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12-09 14:10:37
7日深夜,上海機場集團官方微博@航旅直通車-上海機場發布微博回應稱,上海機場方面關注到網友反映的“滬N牌照救護車閃著警示燈在浦東機場接機”的博文,高度重視,立即開展核查。經查實,該救護車系浦東機場所屬,為浦東機場當班員工私自違規使用,機場方面將按規定對當事人作出嚴肅處理。
每經編輯|徐豪
12月7日晚,有網友在社交平臺上發布了一段視頻稱,一輛滬N牌照的救護車閃著警示燈在上海浦東機場接機,然而它接的卻是幾名手提購物袋的年輕人。
從視頻中能清晰地看到,在機場到達區域外的馬路上,一輛白底有部分紅色涂裝的救護車閃著紅燈,幾個人正將一堆行李物品搬上救護車。網友在發布這段視頻的同時,還寫道:“滿滿一車免稅品的購物袋塞在車子里”。
這一視頻在網上引發熱議,網友們紛紛表示不應濫用特種車輛。
有網友就表示,“濫用特種車輛,以后在路上誰還會為特種車輛讓道,不要把這種事看小了”。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7日深夜,上海機場集團官方微博@航旅直通車-上海機場發布微博回應稱,上海機場方面關注到網友反映的“滬N牌照救護車閃著警示燈在浦東機場接機”的博文,高度重視,立即開展核查。經查實,該救護車系浦東機場所屬,為浦東機場當班員工私自違規使用,機場方面將按規定對當事人作出嚴肅處理。感謝公眾對機場運營管理的監督。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航旅直通車-上海機場
據了解,浦東機場的救護車主要承擔對危重病員進行院前救治和轉運服務,在機場范圍內或起降航班中有需要急救的危重乘客,都需要由機場的救護車將需要就醫的旅客轉運到醫院。
據澎湃新聞報道,12月8日上午,從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獲悉,根據車牌查詢,該車并不是上海院前急救系統救護車。上海120的救護車全部為滬牌,車身底色為白色,藍色腰條拉花,并不是圖中的紅色。此外,所有上海120救護車標有“生命急救之星”和“120”標志,側面標有“上海急救”字樣,尾側還標有所屬區和車輛編號。
圖片來源:官網查詢截圖
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主任朱勤忠表示,目前,全市所有的120院前急救系統救護車在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的官網和微信公眾號里全部可以查詢,接受全社會監督,也便于市民區別真正的急救車輛。
針對上海機場的回應,網友紛紛表示,不買賬!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還有網友表示,這種現象暴露了機場對于救護車這類資源管理混亂的問題,應當嚴肅追查。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12月9日,針對“機場救護車閃警示燈接免稅商品”這一事件,新聞聯播微信公眾號發表熱評文章:
救護車閃燈接機 已涉嫌違法
下了飛機,上海浦東機場官方網站推薦6種回家方式:地鐵、公交機場專線、磁懸浮列車、出租車、長途客運和私家車。而當晚市民拍到的這一幕是令人匪夷所思的第7種方式——來浦東機場接機的居然是一輛救護車!
在我們慣有的概念里,被救護車接去的地方大都是醫院,命懸一線被搶救的滋味一般人都不想嘗試。而視頻里的幾位年輕人可能倒不這么想:救護車不也是車么,誰叫它開得快還不堵車呢!這么說來,救護車的確是“特權車”——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五十三條規定:“警車、消防車、救護車、工程救險車執行緊急任務時,可以使用警報器、標志燈具;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不受行駛路線、行駛方向、行駛速度和信號燈的限制,其他車輛和行人應當讓行。”而同時,法律對這份“特權”也規定了明確的適用范圍:“警車、消防車、救護車、工程救險車非執行緊急任務時,不得使用警報器、標志燈具,不享有前款規定的道路優先通行權。”顯然,視頻中這輛閃著燈來接機的救護車既不享有“特權”,更已經違法。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濫用“特權”是對社會善意的踐踏
救護車閃著燈光呼嘯而過的身影總是匆匆,也許我們在生活中看到過不止一次。躺在擔架床上的是誰的親人?愛他(她)的人們此刻該有多么焦急與慌張。一路通行的“特權”背后,是患者和醫護人員的爭分奪秒;社會車輛讓行的背后,是所有人敬畏生命、敬重生命的共識。此情此景,正體現了社會的溫度,這溫度就是由一點一滴的善意組成。而這輛不接病人的救護車,給善意澆了一頭冰水。在救護車接機的視頻下,不難看到這樣的評論:“濫用特種車輛,以后在路上誰還會為特種車輛讓道,不要把這種事看小了”。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反思不應止于處理當事人 這“三問”需對公眾有所交代
目前,上海機場集團對此事已做出回應,將對當事人做出處理。但對于此事的追問還不應該止于此,還有一些問題仍需對公眾有所交代:
第一,浦東機場的救護車主要承擔對危重病員進行院前救治和轉運服務,在機場范圍內或起降航班中有需要急救的危重乘客,都需要由機場的救護車將需要就醫的旅客轉運到醫院。救護車一旦在關鍵時刻缺位,將給生命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當班員工為何可以隨意調用,機場方面卻不知情,這是否反映了管理缺失?又缺失在什么地方?
第二,救命車如此輕易地開出去接人,用網友說法是“一個敢開,一個敢坐”,這里面涉及什么樣的違法行為?有關部門應該徹查清楚。
第三,事件既涉及機場管理、也涉及到急救應急管理,偶然發生的情況暴露了不少問題。在真正需要應急的時候,是否一定沒有漏洞?
這三問,希望我們都能盡快得到答案。
封面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