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12-26 17:26:44
無論從空間擴容、產業縱深發展,還是城市能級提升,西安“北跨”都是繞不開的重要命題。
當前復雜環境下,韌性發展代表著社會經濟的顛覆性變化。而隨著頂層設計更新,以及“北跨”發展的實質性推進,作為西安先進制造業集聚區和區域經濟增長極的經開區,正在開啟新一輪發展周期。
進一步來看,“四新戰略”明確而清晰地擘畫了未來發展路線圖,與萬億級工業大走廊隔河相望的高鐵新城應勢而起,以“一核”統領,“二帶”示范,“四片”聚能,塑造西安“都市新中心”,打造活力多元、宜居生態和復合高效的理想之城。
資本更是嗅覺敏銳,且行動迅速,中建、綠地等眾多頭部企業相繼落子,布局總部經濟,一個依托超級交通樞紐的“都市新中心”正在加速崛起。
西安,向來不缺乏關注熱點。
特別是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國家級中心城市、西安都市圈等重要黃金機遇的疊加,西安正處于一個快速成長通道中,不斷聚合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而在西安邁向新的發展格局上,“北跨”一直都是重要一環。
早在2018年,西安便確立了“南控、北跨、西融、東拓、中優”的空間戰略,其中,北跨渭河發展被寄予厚望,并被視作是西安都市圈空間布局的主要拓展方向之一。
在“十四五”規劃關鍵之年,西安頂層設計再度強調“十字方針”戰略,意在提升西安特大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發揮國家中心城市龍頭輻射帶動作用。
其中,“北跨”頗具看點,要求加快實施跨渭河發展,向北拓展產業功能,補齊城市功能和公共服務短板,帶動中心城區功能疏解,加大渭河流域和生態區建設保護力度,提升渭河城市核心段兩岸生態景觀和建設品質。
圖片來源:西安經開
在權威性的規劃引導及城市均衡發展需求下,有著基礎深厚的先進制造業、城市空間潛力巨大的經開區,憑借行政中心和高鐵中心的雙中心區位優勢,以及“一河兩岸”的產業布局,正成為西安“北跨擁河發展”的引領者和主力軍。
與此同時,經開區不斷完善市政配套服務,引進各種產業形態,實現經濟功能與服務功能相映生輝,一個產城融合、宜居宜業宜商的城市新中心在西安加快崛起。
今年,經開區更新政策包,推出“四新戰略”發展行動方案,全面開啟“開放新門戶、科創新引擎、產業新高地、都市新中心”建設新征程,以“一核”統領,“二帶”示范,“四片”聚能,塑造大西安高質量發展的“都市新中心,未來理想城”。
“打造‘都市新中心’將有助于形成新的集聚效應和增長動力,帶動西安‘北跨’發展,助推區域綜合實力提升。”陜西房地產研究會會長王圣學此前曾分析表示。
而當聚光燈打向都市新中心,與萬億級工業大走廊隔河相望,攥著交通樞紐、產業經濟、經開賦能、新加坡團隊規劃等多個籌碼的高鐵新城應勢而起,迎來價值爆發的窗口期。
高鐵新城,顧名思義,是圍繞西安北客站打造的城市新區,是西安最重要的城市窗口之一,同時也是打造綜合交通樞紐和國際化中心城區的橋頭堡。
作為現代都市的重要門戶,全國很多城市將高鐵樞紐周邊規劃為現代商務的聚集區。以總部經濟為驅動,大規模都市區建設為基底,帶動區域發展,是眾多高鐵新城的發展邏輯,西安亦不例外。
按照“四新戰略”,未來的高鐵新城,將聚集一批世界500強、中國500強及一流的科創、研發企業,成為西安極為重要的科創基地和總部經濟聚集區。
同時,將建成一批軟硬件國內領先的醫療、養老及大健康項目,成為服務西安、輻射西北的優質醫療服務中心。
在城市消費方面,高鐵新城也將規劃一批大型商業綜合體、商業步行街等特色業態,目標是“西安最繁華、最現代、最時尚的核心區域”。
