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10-28 20:39:50
◎記者注意到,《意見稿》釋放了一個最為明確的信號——互聯網診療要最大程度與實體診療“同質”、“同監管”,讓互聯網診療進入規范化發展的軌道。
◎急劇增長的互聯網醫院,并沒有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健康界研究院發布的《2021年中國互聯網醫院發展研究報告》顯示,目前中國互聯網醫院盈利模式尚不成熟,絕大多數處于虧損狀態
每經記者|陳星 每經編輯|陳俊杰
互聯網診療監管的“靴子”落地。
10月26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關于互聯網診療監管細則(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的公告》(以下簡稱《意見稿》),內容涵蓋互聯網診療的醫療機構監管、人員監管、業務監管、質量安全監管、監管責任等多個方面。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意見稿》中,以藥養醫、AI技術代替醫師接診等現象被明令禁止。
2020年以來,互聯網醫療再度進入爆發階段。啟信寶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現存“互聯網醫療”相關屬性企業共50萬家,2021年上半年新增注冊14萬家企業,同比增長115.4%。但同時,盈利難、政策形勢不明朗等也長期困擾互聯網醫療企業。
醫聯創始人、CEO王仕銳對記者表示,監管細則的推出將讓互聯網醫療行業的從業人員和機構有據可依,進一步助推行業規范化發展。
此次,《意見稿》對互聯網診療的醫療機構、人員、業務、質量安全監管等都作出了細致規定。
記者注意到,《意見稿》釋放了一個最為明確的信號——互聯網診療要最大程度與實體診療“同質”、“同監管”,讓互聯網診療進入規范化發展的軌道。
針對醫療機構監管,《意見稿》提出,省級衛生健康主管部門應當建立省級互聯網醫療服務監管平臺,對轄區內開展互聯網診療活動的醫療機構實現實時監管等。這意味著地方互聯網醫療機構均將納入地方衛生健康部門的監管范疇。
對于人員監管,《意見稿》明確指出,醫師接診前需進行實名認證,確保由本人接診。其他人員、人工智能軟件等不得冒用、替代醫師本人接診。記者注意到,此前有不少互聯網診療平臺將AI技術手段作為服務亮點,而監管細則正式出臺后,AI技術代替醫師接診將被明確禁止。
對于業務監管,《意見稿》規定,醫療機構開展互聯網診療過程中所產生的電子病歷信息,應當與依托的實體醫療機構電子病歷系統共享,由依托的實體醫療機構開展線上線下一體化質控;醫療機構電子處方、處方審核記錄、處方點評記錄應當可追溯,并向省級監管平臺開放數據接口;禁止統方、補方等問題發生。醫療衛生人員的個人收入不得與藥品和醫學檢查收入相掛鉤。
這一系列規定意味著在一定程度上將聯網診療將與藥品銷售行為相“隔離”,避免互聯網診療平臺成為處方藥營銷工具,同時規避“以藥養醫”的現象發生。但值得注意的是,對于當下主要依靠藥品銷售實現營收的互聯網醫療平臺而言,這一規定也將對市場上部分處方藥外流、DTP藥房(直接面向患者提供更有價值的專業服務的藥房)等業務形成挑戰。
記者注意到,已經實現盈利的阿里健康和京東健康主要的收入來源即醫藥電商。其中阿里健康在2020年實現利潤3.43億元。醫藥電商業務收入達到15.18億元,同比增長超6成;以阿里健康品牌運營的自營藥房藥品收入同比增速達86.1%,藥品收入占比提升至64.8%。
今年上半年,京東健康實現凈利潤6.67億元。其中,京東大藥房實現商品銷售收入達117.62億元,同比增長52.9%,約占京東健康整體營收的87%。
可以說,目前將商業模式跑通,實現盈利的互聯網醫療平臺主要依靠“賣藥”實現營收及利潤。如何將診療服務變現,還是眾多互聯網平臺面臨的一大難題。
醫聯創始人、CEO王仕銳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份監管細則將是行業發展的又一綱領性文件,對提供互聯網診療服務的醫療機構、人員、業務等具體監管內容做了規定,同時新增明確復診憑證、加強與省級監管平臺對接后的數據傳輸、強制年檢等重要要求,未來這些細則的推出將讓互聯網醫療行業的從業人員和機構有據可依,進一步助推行業規范化發展。
