家數據商和服務機構,上架數據產品1050款,賦能二級數據商業務增長超14億元。
這種“管住一級、放活二級”的模式創新,已獲得國家層面的高度認可,成功入選《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案例集》。伴隨《成都市數據條例》這部首個數據領域地方法規的正式施行,一個規則清晰、生態繁榮的數據要素市場正在加速形成,為成都的數字經濟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從支撐國家戰略的算力節點,到賦能工廠車間的工業互聯網,再到孕育創新應用的“蓉數公園”,成都的數字基礎設施與資源體系,正以前沿的布局與扎實的成效,持續釋放對千行百業的乘數效應,為這座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開拓出更廣闊的空間與動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