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农村av,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精品久久www,精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国产精品一区在线免费观看,超碰色偷偷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從大數據到“快數據”,存儲行業將迎來第四次變革?

每日經濟新聞 2022-06-16 19:34:36

◎2021年全球實時數據量規模為16ZB(1ZB約等于1萬億GB),占全球數據總量的19.6%,2025年實時數據量將達到51ZB,占數據總量的比重會躍升至29%,“需要快速處理的數據比重在迅速上升”。

◎隨著技術的突破,PM產品已經進入市場,成為解決“快數據”需求的重要力量。PM既能實現斷電不丟失數據,也有超越SSD(固態硬盤)等外存的速度,兼具了內存和外存的各自優勢。

每經記者|安宇飛    每經編輯|文多    

當下正處于“數據大爆炸”的時代,全球數據量規模飛速增長,對存儲能力的要求也不斷提高。

6月15日,在深圳市泛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泛聯信息”)新一代存儲產品發布會上,公司總經理經寧表示,目前全球存儲系統迎來新一輪變革機遇,正在從“Big Data”(大數據)發展到“Fsat Data”(快數據)。

經寧展示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實時數據量規模為16ZB(1ZB約等于1萬億GB),占全球數據總量的19.6%,2025年實時數據量將達到51ZB,占數據總量的比重會躍升至29%,“需要快速處理的數據比重在迅速上升”。

同時,經寧還認為,目前全球存儲行業已經發生過三次變革,圍繞新的技術點和需求,存儲系統的變化將有很大概率實現,出現第四次變革的機會。

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數據爆發時代,存儲行業面臨哪些變化?

疫情以來,線上辦公和線上教學等需求不斷擴大,再加上5G、AI等新技術的應用和發展,使得全球數據總量步入了一個新的臺階。根據IDC預測,從2018年到2025年,全球數據總量將由33ZB增長至175ZB,年復合增長率達26.9%。

許多數據都需要存儲,全球數據量的激增將會極大地帶動存儲行業的發展。

不過,存儲市場蓬勃發展的背景下,一些變革也在悄然發生。泛聯信息董事長韓凌認為,目前存儲行業面臨三大變化:環境之變、業態之變、技術之變。

其中,環境之變指的是“國產自主可控”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業態之變則催生了“快數據”的需求。

韓凌表示,云計算、人工智能、超算等技術的發展,都對IT基礎架構提出了越來越多的需求,而這個變化的表現就在數據規模上體現出來。

“首先是數據越來越大:10年前T級數據(TB)對我們來說就已經很大,但今天,幾十TB上百TB的數據比比皆是。其次是數據的結構、類型更加豐富和多元,早已經超出了桌面和移動端的應用范疇,更加深入地進入了千行百業,成為生產要素。第三個是快數據,數據要越來越快地進入算力,將來有可能是T級數據在10微秒內進入算力系統。”韓凌說。

如何應對“快數據”挑戰?新介質催生變革機遇

如何讓數據“跑得更快”?這就涉及韓凌提到的“技術之變”了。據了解,目前的存儲器主要分NAND Flash和DRAM兩種。其中NAND Flash被稱為“閃存”,是外存的一種,斷電不會丟失數據,可長期保存數據。而DRAM屬于內存,速度比NAND Flash更快,但斷電會丟失數據,主要用于存儲程序運行時的臨時數據。

以“8+256GB”的手機為例,這里的“8”指的就是內存為8GB,“256”指的是外存為256GB,人們經常把內存和外存誤稱。簡單來說,外存就像一個倉庫,當CPU工作的時候需要從“倉庫”讀取數據,但這個“倉庫”又大,離CPU又遠,運輸效率低、速度慢。所以在CPU和倉庫之間會建立一條“過道”,這就是內存。“過道”離倉庫近,讀取數據的速度也快,但不會保留數據,一斷電就會被“清掃”得干干凈凈,啥也不剩。

目前,無論是內存還是外存都已發展到了比較成熟的階段,特別是NAND Flash和DRAM這兩種介質。但面對與日俱增的“快數據”需求,市場上也需要其他介質的技術發展來加速。

持久性內存Persistent Memory(以下簡稱“PM”)就是其中之一,它是介于外存和內存之間的一種新介質,既有“倉庫”的容量和保存信息的能力,也有“過道”的速度。據了解,PM既能實現斷電不丟失數據,也有超越SSD(固態硬盤)等外存的速度,兼具了內存和外存的各自優勢。

目前,隨著技術的突破,PM產品已經進入市場,成為解決“快數據”需求的重要力量。6月15日,泛聯信息就發布了分布式全閃存存儲UbiPower 18000和分布式海量存儲UbiScale 12000兩款創新型存儲產品。

一邊是全球數據量激增,快速處理數據的能力日漸重要,另一邊則是PM等新介質進入市場。經寧認為,“需求+技術”將催化存儲系統新一輪變革機遇,存儲行業將發生“第四次變革”。

不過,深圳大數據研究與應用協會會長趙春雷也表示,目前行業發展也面臨著“人才問題”的挑戰。比起應屆生,大數據相關企業更需要有經驗的人才,但是“人從哪來”的問題仍難以解決。

對于PM產品這一方興未艾的領域而言,“人才瓶頸”或成為它在國內進一步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大數據 DRAM(內存)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