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12-27 12:06:26
每經記者|周程程 每經編輯|陳星
12月27日,國新辦就北斗三號系統提供全球服務一周年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
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新聞發言人冉承其表示,2020年6月前,計劃再發射2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北斗三號系統將全面建成。2035年,將建成以北斗系統為核心,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國家綜合定位導航授時體系,進一步提升時空信息服務能力,實現北斗高質量建設發展。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周程程 攝
據介紹,北斗三號系統完全是自主創新、自主設計、自主建造、自主可控,是響當當的中國創造產品。啟動北斗三號系統建設從2009年開始,經過8年的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和產品研發,在2017年11月5日,北斗三號首顆衛星發射升空,開啟了北斗三號全球組網的新征程。
2018年11月19日,建成由19顆北斗導航衛星組成的基本系統,并于年底提供全球服務。今年又完成了7箭10星的發射,12月16日,完成了由24顆中圓軌道衛星組成的核心星座的部署。
“去年18顆衛星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提供全球服務,24顆衛星的研制、發射讓我們在去年提供全球服務能力的基礎上,更加可靠,精度更高、性能更好,所以24顆中圓軌道衛星是我們北斗三號的核心星座。核心星座部署完成,標志著北斗三號進入了收官決勝的關鍵階段。”冉承其說。
值得注意的是,冉承其表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我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覆蓋范圍最廣、服務性能要求最高的巨型復雜航天系統,具有性能指標高、技術體制新、國產化程度高、批產組網、用戶范圍廣等特點,系統的研制建設和穩定運行,對質量和可靠性管理、風險管理等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挑戰之大前所未有。
“我們通過強化產品多家布局,組織多方同步攻關,極大調動各方資源力量,推動形成良性互利的發展局面,為確保北斗三號快速高效組網發揮了重要作用,是推動重大航天工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益探索。”他說。
冉承其強調,經過工程七大系統、400多家參研參建單位、三十余萬名科技人員的齊心協力,自2017年11月以來,僅用25個月時間,先后圓滿完成18次北斗導航衛星發射任務,成功將28顆北斗三號導航衛星和2顆北斗二號備份衛星全部送入預定軌道,創造了中國航天發射歷史上高密度、高成功率的新紀錄。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