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3-08 21:01:55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紅旗工廠技術處外網維修工人、首席技能師齊嵩宇介紹:“2004年以來,我一共有33項發明專利,獲得了28項國家科技創新獎,大家都稱呼我為‘生產線上的發明家’”。
◎齊嵩宇認為,正是有了國家的強大,才有了一汽的高質量發展,才有了今天的他。他表示,“工匠精神”就是一種精益求精、無私奉獻的精神,就是勇于創新的精神。
每經記者|張懷水 每經編輯|段煉
3月8日下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第二場“代表通道”開啟。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紅旗工廠技術處外網維修工人、首席技能師齊嵩宇在“代表通道”上表示:“我是來自生產線上的工匠,在我看來,技術創新無大小,只要有突破,就可以推動技術和產品質量提升。”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本次“代表通道”的發言代表來自各行各業,有參加抗疫的醫護工作者,有來自祖國邊疆地區的基層文化工作者,也有來自我國制造業生產線上的維修工人。
齊嵩宇介紹:“2004年以來,我一共有33項發明專利,獲得了28項國家科技創新獎,大家都稱呼我為‘生產線上的發明家’。但是我很幸運,因為國家的強大,才使得我有了今天。”
齊嵩宇介紹,汽車的車身由幾千個零件焊接而成,但是電子壓力焊在里面占比96%,而且這一工藝的漏焊和開焊問題是困擾全球汽車行業的重大技術難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經過三千多次試驗,終于完成了電阻點焊工藝質量自動監控技術,解決了漏焊和開焊帶來的煩惱,還填補了國際上在這一領域的空白,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再有,設備運行的穩定性直接關乎到產品的質量,而且這是設備維修領域的世界性難題。”齊嵩宇表示,他帶領團隊用了一年半的時間,成功研發了電力拖動機構遠程監控技術,實現了智能化的監控,而且這一技術還獲得了多項國際第一,得到了國際發明獎金獎,成為中國智造的典范。
此外,為了打破國際技術壁壘,齊嵩宇帶領團隊用了1年多時間攻克多項難題。他表示,中國一汽為了實現在汽車節能、安全、環保的發展趨勢,開啟了車身輕量化技術,他帶領團隊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克服了鋁合金成形難、易開裂、焊接更是難上加難的諸多問題,成功研發了全鋁合金附著件,與鋼質副車架比,單件減輕了40%,打破了國外技術壁壘,成功應用在紅旗車的生產線上。
齊嵩宇認為,正是有了國家的強大,才有了一汽的高質量發展,才有了今天的他,讓他從一名普通的技術工人成長為“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獲得者。說白了,“工匠精神”就是一種精益求精、無私奉獻的精神,就是勇于創新的精神。
“2015年,我被聘為吉林省長白山技能名師,每年帶二百多個學生,正在為培養更多的工匠而努力著。在此,我希望國家出臺更多的政策,為我們開拓更大的創新舞臺。讓我們發揚‘工匠精神’,把細節做到極致,為中國智造轉型保駕護航。”齊嵩宇說。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隨著智能制造的發展,我國制造業的用工缺口出現了結構性的矛盾,高端技術人才缺口進一步凸顯。人民日報2019年曾報道,有數據顯示,預計到2020年,高端技術人才的缺口將達到2200萬。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關系研究中心主任陶文忠表示,一方面我們存在著技工人才的嚴重不足,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也就是說,這里面存在著一個社會認知輕技能的現象。所以,必須得在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的同時,充分的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真正的激發企業和勞動者這兩個直接主體參與職業技能開發、人力資本投入的積極性。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