綠地之心效果圖
“都市新中心的規劃建設,更加注重產業功能和生活功能的平衡,將商貿服務、居住等功能和產業發展并重,促進產城融合。”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肖金成分析指出。
實際上,對于區域價值,資本的嗅覺向來敏銳且行動迅速。據公開信息,自2018年經開區正式托管高鐵新城以來,已有眾多頭部企業的總部辦公及商業商務項目陸續簽約進駐。
其中,綠地布局動作頗值得一提。
粉巷財經注意到,在資本之于西安的態度中,綠地是典型的“價值投資”“長線投資”。新一輪發展周期下,綠地再度重倉高鐵新城,兼顧布局商務中心“綠地之心”和高端住宅“綠地海珀未泱”。
據悉,綠地之心項目位于高鐵北站站前核心區,總投資150億元,將打造三棟超高層甲級寫字樓,集五星酒店、超高層辦公、大型商業街、公寓集群為一體的西安北門戶地標建筑群、城市會客廳。
綠地總裁張玉良不久前曾表示,“該項目是綠地主動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和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國家戰略,積極參與西安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傾力之作。”
這或許也從側面反映了高鐵新城“都市新中心”的價值和預期空間。
從更長的時間線來看,綠地深耕西安18年,與西安的發展可謂是同頻共振。
按照張玉良的原話,綠地集團始終把西安作為重要的戰略發展核心區。
圍繞城市功能完善、綜合產業打造等,綠地在西安進行了全方位、多領域、高強度的投資,目前已累計落實投資超過1700億元,為西安城市發展和區域能級提升貢獻了“綠地力量”。
實際上,大部分西安人對于綠地的印象,始于其打造的錦業路商圈。
2004年,錦業路附近還是荒涼一片,幾無人煙。初到西安的綠地展現了獨到的投資敏銳度,踩中高新區發展風口,以世紀城項目一炮打響。
隨著綠地中心、都市之門、綠地SOHO、綠地筆克國際會展中心、綠地假日酒店、藍海大廈、領海大廈、智海大廈等項目接連拔地而起,西安第一代中央商務區的成功樣板由此誕生。
除了高樓大廈之外,依托集團的資源優勢,綠地還引入了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入駐錦業路。僅綠地中心A座,就入駐了超過200家企業,世界500強企業7家,增加區域就業人口8000多人,每年創造稅收超過12億元。
這是綠地在西安獨特的1.0造城模式,看中預期,果斷出手,并輔之以產業導入、產城融合。
此后,綠地在西安業務持續擴圍,逐步覆蓋消費、康養、商貿、酒店、教育、物流、基建等諸多領域。在此期間,綠地還將錦業路的成功向西安其他區域復制。
其中,重倉西咸板塊,被業界一致認為是綠地西安造城2.0時代。
2017年,綠地與陜西簽下千億級的戰略合作協議,讓人矚目的是,綠地規劃在西咸新區開發超高層及周邊高品質社區,主要建設超 5A 級寫字樓、國際會議中心、星級商務酒店、服務式公寓、高端國際百貨、商業街等業態。
這幾乎是綠地走出高新區后,在西安第二次打造超高層綜合體,這個決定背后,綠地對于西咸板塊預期及再造一條錦業路的發展野心不言自明。
如今布局高新新城,可以說,綠地也隨之進入CBD 3.0版本的價值挖掘。
“在造城的同時,通過導入自身產業資源,鏈接外部尖端企業,在做大做強自身產業的同時,提升所造之‘城’的價值,生動踐行以人為本、以產促城、產城融合的發展理念,與城市實現更深層次的同頻共振。”區域觀察人士表示。
也正是因為如此,在綠地重倉加持下的高鐵新城,未來更加值得期待。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