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7-28 22:08:42
每經記者|李彪 每經編輯|陳旭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PM2.5治理成效顯著,臭氧污染問題卻日益突出。
7月28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北京大學統計科學中心聯合發布《空氣質量評估報告(七)“2+66”城市2013~2019年區域污染狀況評估》(以下簡稱《報告》),通過對五省二市(即河北、河南、 山東、山西、陜西五省及北京、天津二市)全部“2+66”城市354個國控監測站點數據分析,發現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空氣質量變化的情況。
《報告》指出,2019年“2+66”城市大氣中顆粒物、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污染狀況在扣除氣象和疫情影響后有大幅度改善 ,京津冀“2+8”城市及河南的二氧化氮開始出現改善跡象,而臭氧的污染進一步惡化。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商務統計與經濟計量聯席系主任陳松蹊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當前應該像管控PM2.5一樣,對全國主要污染區域設定臭氧改善的具體數值目標,以便采取有力措施及時遏制其增長的趨勢。避免部分地區面臨顆粒物和臭氧雙重污染的局面。

圖片來源:新華社
陳松蹊介紹,由于氣象條件對觀測污染物濃度的影響很大,《報告》沿用前6份報告的統計學方法,對污染物濃度的觀測值進行氣象調整,剔除氣象因素的影響,這與原始污染物濃度的計算結果有顯著區別。
陳松蹊認為,2019年五省二市PM2.5的下降是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氮的大幅下降所致。而大氣污染的大幅度改善,還緣于過去幾年在京津冀和周邊地區推行的散煤替代改氣、改電等,治理大氣污染的力度逐年加大。

《報告》顯示,經過近6年的治理,京津冀PM2.5和PM10污染已經有了明顯改善。京津冀平原地區“2+8”市PM2.5累積降幅達到51.9%。山東、河南改善幅度次之,分別為32.5%和30.5%;山西和陜西的改善程度較低,累積降幅分別為20.7%和22.3%。
按照“十三五”規劃要求,PM2.5未達標(35微克/立方米)的地級及以上城市,其PM2.5年均濃度到2020年應該比2015年降低 18%。
《報告》指出,五省二市“2+66”城市當中,2015年PM2.5未達標的有67個。經過氣象及疫情調整后的計算,到2019年有46個在2015~2019年間PM2.5年平均濃度的累計降幅已經達到18%,但仍有21個城市未達到降幅超過18%的標準。未達標城市主要在山西和陜西。
生態環境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1~12月,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臭氧濃度為148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6.5%。同時,2018年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臭氧濃度同樣出現了同比上升的情況。
有業內專家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臭氧對空氣污染的貢獻比例明顯在增大,PM2.5與臭氧影響優良天數的比例各占一半。
《報告》顯示,“2+66”城市2019年臭氧濃度保持增長趨勢。相較于2018年,京津冀平原“2+8”城市、河南、山東、山西、陜西2019年平均濃度分別上升1.6%、2.6%、3.6%、3.4%、1.7%;春夏平均濃度則上升3.1%、3.6%、5.2%、5.6%、4.4%。
《報告》進一步介紹,“2+66”城市所在的五省二市過去6年8小時臭氧濃度均呈現上升的趨勢,2019年持續惡化且未有減緩趨勢,臭氧污染加重的問題日益突出。
在臭氧濃度最高的春夏兩季,京津冀平原上“2+8”市、山東、山西、 河南、陜西增幅分別為34.5%、20.7%、91.3%、37.5%和30.4%。山西春夏平均臭氧濃度幾乎翻倍,逼近山東、河南的水平,情況令人擔憂。
對此,陳松蹊認為,臭氧上升的一個原因是由于作為主要前體物之一的二氧化氮在“2+66”城市改善不大。區域內氣溫上升也促進了臭氧生成的效率。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