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4-24 19:23:16
◎商品流、信息流、資金流等構建了漫長而復雜的外貿生態鏈。疫情導致傳統線下外貿展會停擺,打亂了外貿業傳統的信息流通,蘇伊士運河大堵船影響了商品的流通和周轉。百川之遠,咫尺之近,均裹挾其中,外貿業是中國深度參與經濟全球化的一個縮影。
每經記者|葉曉丹 每經編輯|湯輝
“等到疫情緩解后,相比一些制造業成本更低的生產國,國內的紡織業生產在成本上更不具備優勢,但是我們通過技術研發,可以為國際買家提供產品解決方案,在微笑曲線上做升級。”4月22日,面料制造商華盛爽朗(北京)紡織品有限公司總經理許心愿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道。
從宏觀數據來看,2021年一季度中國外貿業延續了2020年下半年的發展態勢,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一季度我國出口4.6萬億元,同比增長38.7%。跨境電商作為新興貿易業態,出口同比增長69.3%,成為外貿穩增長的主要力量之一。
然而從微觀層面來看,當前外貿企業的境遇可謂一半火焰一半海水。產業勞動工人短缺、原材料漲價、匯率波動、國際物流紊亂,都成為影響中國外貿產業鏈的幾大阻力。“量大利薄”的外貿訂單模式在這一輪變動下遭受巨大沖擊,無利可圖、停工停產、虧損養工的現象并非孤例。
如何從微笑曲線的底部躍升到附加值更高的兩端?這是當前諸多外貿企業面臨的現實問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疫情下“全球供能”的中國外貿業,在當前訂單紅火表象之下,能否沉淀下足夠的實力和品牌力,以抗衡未來或許為期不遠的全球主要制造國產能復蘇后的訂單博弈?
“未來外貿業發展的關鍵是要做好自動化,提高附加值。”基于對國內外貿制造業中長期發展趨勢的判斷,2021年1月初,主營線性驅動產品的樂歌股份董事長項樂宏,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
2021年3月中旬,《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曾奔赴寧波象山爵溪等地,實探針織業外貿行情。彼時,象山爵溪街道辦事處發展服務副主任史久磊介紹,“印度、緬甸、印尼、越南,2020年下半年以來都有出現訂單回流的情況,不過這些訂單利潤比較薄,對工藝要求也不是很高,生產周期短、交貨時間短。”
不過,疫情刺激的回流訂單,部分或許也出現了新的變化。“中國現在原材料價格上漲很明顯,之前也有一些受匯率波動和運輸的影響,海外客戶對產品的成本要求非常高,現在互聯網信息很發達透明了,客戶可能會經常比價,有一些品牌為了節省成本,考慮將訂單向東南亞轉移。”4月22日,許心愿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透露紡織業外貿的最新變化。
當前,產業勞動工人短缺、原材料漲價、匯率波動、國際物流紊亂,仍在困擾國內的外貿制造企業。成本推高,利潤被稀釋,不少傳統的外貿企業主均向記者反饋,傳統量大利薄的訂單模式恐難以為繼。
浙江外貿工廠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葉曉丹 攝
不過,從部分聚焦外貿市場的頭部上市公司而言,2020年年報披露的數據仍然不錯。譬如為優衣庫、耐克、阿迪達斯代工的紡織業巨頭申洲國際(02313.HK),其2020年度初步業績公告,2020年度銷售額約達230.31億元,比2019年度上升約1.6%;2020年度毛利率約為31.2%,同比上升約0.9個百分點。
在B2B和B2C渠道雙線發力的樂歌股份2020年實現營收19.41億元,同比增長98.42%,歸母凈利潤2.17億元,同比增244.7%。登陸資本市場的上市公司往往在各自細分市場做到了足夠大的體量,占據龍頭地位。
對比部分龍頭外貿企業的財務數據,加之此前對中長尾的小體量公司的大量調研,我們發現,國內的外貿企業發展正在走向分化,龍頭企業憑借技術、資本的優勢有更多發力的渠道和抗風險的實力,但這份實力并不見得一定能穩定恒久,由于外部環境仍在不斷變化,亦非常考驗龍頭企業的戰略判斷、資本投入、創新發展的敏銳度;而中長尾的外貿工廠既要承受宏觀背景下的輸入性通脹,也須抵抗住行業內的競爭加劇和利潤被稀釋的困境,全球商業競爭的參差與復雜盡顯其中。
商品流、信息流、資金流等構建了漫長而復雜的外貿生態鏈。疫情導致傳統線下外貿展會停擺,打亂了外貿業傳統的信息流通,蘇伊士運河大堵船影響了商品的流通和周轉。百川之遠,咫尺之近,均裹挾其中,外貿業是中國深度參與經濟全球化的一個縮影。
商務部部長王文濤此前表示,疫情以后,外貿的新業態新模式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跨境電商和市場采購貿易方式。2020年,跨境電商進出口1.69萬億元,增長31.1%。2020年市場采購出口7045.4億元,增長25.2%。下一步,商務部還會進一步擴大對新業態新模式的支持,為今年穩外貿作出貢獻。
疫情提速了跨境電商的紅利窗口期的到來。2020年10月28日,阿里巴巴國際站總經理張闊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全球疫情之下,數字經濟正在加速前進,以美國市場來說,2009年電商滲透率僅6%,2019年電商滲透率為16%,10年時間才增長了10個百分點。但2020年4月,受疫情影響,美國電商滲透率已提高到33%。
