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9-21 14:55:37
近年來,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浪潮席卷法律服務市場,數十家法律科技服務企業創立,一場革新正在進行。
每經記者|李少婷 每經編輯|梁梟
騰訊視頻自制綜藝《令人心動的offer》、嗶哩嗶哩視頻網站上中國政法大學羅翔教授講授的刑法學、由靳東等主演的電視劇《精英律師》……聚焦法律行業的影視作品、綜藝視頻已頻頻出現在人們視野中。
從接受普法到主動了解法律,社會法律意識提升背后,是正在崛起的萬億級法律服務市場。依法治國方針之下,這一市場的規模還將擴大。
早年,法律服務市場長久停留在精耕細作的“小農經濟”時代,“手工”色彩頗為濃厚。近年來,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浪潮席卷法律服務市場,數十家法律科技服務企業創立,一場革新正在進行。
“數字邏輯和法律邏輯有很多類似的地方。”近日,法律科技創業公司理脈聯合創始人及CEO涂能謀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涂能謀于2015年與他人共同創立理脈(Legal Miner),在法商數據服務領域施展拳腳。在他看來,行業內的企業間還遠遠未到互相廝殺的階段,目前行業中最大的痛點是供應如何滿足客戶需求。
2014年,工信部電信研究院(即現在的中國信通院)首次發布《大數據白皮書》,大數據產業發展的熱潮在中國起了漣漪。6年過去,大數據幾乎已滲入衣食住行各個環節。但相較之下,大數據在法律服務這一領域的滲透聲勢并不浩大。
法律服務業有著濃重的“手工色彩”。涂能謀曾在企業并購、資產上市領域從業多年,據他介紹,這一細分服務領域內,從信息收集,到資料處理、分類標簽,直到文件生成,幾乎全部是手工作業。“就像做一件刺繡的衣服一樣,每一件都是手工做出來的,專業度很高,質量也很高,但其實成本也很高,整體效率卻不高。”涂能謀稱,一家大型企業可能每年的合同數量達到上百萬份,有限的法務人力資源明顯應接不暇。
對法律行業而言,文件即數據,不論是律師還是公司法務,都需要技術來支撐或賦能。深受數據困擾,同時又深信科技改變世界,涂能謀走上了創業的道路。取義于“Data mining”(數據挖掘),涂能謀給公司命名為“Legal Miner”,在早期獲得了金杜律師事務所較多支持。
孵化于律師事務所的法律科技公司在業內并不少見,例如包含C端用戶業務的“無訟”與一線律所天同律師事務所關系緊密,IDG資本A輪投資后B輪加碼。根據啟信寶統計,定位于線上法律咨詢、法律搜索等領域的創業公司目前已超過20家。
“以前兩個人花一個月都做不出來的東西,可能在技術的幫助下15秒就能出結果了。僅是時間成本的縮減,產品就有價值存在了。”涂能謀介紹說。
理脈聯合創始人及CEO涂能謀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市場是否能夠容納數十家法律科技企業?行業發展六年來,激烈的市場爭奪戰是否就要打響?“其實不必擔心需求不夠,行業反而要考慮能否滿足需求。”涂能謀認為,當前的市場發展程度,尚不足以引起如常見于互聯網公司的“價格戰”。“其實大家各自選的賽道不太一樣,雖然都是在法律服務創新的大賽道上,但服務群體不同。”涂能謀坦言,競爭固然存在,但難點在于如何滿足客戶的需求痛點,而不在于同質化產品的成本管控。
無論是服務于公司法務、律師、律所還是法院,法律科技公司面對的都是一群“挑剔”的用戶。涂能謀認為,法律科技行業的競爭門檻本身就較高,要服務于專業度要求很高的精英人群,團隊的構成要求亦是復雜的,只懂法律不行,只懂數據挖掘也不夠。
涂能謀曾求學于美國加州,耳濡目染硅谷的科技創新精神。在創立理脈之前,他曾在“互聯網+法律”領域做過嘗試,是個連續創業者。
在專訪中,涂能謀借用了區塊鏈中“Code is Law”的說法,認為代碼與法律之間是邏輯相通的。“代碼也是三段論推理,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法律中,大前提就是法律規定,小前提是法律事實,代入后即為結果”,涂能謀認為,律師的工作和程序員找bug的邏輯都是相通的,“法律是平行的,每條邏輯都相通,但法律與法律、規則與規則間可能有不協調的地方,律師的工作就是打通其中不協調的地方,就像是程序員解決代碼之間bug,也是尋找代碼間的不協調之處”。
不同于在C端(終端用戶)更具知名度的無訟,理脈專注于B端業務(企業用戶),跨界法律分析與商業咨詢,今日頭條、滴滴等都是其服務對象。這與涂能謀從事律師職業時的經歷有關。據他介紹,此前接觸到的客戶都是各個行業的企業,共通的痛點和問題是規模越大管理越復雜,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在于如何建立數據能力,但尤其像法律這種專業領域的數據結構化,是這些企業難以做到的。
結構化數據的產出結果包括律師和法官畫像,這類似于律師助理工作中的背景調查,參考意義大于預測意義。涂能謀解釋稱,雖然我國是大陸法系,但商業走得比法律更快,在法律規定尚不清晰時,最高法提供的指導案例在實務中起了較大的參考作用。對企業而言,這是合規管理和風險管理的重要內容。
正如大數據提取的“畫像”對于公司的法律決策的作用而言更多是參考和提高效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科技對于法律服務行業也是賦能和助力。
涂能謀也認為,科技助力不能實現完全替代,因此無需擔憂未來科技是否會顛覆行業。“顛覆的不是這個行業的人,顛覆的可能是服務的方式和需要法律服務的人取得服務的方式。這可能會影響到一些傳統的律師事務所。”涂能謀表示。
封面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