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2-15 22:23:22
每經特約評論員 盤和林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質量強國建設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筆者認為,《綱要》中的構建高水平質量基礎設施是較為突出的亮點之一。
究竟什么是“質量基礎設施”呢?
質量基礎設施這一表述第一次被提及,是在2005年的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和世界貿易組織發布的《出口戰略創新》文件。之后2006年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和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正式把計量、標準化、合格評定稱為三大支柱。
整個質量基礎設施體系的邏輯結構是這樣的。計量、標準與合格評定三者之間存在緊密的相互聯系,計量是標準和合格評定的基準,是控制質量的基礎,而標準則是計量價值的重要載體,同時標準又是合格評定的依據,合格評定是推進標準落地的手段,也是推動計量水平提升的手段。三者又是質量的支柱,計量是控制質量的基礎,標準是引領質量提升的依據,合格評定則是建立質量信任的手段。
其實早在2020年,我國就已經開始重視質量基礎設施的建設。2020年11月,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關于大力開展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的意見》,旨在通過有機融合計量、標準、認證認可等要素資源,面向企業、產業、區域特別是中小企業提供全鏈條、全方位、全過程質量基礎設施綜合服務。
進一步推進質量基礎設施升級增效工程,目的在于讓我國掌握世界范圍內“高質量標準”的話語權。
俗話說,一流企業做標準,二流企業做品牌,三流企業做產品,我們國家提升在世界產業鏈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同樣要掌握標準,成為標準制定的引導者,標準水平的評判者,標準框架的輸出者,只有掌握標準的話語權,才能在產業內部引領一種“向我看齊”的態勢,提升中國制造和中國創造的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打開中國產品和服務走向世界的渠道,同時還能夠提高中國市場上產品的質量水平,一方面進一步促進國人生活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倒逼國內相關產業的提質增效。
具體而言,筆者認為推進質量基礎設施升級增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其一是要加強質量基礎設施的軟實力。比如在《綱要》中提到的要在質量相關的計量、標準、檢驗、評定等方面的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水平上面下功夫,促進相關技術和理論研究,要敢于在這些基礎性、長期性具有巨大正外溢性的方面加大投入。
其二是要加強質量基礎設施的硬實力。包括建設一批國家級質量標準實驗室,加快質量科研成果轉化,創建一批質量基礎設施集成服務基地,健全質量基礎設施運行機制,推進質量成果向全世界開放共享。
其三是要充分調動社會多元主體的積極性,在質量基礎設施體系中,消費者、服務、公共機構和政府是有機協同的整體,要進一步提升消費者的質量意識和鑒別意識,借助市場選擇機制推進企業升級產業鏈和價值鏈,提高產品和服務水平,從而促進質量基礎設施服務的進一步升級。在這個過程中,政府部門要積極引導包含標準化認可的公共機構,促進形成競爭、公平、開放的市場氛圍,并匹配相關的政策和監管體系,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作者系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