阿里巴巴國際站總經理張闊演講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葉曉丹 攝
從2020年4月到2021年4月,已然過去了一年時間。從供給端來看,國內不論是政府層面、平臺層面、還是外貿企業層面,均加大了對跨境電商的傾斜力度。
2021年3月中旬,義烏市商務局外貿科科長黃俊僑曾向記者介紹,2020年義烏市大力拓展外貿線上渠道:一是推動市場數字化轉型,開發上線小商品城數字貿易綜合服務平臺“Chinagoods”,免費供外貿企業和市場商戶使用。深化義烏與阿里巴巴的戰略合作,阿里國際站義烏產業帶上線主體超9000家,成交額超7億美元;二是推進“線上一國一展”,累計組織1133家次企業參加埃及專場、馬來西亞專場、中東歐專場等國別化線上境外展。
寧波象山縣商務局外經貿科科室負責人也告訴記者,2020年商務局和一些跨境電商B2B平臺合作舉辦活動,讓企業能夠增加接觸新客戶的渠道,象山本地的出口企業也正在嘗試向跨境電商轉型。
從外貿類別來看,ODM、OEM等代加工模式是國內外貿企業主要的生產模式,能實現自主品牌出海的企業相對較少。而ODM、OEM此類企業又以B2B渠道接單形式為主。4月22日,阿里巴巴國際站總經理張闊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以民營企業1.5萬億美元出口額來看,以B2B渠道為主的出口額占總額的95%,B2C渠道占5%。而當前跨境電商除了大家較為熟悉的線上B2C跨境電商渠道,線上B2B渠道跨境電商則是另一塊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張闊認為,“95%做B2B的外貿企業實現部分數字化并且帶來增量,我覺得這個空間是巨大的。”
如果說跨境電商是憑借渠道上的技術變革帶來了紅利窗口,對于外貿企業而言,更大的考驗在于是否能及時抓住紅利順勢崛起還是被紅利甩在了身后。
得益于中國對疫情的有效控制,疫情之下,中國制造業得以供應全球市場需求。張闊認為,在這個大背景下,外貿制造業要逐步從規模增長走向質量增長。只有讓外貿企業的供應鏈、服務能力上到一個新臺階,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護城河。人類一定會戰勝疫情回到原來的階段,如果僅僅是這段時間的產能稀缺性帶來業務的增長,這不是長期的。一旦建立了連接,應該把企業品牌化的能力沉淀下來,這才是長期的高質量增長。
對于勞動密集型的紡織業,許心愿發現,當前很難招到年輕人,人口老齡化的憂慮在用工環節體現出來了,往后看未來十年,紡織業如果不進行產業鏈升級、減少人工投入,危機重重。“我們要往品牌化發展,不能再做傳統的OEM或者ODM了,拼不過東南亞的價格,成單周期可能也要比別人長,就沒有優勢了,一定要在微笑曲線上做升級,要把高附加值的東西做強,也就是企業的品牌化。”
蘇州貝昂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章燕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于很多中國企業來說應該去思考,要有差異化的東西做出來,有了差異化的東西,才能掌握溢價權,否則就會非常被動。
記者走訪蘇州貝昂科技有限公司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葉曉丹 攝
需要指出的是,外貿制造業通過跨境電商渠道面向不同的市場也存在差異。面向國外C端渠道的產品往往是終端產品,對應的也是終端消費者,對于布局跨境B2C的外貿企業而言,海外倉、消費者、流量、反饋、復購率這些是他們權衡的問題,但是對跨境B2B的外貿制造企業,它們提供的產品可能是服務、中間件或者終端產品,這類外貿企業更看重的可能是是否有國外買家詢盤、是否有長期、穩定的訂單量等等。
如何面向線上B端買家構建外貿工廠的品牌化識別度,得到買家客戶的認可并發展為長期客戶,對開拓跨境B2B渠道的外貿企業而言,是一個難點。
許心愿坦承,傳統做ODM的企業,可能比較擅長產品研發、供應鏈整合、技術打磨,但是沒有營銷和推廣,讓企業去給客戶講出企業的品牌故事,包括整個品牌VI(視覺識別)的設計、定位,其實很難。
“品牌出海對于我們公司而言,實際屬于技術性品牌出海,需要把我們的核心技術能力講清楚。讓專業的人來講故事也有三個維度,一是需要技術專家,將技術可視化,讓買家了解研發過程中的故事;其次需要KOL(關鍵意見領袖),展現使用場景中的故事;第三需要電商平臺的行業場景,通過平臺背書傳播,提高傳播度。”許心愿介紹,當前公司正在布局阿里國際站,嘗試通過新的B端渠道來吸引更多買家客戶。
金易順進出口貿易(徐州)有限公司總經理牟靖表示,公司出口的產品不是和國內生產的產品一模一樣的,“我們是給到客戶最終的解決方案,要根據當地的地形、氣溫、RP等級、濕度進行專門的設計,才能支撐品牌出海,這是最主要的。不單只是標準化的產品,更多的可能是解決方案‘出海’”。
“我們做2B不是要去搶占C端市場,或者只做純代工,而是更多的為客戶賦能,不同地區的客戶、不同需求的客戶、不同定位的客戶需求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我們來提供產品的解決方案、生產的解決方案、周期的解決方案,包括財務上的解決方案,都可以給客戶提供。”許心愿強調。
章燕表示,中國有很強的產業鏈配套的能力,這是東南亞不具備的,國內外貿制造企業的出路也在此,一定要聯動起來做生態,互相團結起來,才能把這個產業做起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