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10-23 22:06:47
每經記者|袁園 每經編輯|易啟江
“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是加工數據的工具,通過對數據的加工形成基于數據的服務,從而促進數字經濟的發展。”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研究室主任李鳴在“探索變革、服務產業——2020華夏時報產業區塊鏈峰會”上表示,從科技的視角來看數據是數字經濟的核心要素,區塊鏈新一代信息技術是加工數據的工具,對數據加工的過程形成基于數據的服務,從而成為數字經濟里面重要的組成部分。
李鳴認為,整個區塊鏈技術從技術層面來看,就是對數據封裝提供可信、共識、防篡改。它在經濟上的協作和在更高層面上的生產關系的變化會逐漸衍生出來。
在發展過程中,區塊鏈有很多好處,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
監管問題。監管的問題最典型的就是ICO,其次是違法信息上鏈,好的信息上鏈不能篡改是好事,不好的信息上鏈去不掉,這卻是麻煩事,它會對社會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
安全問題。區塊鏈來自于安全,但是它也只是一個軟件,存在安全問題,比如智能合約的漏洞、算力集中等,現在消費信息結算是安全了,但是也存在著安全問題;
商業模式問題。比如教育可認證、司法上可以作為司法證據等的認證問題,靠區塊鏈未必能解決。“我希望未來能看到更多的區塊鏈商業技術模式的出現。”李鳴認為,現在做的很多區塊鏈技術、區塊鏈項目,大部分都是軟件開發的項目,不是區塊鏈項目,而真正的區塊鏈商業模式基本是沒有的。
技術體系問題。現在大部分的公有鏈是基于以太網,洗得干凈的不是原來的代碼,洗得不干凈就是原來的代碼,在技術上不算真正的原創,行業從業人員需要在技術體系上有真正的原創。
“總而言之,區塊鏈首先要安全,其次才能在應用層面上提供信任,在經濟層面上促進價值交換,而大規模的價值交換就會促進社會上的協作。”李鳴希望更多的從業者能夠在技術的研究、應用的探索領域,從工程化和體系化的視角去推動區塊鏈的產業發展。
展望未來,李鳴認為,區塊鏈進入到大規模應用實踐的過程,未來需要建立技術體系、服務體系和生態體系。技術體系上會有三個發展方向:平臺化、組件化、集成化。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