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9-24 15:20:57
陳育新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細菌對抗生素的耐受性越來越強,但很難對抗菌肽這類藥物產生耐藥性。
每經記者|黃鑫磊 每經編輯|梁梟
細菌耐藥性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9月22日,在南京國際新醫藥與生命健康產業創新投資峰會上,江蘇普萊醫藥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普萊醫藥)董事長陳育新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細菌對抗生素的耐受性越來越強,但很難對抗菌肽這類藥物產生耐藥性。
陳育新稱,抗菌肽屬于多肽類藥物,目前數量在全球醫藥市場年復合增長率最高,有15%~20%的增長率,而生物藥的年復合增長率約為8%~10%,小分子化藥的年復合增長率不到5%。
普萊醫藥董事長陳育新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據陳育新介紹,多肽藥物的歷史非常短暫。2000年之前,每年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的多肽類藥物只有40種左右,21世紀前十年,每年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的多肽類藥物有100種左右,而最近10年,每年有400多種多肽類藥物進入到臨床試驗階段。當前,多肽藥物已經到了一個大爆發期。
據《科學》雜志統計,目前世界范圍內有29個抗菌肽品種進入臨床試驗,中國國內有2個。
2016年8月,原國家衛生計生委等14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印發遏制細菌耐藥國家行動計劃(2016-2020年)的通知》,支持新型抗感染藥物研發,特別是具有不同作用機制與分子結構的創新藥物研發,到2020年,爭取研發上市全新抗菌藥物1~2個。
2019年底,國家衛健委辦公廳發布《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于加強體表慢性難愈合創面(潰瘍)診療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在二級、三級醫院設立以糖尿病足、壓力性損傷(壓瘡、褥瘡)特殊細菌感染性創面等為代表的各類疑難慢性難愈合創面修復科室。
陳育新認為,抗菌肽的未來市場空間或將非常巨大。據他提供的數據,目前國內有1140萬人患有“糖尿病足”,近1/3患者截肢,治療費用約3萬元/人;褥瘡患者有46.5萬人,治療費用約10萬元/人~50萬元/人;燒傷燙傷患者有2600萬人,治療費用約1萬元/人~100萬元/人;骨科患者人數有4000萬人,治療費用超過2萬元/人。
“普萊醫藥的PL-5是國內首個臨床試驗階段的抗菌肽的創新藥,也是國內外用抗感染領域中首個多肽類的創新藥。我們預計在2021年初PL-5將進入臨床實驗三期,研發速度全國領先。”
據介紹,PL-5臨床應用定位于糖尿病足、褥瘡、大面積燒傷燙傷等原因引起的開放創面感染,包括普通細菌引發的一些淺表皮膚感染和頑固耐藥菌感染。在IIb期臨床試驗時,普萊醫藥選擇了全國創面處理領域中28家頂尖醫療機構作為臨床試驗單位。陳育新稱,這樣一來,藥品上市后也容易得到醫生的認可。
陳育新表示,他在國外留學期間提出了抗菌肽的“細胞膜區分機理”,研發出多肽抗菌技術并獲得PL-5的獨家專利永久授權。
抗菌肽的“細胞膜區分機理”在于,幾乎所有的細菌細胞膜帶有負電荷,而人類細胞膜為中性脂肪,導致帶有正電荷的抗菌肽首先通過靜電作用被細菌細胞膜吸附,然后發生自折疊及分子翻轉,最后對細胞膜進行破壞,致使細菌死亡。
“就像在水池里扔了一顆炸彈一樣,細胞膜瞬間就炸了,細菌也就死了。”
陳育新提到,由于不規范使用抗生素,不少患者創口內的細菌、真菌產生了耐藥性。更危險的是,一旦細菌、真菌進入血液,就會引發敗血癥,患者死亡率高達60%。而PL-5對超級細菌MRSA及含NDM-1基因多重耐藥鮑曼不動桿菌等細菌真菌具有非常強的殺菌優勢。
普萊醫藥的實驗也驗證了這一點。用低于致死量的抗生素喂養細菌后,4~5代細菌就會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而用同樣劑量的抗菌肽喂養細菌,直到32代后,提高抗菌肽劑量,細菌依舊會死亡,不會產生耐藥性。
封面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