近年來,互聯網+醫療、互聯網+醫藥等相關支持政策的陸續出臺,疊加疫情的爆發,促進了互聯網診療的快速發展。啟信寶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現存“互聯網醫療”相關屬性企業共50萬家,2021年上半年新增注冊14萬家企業,同比增長115.4%。
具體到互聯網醫院,國家衛健委的數據顯示,2018年底,我國的互聯網醫院還只有100多家,而到了2020年底,已發展至超1000家。2021年上半年,就新增了約500家互聯網醫院,目前總計數量約1600余家。
但急劇增長的互聯網醫院,并沒有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健康界研究院發布的《2021年中國互聯網醫院發展研究報告》顯示,目前中國互聯網醫院盈利模式尚不成熟,絕大多數處于虧損狀態。即使實現盈利,超過70%的互聯網醫院盈利收入也不超過500萬元,盈利能力有限。
今年10月,平安好醫生董事會主席兼CEO方蔚豪就在投資者開放日活動上坦言,傳統的互聯網醫療模式已難尋贏利點,并提出平安好醫生也將轉型——聚焦B端客戶,在醫療商業保險上與母公司平安集團協同。
雖然看上去已經是行業內體量較大的企業,但平安好醫生與眾多互聯網醫療企業一樣并未擺脫虧損。其2020年財報顯示,報告期內,平安好醫生凈虧損9.49億元。
而此前謀求港股上市的微醫自稱中國最大的數字醫療服務平臺,但2020年,其凈虧損額達19.14億元,同比僅小幅收窄1.19%。
加上2018年、2019年虧損的40.5億和19.4億,微醫三年虧損總計79億元。除去可轉換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和股份為基礎的薪酬開支等因素的影響,調整后微醫近三年的虧損分別為4.1億、7.6億和8.7億,累計20.4億元。
如前文所言,已經實現盈利的京東健康和阿里健康,主要利潤來源也是醫藥電商業務。且其背后阿里系和京東系帶來的流量、用戶、獲客成本優勢均是競爭對手無法效仿的。而平安好醫生的轉向,也是尋求平安集團的金融及保險優勢。
但對于大量單獨存在的互聯網醫院而言,并沒有背后的大樹可以依托。另一方面,市場化的互聯網醫院還面臨著來自公立醫院自建互聯網平臺的競爭。
根據最新發布的《2021中國互聯網醫院發展報告》,中國目前的1600多家互聯網醫院中,今年上半年新建的500多家互聯網醫院中,絕大多數由公立醫院投建。
一位熟悉處方外流業務的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線下醫院自建的互聯網平臺有三個優勢。其一是可以跟本院的HIS打通,患者數據可以流轉,醫生問診可查詢患者在線下就診時的數據或檢查結果;二是線下醫院本來就是天然的獲客場所,這部分可以說是醫院的自帶流量,是純粹的線上平臺無法實現的;其三是部分醫院的互聯網平臺可使用醫保支付,醫保支付可以說是線上診療的一把衡量標尺,而以企業為主體的互聯網醫院在打通醫保支付方面處于劣勢。
難以跑通的商業模式,是當前互聯網醫療平臺存在的一大痛點。而面對漫長且巨大的投入,資本的態度也有所變化。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從今年初到10月28日收盤,京東健康的股價跌幅約為51.47%,阿里健康的跌幅約為52.96%,平安好醫生的跌幅約為50.96%。而微醫遞交港交所的上市申請也已失效。
前述行業人士表示,中國的患者群體還是習慣于為藥品買單,而非為服務買單。目前的互聯網醫院幾乎沒有將服務變現的能力,因此虧損是普遍局面。而對于以賣藥為主要收入的互聯網平臺而言,破除以藥養醫是長期趨勢,但對企業的盈利能力還是一道考驗。“對于醫藥電商類平臺的處方藥業務而言,這是個難題”。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500734855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